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芳
摘要: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加強對幼兒的傳統文化教育。文章先簡述傳統節日課程的理念,再闡述節日教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后說明節日課程教育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莆仙;春節節日;課程;習慣;養成
一、春節節日課程的理念
根據幼兒天真活潑愛刨根究底的認知特點,傳統節日禮儀課程內容應該適合幼兒認知層次,系統優化整合,形成有針對性的知識系統。確立課程理念:融合各種傳統節日特點,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以生活為本,以幼兒為本,家校互動,師幼互動。
二、春節節日教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
如果幼兒的成長沒有核心價值觀的滋潤,就像植物生長缺少了陽光雨露,幼兒的健康成長就自然而然會受到影Ⅱ向。傳統節日受到洋節日的沖擊,幼兒核心價值觀受到負面影響,因而加強傳統節日教育刻不容緩。
(一)促進幼兒核心價值觀養成
春節作為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是凝聚親情和家庭團圓的好日子。莆仙春節習俗更是多姿多彩,折射核心價值觀,利用春節節日特點編寫地方特色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能有效促進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幼兒的心靈播下道德種子,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二)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和禮儀教
春節是一場盛大的社會活動,利用節日系列活動可以讓幼兒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培養幼兒的核心價值觀。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帶領幼兒給長輩祝壽拜年,祝福他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幼兒尊老敬老感念恩情教育的最好教材和課程。
(三)進行傳統民族文化教育
春節飽含孝親文化價值:從古至今,即使遠在天涯海角的游子,春節來臨都要千里迢迢趕赴家中與家人團聚,孝敬長輩,享受天倫之樂。莆仙人正月初二不串門,閱讀戚繼光在莆仙抗倭歷史故事,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四)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開展春節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時,示范講解“掃巡”(莆仙春節清理衛生的方式,備好竹桿綁稻草,掃屋高處除塵,辭舊迎新之意)、貼對聯、貼倒福、制作“紅團”(莆仙春節的一種祭祖或喜慶時不可或缺的食品。紅色的面皮,包裹著糯米、綠豆、紅豆等餡,用“雙喜、福字”印模加工,象征紅火、幸福、團圓、平安)習俗。提供小對聯讓幼兒動手摸擬“掃巡”,參與貼對聯。借助以上各種有關春節的活動,使春節成為幼兒期盼的節日,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動手操作能力。
三、春節節日課程教育的具體做法
(一)關注幼兒好奇心
好奇心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幼兒階段是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重要時期。教師或家長可以提問:為什么全家人要“圍爐”(莆仙風俗圍坐吃年夜飯)?(表達闔家團圓意思);為什么春節吃餃子?(意味交好運);為什么“福”字倒著貼?(表示福氣到);為什么春節要壓歲錢?(壓祟);為什么春節過年要穿新裝?(意味新氣象);為什么春節要舞龍鬧元宵?(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還有諸如為什么除夕夜要吃魚、吃蘋果、吃銀杏干果等?借助師幼互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二)節日課程游戲化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可以讓幼兒玩中學,學中玩,易于接受。幼兒最喜歡的就是游戲,節日課程游戲化目的是讓幼兒在自由自在,開開心心的氛圍中接受教育。教師根據春節文化特點,尋覓幼兒興趣觸發點,在親自體驗、親自實踐中領悟春節文化的精華。如通過《新年里的游戲》,讓幼兒在童真的世界里體驗玩節日游戲的樂趣。通過扮演《拜壽》體驗尊老敬老禮儀,通過扮演《貼春聯》和朗誦《聲律啟蒙》了解對聯文化,通過扮演《數氣球》游戲了解數字概念。
(三)節日課程通俗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如:根據莆仙習俗,我們凝聚集體智慧編寫以下順口溜:
臘月十六做尾牙,臘月廿三送灶神,臘月廿四大掃巡,齊貼紅紙示吉祥。
備好長竹綁稻草,專門打掃屋高塵,臘月廿五備年貨,殺豬宰鴨做紅團。
辭舊迎新貼春聯,春聯貼好三十瞑,春晚守歲壓邪祟,年夜飯里慶團圓。
長輩父母給紅包,守歲當晚燈都亮,春晚節目最精彩,國泰民安慶盛典。
正月初一吃“線面”,男女老少去拜年。正月初二不串門,倭冠攻下興化城。
正月初三齊做“十”,出嫁女兒挑盤擔,盛有鞭炮和紅燭,成雙壽面蛋染紅。
(四)節日課程生活化
在新時代,拜年要讓孩子知道拜年禮儀,可以點頭、拱手作揖,可以鞠躬代替磕頭,向不同年齡的人拜年,問候語視問候對象而異,有“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學習進步”、“春節快樂”、“萬事如意”等
總之,節日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把莆仙春節民俗文化引入幼兒教育課程,需要幼教人員相互支持、合作,大力挖掘其教育文化內涵,持續深入開發,達成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曾毅薪,走進節日,浸潤童心,潤色生活——幼兒園生活化課程,《春節里的游戲》實例解析,課程教育研究[J],2018年第9期,P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