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成都地質調查所,四川 成都 610203)
我國是一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在空間分布方面呈現明顯的地域。鉛鋅礦作為常見的金屬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內蒙古、甘肅、廣東、廣西、云南、湖南、四川等幾個省區,我國每年的鉛鋅產量占世界鉛鋅總量的40%,是世界第一大鉛鋅生產大國。我國鉛鋅礦主要以大中型礦床為主,礦石類型畢竟復雜,單一的鉛礦、鋅礦的數量比較少,礦石的伴生組分多,伴生元素超過50多中,綜合利用價值比較高。川滇黔多金屬礦區處于特提斯構造與環太平洋構造區域位置,是地殼運動以及地質構造的演變發展形成的。烏斯河鉛鋅礦床處于揚子地臺西邊康滇地軸北段基底隆起區域,該區域有鉛鋅金屬形成的有力條件。通過對烏斯河鉛鋅礦的勘察,發現烏斯河鉛鋅礦床的鉛金屬、鋅金屬的品味比較高、礦床的伴生元素比較多且分散,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通過對烏斯河鋅礦床的背景礦產地質特征進行分析,有助于烏斯河鉛鋅礦外圍找礦。
四川雅安市漢源縣烏斯河鉛鋅礦處于四川縈經、云南建水、貴州安順的三角形區域范圍內,該區域的地臺蓋層碳酸鹽巖中,目前已經發掘大小鉛鋅礦300多個,是揚子地臺西緣川滇黔地區鉛鋅礦聚集區域最具潛力的找礦地區。通過勘察,發現該地區地質構造屬于典型的地臺雙層結構,其中中元古界已經發生變質變形的峨邊群是褶皺變質基底,沒有變質的沉積巖是蓋層地層,地層自上而下分布為下古生界、上震旦系、下震旦系,中生界地層在礦區為見露層,露出的巖漿巖主要是晉寧期花崗巖[1]。烏斯河鉛鋅礦床處于南北向王帽山斷裂東側萬里村向斜南段位置。
烏斯河鉛鋅礦床在地質構造在地殼運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斷裂構造為主的構造結構,區域內主要的斷裂構造有康定——水城斷裂帶、彌勒——師宗——水城斷裂帶、甘洛——小江深大斷裂帶、安寧河——綠汁江斷裂帶等斷裂帶。
烏斯河鉛鋅礦床的巖漿活動包括兩次火山巖噴發和一次巖漿入侵活動,第一次火山噴發主要是由于震旦系中的火山熔巖噴發,在礦床區域零星分布,第二次火山巖噴發主要是上二疊系的峨眉玄武巖,在礦床分布廣泛。大約在澄江區期巖漿入侵到礦床,主要集中在烏斯河礦床的西部,其他地區分布畢竟零星,這個時期的巖漿主要以石英閃長巖、長花崗巖等酸性巖石,巖體為巖株狀,覆蓋在觀音崖地層,峨眉山玄武巖噴發的巖漿入侵主要發生在印支期。
揚子地臺西緣屬于鉛鋅礦產資源的聚集區,盛產鉛礦、鋅礦、金礦、銀礦等貴金屬礦產,礦產資源呈現群展布的空間結構,并受到沉積地層的影響與控制。目前,該區域已經發現了甘洛田坪、大梁子、團寶山、會澤等大中型鉛鋅礦床,鉛鋅礦床的儲量超過數千萬噸[2]。
揚子地臺西緣烏斯河附近分布大量層狀、似層狀整合的鉛鋅礦床、礦點和化礦點,其中上震旦系、下寒武系的巖性為細粒白云巖、硅質白云巖石是礦床、礦點產出的主要層位,這些礦床和礦點構成了烏斯河一帶的鉛鋅礦化帶,具體如下圖:

圖1 為揚子地臺西緣烏斯河層狀鉛鋅帶地質圖
上礦化帶中的鉛鋅礦體是整個烏斯河區域的主要礦體,礦體距離頂界礦化帶頂界距離為0m~11.76m,礦體空間分布是隨著礦硅質巖和碳酸巖地層的褶皺而出現褶皺,且褶皺形態比較規則。在礦區局部區域可以看到上部分層狀礦體出現沿著層裂隙填充的細脈狀、脈狀體,這類礦體中含有的鉛礦多、鋅礦少。礦體還呈現微層理、微細沉積現象,體現了礦區同生沉積的現象。整個鉛鋅礦體的平面分布結構連續性比較好,采坑道連接礦帶南北2500m~3200m,這類礦體中含有大量的鋅礦,礦體東西寬度為100m~2100m,鉛鋅礦體厚度與金屬含量與地層變化有關。通過勘察,發現這一區域的鉛鋅礦體厚度范圍在0.2m~3.12m,平均厚度控制在0.93m左右,鉛礦的品味為0.025%~14,12%,鋅礦的品味范圍在0.59%~37.49%,平均品味在12.5%左右,說明鉛礦的品味系數變化比較小,鋅礦的品味變化比較大。在地層破碎帶或者構造裂隙相交的位置,礦床的礦體厚度逐漸變厚,礦石品味逐漸提高,并形成富礦帶[3]。
通過勘察,發現烏斯河鉛鋅礦的礦物質成分主要是金屬礦物和脈石礦物,礦石的礦物比較簡單,金屬礦物按儲存量依次是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脈石礦物按照出儲存量依次為微晶石英、白云石、膠磷礦、瀝青等。閃鋅礦的顏色比較淺,主要以棕色為主,色澤比較好,其他的以形晶、半形晶為主,晶體的直徑范圍0.007mm~0.4mm,且閃鋅礦大多數鑲嵌在脈石礦物中,閃鋅礦的含量為15%~45%;方鉛礦在礦床分布不均勻,呈鉛灰色,屬于強金屬,礦體的顆粒直徑為0.05mm~2mm,最大直徑可超過4mm,其他形晶與半形晶主要以不規則的形態分布在閃鋅礦顆粒間和脈石款物質中,礦石含量為2%~7%;黃鐵礦主要以黃色、淺黃色為主,礦石顆粒比較小,主要以0.002mm~0.1mm的形晶、半形晶為主,分散在脈石礦物和閃鋅礦物之間;膠磷礦零散分布在脈石礦物,主要以圓狀、不規則顆粒、碎屑為主,顆粒直徑為0.04mm~0.35mm;白云石主要以0.01mm~0.05mm的形晶為主,礦石含量在15%~60%之間;石英主要以0.004mm~0.3mm的微晶、形晶握住,微晶粒石英含有較細小的白云石、有機質等雜質[4]。
烏斯河鉛鋅礦床礦體圍巖蝕變僅發生在斷裂和滑動構造的圍巖附近,且圍巖蝕變的規模比較小,與熱液滲透沉淀礦物質之間沒有太大區別,圍巖蝕變的礦物質直徑大小1mm~5mm,礦物質呈微小斑點狀與細脈狀。圍巖蝕變的種類比較單一,發生蝕變的巖石有弱硅化、白云石化、黃鐵礦化、碳化等。硅化是烏斯河礦床形成最重要的圍巖蝕變,晶洞中的石英主要為半自形—自形狀,與白云巖接觸后沒有什么變化,表明硅化的脈體溫度比較低,石英脈中心部分可能存在鉛鋅礦。
根據烏斯河鉛鋅礦區的地質特征,礦區成礦受到次級盆地和同生斷裂控制,礦床沒有發生變形,礦體主要產自于寒武系下的統麥地坪段,具有明顯的層控因素,因此,在烏斯河礦區的外圍應該有比較好的找礦前景。第一,礦區的斷裂及滑動構造帶附近的圍巖存在微弱蝕變,并與成礦的熱液滲透沉積礦物質成分一致,蝕變圍巖的種類比較少,主要為硅化、白云石化等的蝕變圍巖[5]。第二,烏斯河鉛鋅礦床的礦體主要與燈影組沉積地層整合,并受到其控制,呈現條狀條帶構造、膠狀構造、沉積角礫構造以及滑塌構造等,說明受到后期地質構造的影響,鉛鋅礦體呈脈狀、網脈狀、塊狀等分布,礦體和圍巖的界線不明顯,呈過渡現象,說明烏斯河鉛鋅礦屬于沉積礦床,因此,下一階段,可以在烏斯河鉛鋅礦的沉積層進行找礦。第三,烏斯河鉛鋅礦床的容礦巖石主要是白云巖,礦床中的硅質巖、鉛鋅礦層位于白云巖的地層中,因此需要加大白云巖的找礦范圍。
烏斯河鉛鋅礦的礦物質成分經過檢測,發現金屬礦物質主要以閃鋅礦、黃鐵礦、方鉛礦等礦石為主,該地區的礦石組分豐富,綜合利用率高。但是目前該礦區成礦時代存在一定的爭議,需要進一步明確成礦時代問題,為進一步開采鉛鋅礦提供有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