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專
摘要: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人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們愈發注重食品的安全健康,因此,實踐中應加大對小麥綠色高質量栽培技術的關注度。本文就小麥高質量栽培技術進行探究,詳細闡述小麥的栽培技術,旨在提高其糧食產量,保證小麥生產質量,并為相關人員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麥;綠色;栽培技術
引言: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對于國家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隨著綠色理念的不斷展開,人們更加關注食物是否綠色健康,相關部門應加強小麥綠色栽培技術的探索和研究,提高小麥質量的同時,使其產量進一步的提高,為人民提供綠色無污染的小麥,促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1選地整地
先要保證小麥的種植品質,必須進行科學地選地整地,保證土地適應小麥的種植,才能夠實現小麥的綠色高質量種植。應選擇適合小麥生長的田地,使用相應的農用機械對其進行深耕處理,翻耕的深度應超過30厘米,以此使土壤變得疏松,有利于營養物質和水的儲存,還能夠將土壤淺層的蟲卵翻到深處殺死,減少小麥生長過程中患病蟲害的概率,從而促進小麥又好又快的成長。
在小麥田地的整地過程中,應施加適量的底肥,保證小麥在生長期擁有足夠的營養成分,促進其正常的生長發育。施肥時應使用有機農家肥代替化學肥料,有機肥料能夠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為小麥提供其需要的營養成分,化學肥料雖然能夠促進植物的快速生長,但其殘留的有害物質較多,不符合綠色種植要求,因此,在選擇肥料時,應盡量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
2選擇優質的麥種
優質的小麥種子是獲得高質高產的重要元素,因此,種植人員應選擇適應當地環境和氣候的優質小麥種類,同時,結合實際的環境來進行種植。選擇小麥品種時,一方面,應考慮當地經常出現的病蟲害種類,選擇具有抗病蟲害的品種,另一方面,應對當地的氣候變化進行調查,選擇能夠適應環境的小麥種子。例如:在南方地區,小麥銹病常大面積傳播,在選擇品種時,應選擇具有抗銹病能力的小麥種子;在北方天氣較為寒冷,選擇抗寒能力較強的種類;對于風較大的地區,應選擇抗倒伏能力較強的品種;對于干旱的地區,應選擇抗旱能力較強的小麥種子。目前,我國小麥種子品種較多,種植人員應對當地的環境等因素進行詳細的調查,通過細致地分析來決定種子的品種。
3種子的處理
在小麥品種選擇完畢后應對種子進行處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播種。第一,先將小麥種質進行晾曬,在晴朗的天氣下,將小麥種子鋪平晾曬3-4天,在晾曬的過程中應定時進行翻動,防止小麥種子被曬到失去活性。第二,晾曬完畢后進行挑選,將優質飽滿的種子留下,除去其中干癟、損壞、生病發霉等質量較差的種子,提高種子的質量。第三,對篩選完畢的種子進行藥劑拌種和包衣處理,提高抗病蟲害的能力,具體使用的拌種藥劑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如常用的藥劑有粉銹寧、苯醚咯菌腈、立克銹等,將種子包衣處理后能夠幫助種子快速的發芽。通過對種子進行處理,能夠加強小麥的生長和發育,同時,增強抗病蟲害的能力,對小麥的生長有重要的作用。
4小麥的播種
小麥種子處理完畢后,可以進行播種,播種時要加強對種植技術以及溫度等因素適當的控制,保證播種的質量,避免影響小麥最終的產量和質量。首先,在種植前對當地的氣候氣溫等進行查詢和了解,選擇溫度合適的時期進行播種,減少溫度對播種的影響,最佳的種植溫度是在17℃左右,若溫度無法達到要求,應做好保暖的工作[1]。其次,在播種期間應保持足夠的水分供應,提高小麥的出芽率,同時,進行合理密植,通常情況下,每畝地應種植小麥17萬株左右,可以根據田地的實際情況增減。最后,為了提高播種的效率,可以使用農用機械來進行播種,這樣不僅可以對密植度進行控制,還能夠大大解放勞動力,提高種田的效率。
5科學的田間管理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定期的最近進行田間管理,為小麥的生長提供更加合適的環境,保證其能夠順利的生長發育。小麥的田間管理包括:①補苗,在小麥播種后,可能會出現部分種子無法萌發,出現缺苗狀況,此時應及時的補苗,或者麥苗移栽,保證田間麥苗的完整性,提高小麥的畝產量。②澆水灌溉,小麥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水分,在澆水時,應注意避免在小麥拔節階段進行澆水灌溉,防止出現大面積倒伏的現象,影響小麥的產量,并在小麥拔節后期對小麥進行適量的澆水,使其能夠正常的生長。另外,應注意在立冬到小雪節氣之間,應對小麥進行冬灌處理,通過冬灌能夠避免小麥在越冬時被凍害,利于小麥冬季的生長,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③除草,田地間的雜草會與小麥植株爭奪營養和水分,嚴重影響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因此可,以在春季野草萌發之前進行除草,提高小麥品質,實現綠色小麥種植,應避免使用毒性較大,易殘留的農藥,可以使用小麥1+1,或紅太陽等無害除草劑,在提升小麥品質的同時,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或者也可以使用人工進行除草。
6小麥控旺
在小麥的生長期間,需要根據其長勢進行一定的控制,防止其由于生長速度過快,導致秸稈部強度不足,在后期容易出現倒伏現象,影響小麥的畝產量。種植人員應根據小麥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在小麥的拔節階段,適量的噴灑綠農素,控制小麥的長勢,加強小麥秸稈部位細胞的厚度,進而提升其抗倒伏能力,同時,控制小麥高度,有利于將營養供給穗部,促進麥穗的生長發育。選擇綠農素時,應選擇農用綠農素,該藥劑屬于化學提取物對環境不造成影響,有利于實現小麥綠色化種植。
7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會受到不同病蟲害的侵襲,種植人員應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防治工作,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產量的影響。由于小麥種植需要符合綠色化種植要求,因此,應減少使用化學藥劑,使用環境友好的方式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工作,通過生物法、物理法等進行綜合治理。
小麥的病害主要有:①小麥銹病,是一種真菌中的銹菌寄生引起的一類植物病害,會對小麥的莖、葉、果實等部位進行浸染,導致小麥水分大量蒸發枯死,其危害較大并且分布較廣[2]。在進行防治時,首先,注意品種搭配和田地輪換耕作,其次,選擇新培育出的抗銹病小麥品種,再次,適量增加磷肥和鉀肥的含量,避免小麥貪青晚熟加重銹病危害,最后,可以使用速保利可濕性粉劑進行低容量噴霧對銹病進行防治。②小麥紋枯病,小麥在受到紋枯病危害時,會出現穗小粒秕,不能抽穗等現象,造成小麥畝產嚴重下降。在防治時,首先應選用抗病耐病的新品種,其次,施行田間輪作和適期播種以及合理密植等方式進行播種,再次,增加有機肥的含量,減少田間水分的殘留,及時進行排水,最后,可以使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農藥進行噴灑治療。
小麥的蟲害主要包括小麥蚜蟲、麥種蠅、吸漿蟲、紅蜘蛛、葉蟬等,種植人員可以適當地使用生物防治的方式進行控制,引入害蟲的天敵,降低害蟲種群密度,進而避免病蟲害的暴發。或者使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利用害蟲的趨光性或其他的物理特性,對害蟲進行誘殺,達到控制害蟲的目的。對于大面積爆發的病蟲害,可以適量的使用藥劑進行控制。
8適時收獲
小麥收獲期應使用農機進行收割,種植人員應根據當地的環境以及氣候變化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收割工作。應注意在雨季到來前確保小麥收獲完畢,避免出小麥的儲存受到影響。
結論:綜上所述,為了在保持綠色種植的要求下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控制人員應加強對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和實施,對于小麥生長的各個階段應進行合理的規劃,減少外界環境對其產量和質量的影響,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的發展,促進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夏小亮.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21):50-50.
[2]楊同水.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8,038(0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