陳秀欽
摘要:本文從化學角度理解部分民間智慧中的現象,試圖以民間智慧為引子,引導學生感受化學的實用性和可觀賞性,從中汲取精神源泉,讓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興趣和敬畏,并能慎重使用化學。
關鍵詞:化學理論,理解,民間智慧
先輩們的智慧在于對物質的使用,在于對世界細致的觀察和總結,就像神農嘗百草,中華累世相傳的經驗秘方就在這種樸素的努力中被發現。而化學學科從結構層面去理解事物變化,這并非是中華文化所習慣的,其帶來的對世界觀的沖擊,及與眼睛所見事物的割裂,也是中學生慣有思維所不容易接受的。怎樣去彌補學科與人眼識別的世界的割裂,加強化學學科與學生真實生活的聯系,或許可以從化學理論對先人智慧的重新理解開始。
一、用化學理論理解民間娛樂及實踐中的妙招
娛樂中,魔術師朝蠟燭的燭心吹一口氣,蠟燭燃燒起來。讓觀眾感覺很奇妙,這其中到底有什么奧秘?這只蠟燭在表演前魔術師就將燭芯散開,將溶有白磷的CS2溶液滴人燭芯。CS2沸點低易揮發,魔術師吹氣使CS2迅速揮發,當CS2揮發完,燭芯上留有白磷,白磷在空氣中發生緩慢氧化而自燃,隨之把燭芯引燃。白磷在空氣中的自燃現象,在大自然中是常見的,就是人們所說的天火或鬼火。同樣的,抗戰中八路軍也使用同一原理出奇制勝。他們抓了一批老鼠,往老鼠肚里注射溶有白磷的CS2溶液,然后將老鼠放在日軍的物需倉庫附近,老鼠找吃的東西就進入日軍的物需倉庫,吃飽后排出的尿液中含有白磷的溶液,當液體揮發完了留下白磷,白磷在空氣中發生自燃,把日軍的物需倉庫燃燒掉,為戰斗的勝利贏得先機。
同一個化學原理,由于發生場景不同,有各種不同的效果。由于對現象的不理解,古時的人們害怕鬼火,產生迷信,抗戰中因為知道原理,它就成了制勝的一個重要工具。這兩撥人因為這一點化學知識的掌握與否,產生了非常大的智識上的差別。身為新時代的青少年,自然要對這個世界有更深刻的認識,要學習掌握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化學知識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能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二、用化學理論來理解民間智慧中的小妙招
《本草綱目》中記載,“冬月灶中所燒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堿浣衣,發面”。先人將草木灰用水浸泡,取浸泡出的溶液用來洗衣或發面。“浣衣”“發面”所用原理是現代化學反應原理中的水解反應。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含有碳酸鉀,碳酸鉀溶于水電離出C032-能發生水解,使溶液呈堿性。臟衣服沾有油脂,油脂在堿性溶液中發生水解反應而溶于水,從而達到去污漬的作用。“發面”過程中會產生酸性物質,酸性物質與堿性物質發生中和反應,降低溶液中OH-的濃度,使化學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碳酸濃度增大,由于碳酸不穩定,當碳酸濃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分解產生C02,這樣發出來的面疏松可口。 雖然古人的那些做法現在已經不用了,但是拉近青少年與古人的心理距離,讓他們對先人智慧有基本的認識,能夠激發他們產生民族認同感。除此之外,通過對千年來,中華人民日常生活的演變的了解,能夠清晰地感知到,物質在變化,但是原理是不變的,洗滌用品從古時的各種天然物質到現在的加工品,正是由于對原理的認識,對化學知識的掌握,人們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創造出更為精粹的東西。中國在化學這一學科上的發展,雖晚于西方,但要有后來居上的信心,鼓勵學生未來在他們青年人手上,激發他們的歷史責任感,為更好的生活而好好把握現在的學習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引入先人日常生活的小妙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用化學理論來理解民間智慧中自我保護的妙術
我國內蒙古等地的牧民喜歡用銀碗盛馬奶,防止奶質酸敗。人們外出時發生干渴,由于口干舌燥難以忍受,可能會“渴不擇飲”,進而飲用不干凈的水而影響健康。若隨身帶有銀器或銀首飾,把它放入水中并不斷攪拌后,水就可以飲用。這是因為銀遇到水會產生極微量的銀離子(Ag+),微生物呼吸作用的酶含有蛋白質,蛋白質遇溶液中Ag+發生變性而失去生理活性。Ag+的殺菌能力很強,每升水中含有億萬分之二毫克的Ag+,可以將水中大部分細菌殺死。另外,皮膚受到損傷,一時無法找到藥物,將銀器或飾貼在皮膚的傷口上,即可防止感染。在現代醫學中,Ag+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外用藥物,對于鼻竇炎、咽喉炎、急性結膜炎等,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先人智慧中好的事件,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為我們美好的生活而作出新的貢獻。
化學從來都是個實用的科學,單純的理論知識,不是一個學科對學生的最終要求,聯系實際,讓化學知識成為他們保護自己的一個武器,是更高一層的要求。深入理解并學習優秀民間智慧中的化學常識,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文明,也有助于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激起學習化學的熱情,進而牢牢掌握化學知識,實現自我知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尚元勝,《本草綱目》中的化學[D].化學教育,1996.
[2]高風蕓,鹽類水解[D].新疆兵團農六師奇臺總場中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