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潘卉 (三江學院建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根據我國“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9073”的養老布局,將會有3%的老年人由機構代為照顧養老,目前中國老年人以60歲~70歲的年輕老人為主,可以獨立生活或由家庭照護,隨著代際居住的分離,高齡老年人比例的抬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進入居住型的養老設施生活。國內目前市區的居住型老年設施,主要參照公寓宿舍或者醫院養護的空間模式,照護效率高,但難以擺脫機構化的刻板印象,如何延續住宅的親切感,自由感,喚起情感累積的記憶,給長者帶來更加積極,更有幸福感的情感體驗,需要對養老設施的空間進行對應的精心設計,創造更有情感支持的細膩空間。
我們調研了南京6家養老院,其中4家民營養老院,2家公辦養老院,其中有2家社區內小型養老院,50人床位,另4個是城市偏郊區地帶的300床的大型機構。通過對設施現狀的了解與對設施內老年人的居住狀態與活動的觀察訪談,老年人以雙人間為主,社區內小型養老院,由于是辦公建筑的改造,采用的是雙間并用的衛生間。另幾家大型養老院因為價格較貴,地點稍偏,陳設較好,入住率較低。基本功能齊全,但整個機構都缺乏活力。老年人閑暇時間較多,基本以靜態化的居室內活動為主,讀書看報,看電視,或在走廊上閑聊曬太陽,郊區的民營機構會有帶老人去超市的購物活動等。總體而言,幾家機構,對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已經基本滿足,但對于老年人情感的關注,尚有缺失與不足,較集中的意見有以下幾點。
在機構中,以集體生活為主,為了管理與服務的效率,采用有規律時間表的作息安排。服務人員到點來為老人服務,并準備全天的開始,生活的范圍是有約束的,并不斷受到關注。
作為居住型的養老設施,生活空間較小,缺少足夠的物品收納空間,只能攜帶少量衣物與必需品。臥室沒有個性化的設施,家具簡單,用具統一。老年人主要的活動是在居室中看看報,看電視,或在走廊上休息,主要的娛樂方式為打牌聊天。
出于不能讓居住者勞動的觀念,所有的家務與勞作都由工作人員承擔,護理人員非常忙碌,老人與工作人員之間交流較少,而老年人從事有意義的活動的余地幾乎沒有了,只剩下單純消磨時光的活動方式。
這樣的居住環境與我們現在希望營造的滿足高齡者的心理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對于老年人,生活的獨立,尊嚴,自我感受的滿足是給他們帶來幸福感的重要保證,居住機構需要創造更為豐富,充實意義,具有個性與差異化的活動空間,連接他們的記憶與經歷,從而獲得充實愉悅的老年生活。
老年人在機構中希望獲得居家自由親切的感受,得到足夠的安全感與歸屬感,要避免公共機構帶給人們的單調,冷靜,收斂的品格,就需要在公共空間的設置中創造更多更有人情味,能夠創造出更多趣味,話題點,觸發記憶的空間場所。
2.1.1 具有鮮明特征的場所
場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間,在空間的背景中,蘊含了一系列關乎文化,歷史,傳統,記憶的主題。只有賦予空間意義,人們才會對空間產生認同。在養老設施的重要公共空間中,可以通過戲劇化與情節化的處理,促使這一塊空間在人們心目中形成強烈的節點印象。日本八千代養老院中,設置了夸張而繁復的富有80年代感的樓梯,喚起人們的記憶,在行走其中時帶來了特別的意義。荷蘭生命公寓中的公共空間,通過刻意營造出的年代感,類似游樂場的場景塑造的手法,形成了鮮明強烈的焦點空間。而我們在室內設計與空間布局時,需要打破僵化統一的面貌,設置空間的變化與戲劇感,也可以給老年人帶來場所的認同感與美好的情感呼應。
2.1.2 寓意化的空間陳設
陳設作為室內的裝飾,引導空間的故事感與情節感,避免空間的平淡感,老年機構傾向于家庭氛圍,在餐廳的設計中,可以結合地方特色,創造不同氛圍的就餐區,室外,半室外,略昏暗,高大的大廳空間等。同時,在重要的交通節點或通道盡頭,設置主題景觀陳設墻,如傳統主題,采用傳統木雕門墻的花架,放置奇石,盆景,繪畫,如體育主題,放置一些經典賽事的比賽海報,如記憶主題,放置一些縫紉機,傳統的紡織機,老式的繡花架或精致的繡花作品等等。在半公共空間,如公共起居室或老人居室入戶凹廊,鼓勵老年人放置一些帶有重要記憶的陳設品,一盆花卉綠植,家庭照片,自己的繪畫手工等等,通過陳設品的展示,引導老年人的自我表達,尋找精神的共鳴與彼此的支持。
健康老人居住組團出于日照朝向的要求,都采用了單廊的南向居室連接模式,主要運用了一字型,L型,E型等,公共空間一般設置在底層或單獨區域,不易形成圍合封閉的組團感,但也可以在走廊中部設置一個半公共的起居廳,結合庭院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組團區塊。
在養老院開創初期,可以為組團設置一些個性化的主題,吸引相同志趣的伙伴入住,在相應的起居空間,做一些適合主題的空間設計。主題可以是手工愛好,自然園藝,寵物之家,傳統文化,運動健康,異域風情等等,引導入住者選擇,幫助形成小聚落的親密的社交活動;組團外可以設置對應主題的花園,形成親切的可以共同活動的戶外場所,如園藝師的花園,菜園,如幫助哲思的日式花園,如喜愛傳統的山水庭院,如以游藝項目為主的室外康體公園等。花園的布置,以恰當的尺度,劃分成可以小聚,可以遠觀的空間院落,老年人也可以參與進來進行照護。
一字型,L型,E型等的建筑布局,不足以形成一條自然的回游散步線,部分盡端走道需要結合室外走廊,開放的景觀樓梯間,一起形成完整的散步環路。不同組團對應不同個性與主題的院落空間,可以幫助整個建筑形成一條個性豐富的室外風景線。當雨雪、早晚,不適合出門的時候,在室內走廊上行走,經由各個組團的半公共空間,也可以促使人們的交流。在不同私密感的空間氛圍中,很容易幫助陌生的老年人輕易地找到共同的話題,開展深入的交流。同時,對于老年人而言,行走5min~10min是有一定疲勞度的,在每隔40m~50m的范圍結合休息區,交通節點須設置休息的座位與相應緩沖空間。
老年人來到城郊的養老機構,無法與親人兒女朝夕相處,成為很多老年人心中的遺憾。養老機構內單人間或者夫妻合住的雙人間,室內空間如果有余地,可設置留宿家人的彈性空間,如飄窗,壁龕等空間,允許子女的陪伴留宿。如果老人居室為普通合住的雙人間,宜在設施內預留家庭間,允許留宿家人,使老人的情感牽掛獲得滿足。
對老年人來說,接觸室外空氣對人的精神狀態會有正面的影響,在臥室設計中,有的出于使用安全等考慮,未設置陽臺的,在老年人的室內散步道中可以布置一些接觸室外空氣的灰空間,結合樓梯或公共起居室設置觀景平臺,露臺,以便老年人停留感受室外氣息,首層也可通過灰空間,回廊的設計,幫助老年人室內外空間的自然過渡。
老年人在養老機構要獲得居家的感受,需要穩定親密的護理關系與積極的社會關系,在機構的運營中,需要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做一些更深入細致化的考慮。
老年人在從社會事務中退休后,脫離了熟悉的交往圈子與工作崗位,同時面對不可逆轉的衰老,很容易感受到孤獨感與自卑感。在滿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的過程中,比較常采用的園藝療法與行為療法,引導大家接觸,欣賞與照顧大自然,同時在很多手工活動與家務,互助的活動,促使老年人能積極地面對生活。在景觀區設置種植盒,可以置于地面,也可以放在較高的臺面上,給愿意從事園藝工作的老年人有自主選擇的余地。
養老機構出于效率采取統一的措施,會使人們感受到個性的忽視。要為老年人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就需要創造更多的選擇機會,空間要做出留白,允許老年人挑選不同的床品,攜帶他們喜愛的物品,展示他們記憶的個人收藏等。同時,鼓勵老年人自主活動,鍛煉他們的生活獨立能力,通過基本的家務鍛煉,收拾房間,照顧花木等等,獲得自尊感與活動的意義感。員工不要過多地干涉老年人的獨立生活,避免老年人產生習得性無助與依賴心理。
老年人出于身體生理上的退化,心理上容易產生消極畏縮的情緒,當外部缺少推動時,老年人很容易進入在消極靜止的活動中。在我們調研的養老設施中,有的高齡老人會坐在電視前連著看3h~6h。機構現在的活動安排由年輕人主導,選擇較少,基本的安排是超市游覽或晨間手指操等,一方面,需要更加專業的老年護理與心理照護的人員加入進來,同時,在本機構或公寓社區中,招募55歲~70歲的有余力的健康老年人來組織活動,也會有很好的效果。當社區中的活動由老年人自主安排時,大家會更有認同感,也更促進人群交流,形成更為積極,樂觀的社會氛圍。相對應的,機構內公共空間的組織需要更加流暢開放,避免分隔明確,功能單一的封閉感,在入口注重與社區公共空間的接軌,形成開放明朗的界面。
隨著可穿戴式的監控設施的普及,我們可以允許老年人有更多的自主行為,而不是時時處在照看之中。隨著這一代老年人對于手機,電腦,網絡設施的熟悉,他們在自己的居室中,也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寫作與閱讀,與周遭世界保持聯系與互動,室內設置時需要考慮智慧性網絡的鏈接。有些老年人也會有沉迷游戲與電視的趨向,但和年輕人網癮一樣,為健康考慮,老年人需要更多的人際互動與室外活動,需要照護人員引導他們進行更加積極、主動的活動。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老年設施在對老年人生理的照護上已經基本滿足需求,但是,要形成有活力的生活社區,消除與社會的疏離感,為老年人帶來情感的愉悅與幸福感,養老機構的設計還需要更加細致深入的體察老年人的心理與情感需求,在建筑,景觀,室內,陳設以及運營各方面進行精細化設計,彼此結合,共同組成一個更加支持更為宜居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