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摘要: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是中華璀璨文化中的精華。讀詩入情,師生共情,整合閱讀,古詩今譯,一詩四讀,帶領學生學習佳作,猶入勝境,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和表現力,即使是一首小詩小詞,也有無窮的趣味。
關鍵詞:入情;古詩今譯;一詩四讀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含課內外必背古詩文81首,這些古詩詞意蘊悠遠,大都能一嘆三詠。可是在詩歌教學中,老師們大都是講講詩意、強調易錯字,終極目的是學生的準確背默,很少去考慮學生是否領悟到了詩歌的情韻美,能否同詩人共情。老師們簡簡單單地教,學生淺嘗輒止地學,只有考卷上的默寫會激活學生對于詩歌的記憶。
近年來,縱觀全國各地中考卷,關于詩歌的考查比重加大,除了傳統的詩歌默寫題型,“詩歌鑒賞”也普遍開花。筆者結合自己的從教經歷,就如何掀起古詩教學的紅蓋頭,讓教與學皆出彩,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入情
語文學習需要情景化、情感化,“情感就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P265)。在情境化的背景中,教師能夠更好的推進詩歌的教學,學生能夠更好的融人詩歌的情境,師生雙方都會在詩歌的國中得到情感的抒發和心靈的洗禮。創造詩歌情境,要注意勿將詩歌復雜的背景簡單化,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我們可以款款抒情,可以娓娓道來,也可以慷慨激昂地鋪陳議論。韓軍老師曾這樣教《登高》(杜甫詩):
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P32)
韓老師未曾一開始就直奔主題,而是通過低沉的敘述創造了一種哀婉的意境。老師的人情,讓學生情不自禁走進《登高》,走近杜甫,感受詩圣的沉郁頓挫,感知詩人復雜的情感。如此一來,教學效果怎會不好呢?
二、重組
這里的重組包括兩種含義:一是多篇目整合,比較閱讀;二是古詩今譯,理解化用。
現代文本置身于歷史文本中去解讀,才能顯示出厚度;歷史文本需要與現代文本相聯系,才能顯示出深度——實際上,對于一首詩歌即使如此——可以把主題相同主旨相近的古體詩歌放在一起教學,當然,可以放在一起教學的一篇或多篇也絕非限于課內,限于同部教材,限于古體詩歌。做好比較閱讀,建立在對所教詩文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更要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較為寬泛的知識面作為支撐,以精心的準備作為必要條件。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和杜甫的《望岳》因為都有著積極的價值取向,就可以放在一起賞讀。
現代文亦可與古詩相映成輝。如教學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我們可取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拓展閱讀,聯類比照,以詩教詩,拓寬學路。
古詩今譯,也是“重組”的方法,即把古代詩歌譯為現代文。筆者曾開設校本課程《唐詩的素描》——引導學生以詩歌為載體,通過準確理解詩歌內涵,把握詩歌感情基調,用自由活潑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營造優美的意境,描寫具體可感、極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詩歌具體化、形象化,最終鋪陳為一篇文質兼美的小文章。如處理孟郊的《游子吟》,通過老師展示自己的譯文,學生們在短短十分鐘內大都能寫出一篇二百來字的讀來聲情并茂的散文或小說,尤其是細節描寫,讓不少不善于寫作的學生也感覺到很滿意。請看學生筆端流淌出的思緒:
母親撥亮了那燈,昏黃的燈。燈光下,鬢發蒼白的母親顫顫的捏著針尖,無神的眼睛探過針眼,尋覓著長長縫衣線的一端——正是這根線,穿過了無數個日子,跟著兒子走過了玩水千山……
傳統在這里升華,文化在這里更生,情趣盎然,勾起人對詩歌的無限思量。
三、朗讀
詩歌教學除了在情感上“人情”,在教學內容上重組之外,也應該重視朗誦方法的指導。
筆者曾就《泊秦淮》一詩四讀——吟讀,譯讀,背讀,說讀。“夜。秦淮河畔。水聲浪里,歡歌聲陣陣。昏黃的燈光潛入煙霧的縫隙,和昏黃的月色混合的不相分明……”這是我對《泊秦淮》的譯讀,同韓軍老師一樣,我將此段文字放在較前的環節,以此讓學生感受幽婉迷蒙的詩歌意境,如此更容易吟讀,可以更快的背讀。學生在短短三分鐘內大都可以將此詩背誦完整。而“說讀”,學生們在嘗試譯讀后,在互相交流,再構思,再修飾的基礎上,將心中所想付諸筆端。果然,學生“文思泉涌”,出筆成章,而且有的章法文采頗為高妙。
法國教育學家第惠多斯說過,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不在于傳授的本質。詩歌教學重視記誦,同樣也需要重視鼓舞、喚醒和激勵,鼓勵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和摸索,喚起學生對詩歌的喜愛和珍視,激勵學生對詩歌的再創作,從而不僅達到教學中有師生對話,文本與師生的多邊對話,文本、詩人與師生的共同對話,更要向生活即詩,生命如詩的目標進發。愿詩歌教學的課堂因詩意的教學而生出亮色,學生因詩意的課堂而樂學詩,人生因詩意的棲居而成就不俗的詩篇。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教育文學出版社.1983:265.
[2]韓軍,《登高》課堂實錄[J].中學語文教學,20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