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7地質隊,安徽 合肥 230011)
某礦床位于廬樅火山巖盆地的北東部邊緣,是一個以硫鐵礦為主,共(伴)生鐵、銅、金、銀等礦的大型隱伏硫鐵礦床。礦體圍巖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火山巖,另一類為沉積巖。為了預測評價某礦床尾礦庫未來建設、運行以及服務期滿后,尾礦庫建設項目可能對當地及周邊地下水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對尾礦庫庫區基巖裂隙含水層開展了現場地下水彌散試驗。選用熒光劑(包括熒光素鈉、熒光增白劑)和氯化鈉(食用鹽)三種示蹤劑進行了監測,為其它類似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和理論。
工作區均被第四系覆蓋。鉆孔揭露的地層有三疊系中統銅頭尖組(T2t)、上統拉犁尖組(T3l);侏羅系中統羅嶺組(J2l)、上統龍門院組(J3l)。第四系主要為全新統(Qhapl)和中更新統(Qp2pl)。
工作區東有南北向斷裂,西有北東向斷裂,北有北西向斷裂。這幾條較大規模的區域性斷裂及其派生的次級構造,構成了礦區內以斷裂為主的構造形態[1]。
火山碎屑巖與熔巖類孔洞—裂隙水含水巖組由侏羅系上統龍門院組第二、一巖性段巖石組成,分布普遍,厚度近300m。為礦區主要含水層組,巖性主要為粗安巖、含礫粗安巖、凝灰巖等。裂隙發育,近直立,沿裂隙及硅化處多發育孔洞,具連通性;受地質構造影響,巖石裂隙發育極不均一,導致該含水層組的富水性和透水性在水平及垂直方向差異較大。
裂隙發育存在平面上呈網狀分布的特征,而垂向上表現為分段發育,差異較大。根據鉆孔揭露的巖性、裂隙發育特征,以及相應的抽水資料,表明礦區內龍門院組含水層富水性總體中等,受地質構造影響,裂隙發育的構造破碎帶、裂隙富水性強—極強,含水巖組富水性空間上差異較大。
區內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其次在基巖裸露區還接受地表水下滲補給。
受地形因素影響,區內地下水逕流方向總體由東、西兩側山區向河谷逕流;受地質構造影響,局部區段地下水順斷裂兩側和構造破碎帶逕流,形成集中逕流帶;最終,流向北部的天河及其以東地區。
排泄方式主要為側向逕流排泄,其次為人工開采和地下逕流排泄。
地下水彌散試驗位于尾礦庫的中部,試驗由三個鉆孔組成,間距分別為1.35m和1.82m,孔深分別為20.15m、18.65m和21.34m,分別揭穿了表層第四系粉質粘土和侏羅系強風化和中風化砂巖[2]。其中表層第四系殘坡積粉質粘土,結構致密,為相對隔水層;侏羅系強風化和中風化砂巖裂隙較發育,含基巖裂隙水,在試驗所在位置表現為微承壓含水層。彌散試驗的目的就是確定該基巖裂隙含水層的動力彌散系數,為該項目未來污染物在該含水層中的遷移、擴散規律的預測提供基礎的水文地質依據。
考慮到本場地侏羅系砂巖裂隙含水層的滲透性較差,且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的水力坡度較小(約為1.27%),即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的實際流速非常緩慢,不宜開展天然流場條件下的地下水彌散試驗[3]。因此,本次彌散試驗采用在人工抽水流場條件下進行,即在中心孔進行抽水形成人工流場,然后在兩側孔中投放示蹤劑,監測中心孔出水口示蹤劑濃度的變化過程,據此計算含水層的水動力彌散系數和彌散度參數。
試驗選用熒光劑(包括熒光素鈉和熒光增白劑)和氯化鈉(食用鹽)三種示蹤劑[4]。監測設備分別采用加拿大生產的GGUN-FL Fluorometer野外熒光分光光度計和Solinst Levelogger三參數地下水自動監測儀進行實時監測,前者監測熒光增白劑和熒光素鈉的濃度變化,后者監測氯化鈉示蹤劑引起的地下水電導率的變化,這兩套儀器的優點是:①能夠在線或離線連續監測水溶液中的熒光素的濃度和電導率的變化(與鹽的濃度線形正相關),其監測間隔單位可根據實驗條件和精度要求自由選擇;GGUN-FL Fluorometer野外熒光分光光度計的監測時間間隔可以從10秒至20分鐘共9種;Solinst Levelogger三參數地下水自動監測儀的監測時間間隔可以以秒為單位任意設定;②對示蹤劑的監測精度很高,GGUN-FL Fluorometer野外熒光分光光度計對熒光素鈉的監測范圍為0.01ppb~10000ppb,Solinst Levelogger三參數地下水自動監測儀的電導率監測范圍為0.001mS/cm~80.000mS/cm;③儀器無需額外供電,兩種探頭都可以連續長時間離線監測;④可以存儲大量數據,一次最多分別可以存儲80000組和16000組數據。
本次試驗監測到的熒光素鈉的濃度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彌散試驗熒光素鈉濃度歷時曲線
根據本次彌散試驗的水文地質條件,其彌散系數的確定方法如下:
(1)根據示蹤劑濃度歷時曲線,確定示蹤劑濃度峰值出現的時間(tm)和濃度峰值(Cm);
(2)依據公式(1)計算X,Y;

(3)繪制X-Y散點圖,可由在峰值出現前和出現后的數據各擬合一條直線,確定平均直線斜率K;
(4)依據公式(2)計算縱向彌散系數DL;
(5)依據公式(3)計算實際流速u;

(6)依據公式(4)用所有的監測數據橫向彌散系數DT,剔除一些明顯不合理的值后取平均值,得到橫向彌散系數DT均值;

(7)依據公式(5)計算縱向彌散度(αL)和橫向彌散度(αT)。

試驗測得峰值濃度出現在13:41:44,濃度為67.1ppb。根據上述方法繪制散點圖得到兩條直線如圖2所示,求得平均斜率K=0.033,從而計算得到的彌散參數見表1。

表1 彌散試驗計算成果表


圖2 X-Y散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