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凱
摘要:通過分析我國農業生產上種地農民文化低、收入低、不愿種地的現象,在農機技術推廣中開展差異化培訓服務,提高農民素質、科學種管技術、收入及種糧積極性。
關鍵詞:培訓;效用;農機推廣
我國是農業大國,國家糧食安全占重要位置。但由于連續多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大批年輕力壯、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男性外出打工,使得留守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呈老齡化、婦女化、沒文化的“三化”現象,對新品種、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應用能力較差;在農業生產上盲目大量的施用肥料,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污染環境;農民是我國的收益最低的人群,單純的土地收入,很難支撐一家的生活所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影響糧食的豐產、高產;因此對不同的涉農對象進行內容不同方式各異的差異化培訓,使農民盡快掌握農機新技術、新技能,開拓思路,轉變觀念,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是迫在眉睫、勢在必行的一項緊急任務。
一、進行差異化培訓是改變當前農機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針對當前農機發展的現狀,對不同的涉農群體,進行內容不同、方式不同的差異化培訓。讓農機化、規模化,把農業發展成為一種事業,使農民成為一種職業。讓農民輕輕松松的、快快樂樂打工,糧食生產和掙錢兩不誤,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
二、通過差異化培訓,解決當前農業生產上農民、農機與技術三大問題。
2.1首先解決種地的人的問題 ?對不同的涉農對象進行差異化培訓,把農機新科技、新成果、新政策、法規通過不同的培訓方式,對農業生產主力軍農民及基層農業技術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把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培養出一批又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提高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最終目的。
2.2提供優質的農機和配套栽培技術 ?國家鼓勵推行技物結合,促進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到田到戶,把農業新技術和高科技含量的農業機械集成配套直接進村進戶,實現增產、增效。
2.3 建立技術傳播平臺 ?通過送教下鄉方式,運用先進的現代信息傳播方式為農民提供一個長效的農機技術、信息平臺,在不同的農時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達到科技興農、人才強農、科技帶動生產力的效果。
三、基于項目需求對不同層次的涉農對象開展差異化的培訓服務 ?培訓是農機推廣開展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盡快掌握新技術、新技能的關鍵。通過培訓宣傳政策,轉變觀念、達成共識、放大新技術、新成果的優越性,促進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開展和進行。根據項目的要求,耕作栽培與技術推廣研究所對農民、村級技術員、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分區域、分產業、按農時開展多渠道、全方位、多層次、多種形式的培訓。
3.1 針對“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工程”進行村級農機員培訓。村級農機員是村村通項目的村級服務站的負責人,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營經驗、較高的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術,對農業新成果、新技術有較強的學習意愿。村級農機員作為新成果新技術示范戶,引導、指導農業生產,并負責農業技術推廣,農民的技術培訓,開展技物結合服務活動。由于村級農機員有服務基層農業生產的職責和便利條件,所以加強村級農機員隊伍建設,提高村級農機員的綜合素質十分必要。耕作栽培與技術推廣以縣為單位在春秋兩季對村級農機員進行技術培訓。
3.2 ?基層農機員知識更新培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及時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傳播者,也是農業生產的指導者,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者,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為不斷提高農業新技術推廣的效果,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基層農機人員在做好傳統農業技術推廣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升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能力。
3.3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方式 ?農民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決定著農民教育質量與效益的高低,是農民教育的核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要始終圍繞著提高農民科技水平、生產力水平、加強文化道德建設、提高生活質量。徹底改變農民教育普教化的傾向,注重農民教育的針對性、實用性、時效性、和長效性,就近就地舉辦“短平快”的使用新技術培訓,更加注重學員在實踐中學習、掌握和驗證所學知識、技能,努力培養農民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3.4 ?課程設置采取“學校授課+基地實習+外出參觀學習”的方式。對農民的培訓主要采用送教下鄉的方式,把培訓班開在農村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講解、師范、操作和解答的培訓形式。直接面對農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的一線農民作為培訓對象,指導人員與農民零距離交流,這樣對于文化程度偏低的農民學員最為適宜。直接在現場開展實訓,讓農民親自動手操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理論學習培訓之余,安排學員進行參觀學習,開闊了學員的視野,提高了認識,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學習了新的理論,為學員今后在農業生產、經營上創新思維打下了牢固基礎。
3.5 ?發放技術資料。在各項培訓過程中,根據培訓的專業選擇不同的培訓教材,授課老師的講解。在農作物的關鍵時期印制時性的技術以報紙、宣傳單、明白紙的形式發放到農機戶手中,做到了及時、實用、高效,為農民的增產、增收、節支保駕護航。
3.6差異化培訓的效果 ?通過不容形式的培訓,逐步建立健全了從省市到鄉到村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通過培訓的形式傳輸給縣區的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鄉級技術站、村級農機人員,逐步建立健全我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當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出現問題時,能夠就近指導農民,及時、正確的進行處理,減少農業風險,保障農業豐收。
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了一批有能力、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能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機隊伍,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通過培訓,使農民有了新的思想出路,排除了只有外出打工一條出路,使農民有了新的思想出路,排除了只有外出打工的一條出路,使農民愿意扎根于新農村,建設現代化農場、經營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張明杰.農機推廣技術培訓工作的重要性與實施注意事項[J]農機使用與維修 2019-07-03 .
[2]張姹.農機推廣培訓工作現狀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 2019-05-25.
[3]周琪雨.新時期加強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培訓工作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 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