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春,袁夢,鄧靜園 (安徽三聯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新時期階段。很多的舊工業或者傳統工業面臨著外遷或淘汰,因此城市內陸續出現了工業廢棄地的現象,同時也為工業廢棄地的景觀再生設計提供了設計場所。一方面人們通過工業獲取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在另一方面,廢棄的城市工業用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工業的污染,具有水質污染、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種類單一、地表的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給城市或國家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
在新時代下,以生態恢復理論作為主要指導,綜合運用生態學、風景園林學、城市規劃學等多學科知識來解決景觀再生的難題,對保護性設計方法、可持續設計方法、適宜性設計方法等方法進行有效結合,使其融入到工業遺址的景觀再生設計之中,遵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導理念,讓城市的工業廢棄地變廢為綠、變廢為寶,城市工業廢棄地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化的利用。
合鋼工業氣體廠建設于1958年,現如今,已擁有62年的歷史,曾是安徽省合肥市最大的企業,約三萬名員工,坐落于安徽省采石路與和平路交口。“十里鋼城十萬人”,安徽省煉的第一爐鋼水則源于合鋼。盡管如此,隨著時代的進步,2015年,合鋼因響應國家去產能政策而關停。關停之后,合鋼的部分建筑并未拆除,保留了部分的工業文化。
該項目基地周圍多以居民居住小區和商業金融用地為主,基地東側部署著第二人民醫院,還有部分高檔居住區,基地南側擁有著電力小區A區和電廠宿舍等經濟實用型小區;北側道路兩邊幾乎都是供人所需的商業街。因此,在該項目設計中,周圍人群的多樣性是其中的一大優勢。
項目基地內的工業建筑多數為上個世紀所筑建,該工廠內擁有著工廠、廢棄鐵道、合鋼第一幼兒園、合鋼檔案館、辦公樓、煙筒、宿舍紅磚房等舊建筑,在項目設計中,這些均可成為公園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對于工業老建筑來說,可利用程度和新舊程度進行適當的拆除和保留;部分舊構筑物可利用創意改造設計手法,對其進行美學上和功能上改造,將其作為工業文明與藝術的一種結合。
項目基地現存的植被有以下幾種:芭蕉樹、香樟樹、菜地、榕樹等,一些喬木與灌木可以保留下來,對喬木與灌木進行統一規劃和修整,對一些非景觀類的樹叢和雜草進行鏟除,并對工廠廢水污染過的土壤進行自然修復或人工修復,還原并保護其生態的原始特征。
場地主要出現了以下幾個現象問題:交通道路過于單一,無法形成良好的交通系統;水體污染嚴重,重金屬污染,土壤生物死亡;工業的廢棄物亂堆亂放,無法清理,生銹腐蝕;空氣污染指數增高,臭味散發,影響周圍居民生活;道路損毀嚴重,凹凸不平;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垃圾隨處可見。
在國外,德國的工業遺址景觀改造“魯爾工業區——科學公園”不得不令人嘆為觀止,魯爾工業園是以煤炭和鋼鐵為基礎的工業園,經過二戰的風雨后,逐漸走向衰落,最后面臨倒閉,廢棄工廠成為了一處廢棄遺址。1989年,工業園的復興計劃正式實施,目的是利用景觀再生計劃讓其恢復生機。讓科學公園為豪的莫過于另類的展覽館,是利用舊建筑——瓦斯廠房改造而成的展覽館,通過內部的規劃設計,形成了獨特的展覽空間,因此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另類的展覽館,大大的增加了旅游觀賞性。
在國內,坐落于北京首鋼園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景觀規劃設計,它是以煉油原料廠為項目基礎,以工業風貌再現為項目設計理念,集公園、創意辦公和商業為一體的設計場所,對原有建筑結構進行部分的維護和修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舊建筑的風貌。在簡倉的設計中,在保留簡倉的外形風貌上,對內部進行了整體規劃,改變了其功能,讓簡倉的內部空間為辦公場所。最有意義的是利用舊場地的原火車頭和工業設備,作為雕塑和景觀小品,充分地展示了場地記憶。
3.1.1 資源規劃利用
在工業廢棄地中對部分資源的可再生利用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設計,可減少大量新物質更替的浪費,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為后代積累了可利用的資源,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城市有機更新理論的重要舉措。
3.1.2 “自然更替”法則
“自然更替”強調采用人工干預的手段,對其部分已污染的土壤進行修護或替換,利用生物恢復的方法,增強對土壤肥力的提高,結合植物的更替種植,來達到改善土壤質量的效果。采用自然更替的方式進行水體凈化、植被恢復和土質恢復,有利于提高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使用自然過程和生態演變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亦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
3.1.3 人文、心理及場所
景觀再生設計不僅僅局限于視覺上的藝術設計,也是人們對場所使用功能上的設計,在整體設計上注重人文、心理和場所的結合設計,景觀和場所的不同,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也截然不同。公園設計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構建良好的公園景觀設計方案。
3.2.1 實地考察與場地規劃
在場地設計前期,小組需要收集相關資料,實地考察來確定合鋼工業氣體廠的實地占地面積,對場地進行初期草圖繪制,經過小組實地考察發現,該場地未規劃的占地面積為17.39hm2,在該場地的規劃中,小組進行初步設計探討,將其劃分為“休閑區”“疏林游賞區”“兒童游樂區”“公共藝術區”和“工業遺址觀賞區”等區域,在功能上;最大化地滿足場地周圍人群的需求,在視覺上;通過不同的植物搭配,為游賞者提供不同的視覺效果。利用 CAD、3DMAX、PS、lumion等設計類軟件表達出設計場地的實際效果,目的是對后期的場地宣傳、展示以及場地施工奠定基礎。
3.2.2 生態修復與污染處理
在合鋼工業氣體廠的廢棄舊址中,由于受到工業廢水和垃圾多年堆積的污染,項目場地中部分的土壤受到破壞。針對這一現象,小組決定對可恢復的土壤地質進行生物療法和自然種植法,在土壤肥力恢復的同時,對部分土壤雜質進行有效降解,而對于不可修復的污染土質進行相關土壤替換,保證后期場地土壤不會被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3.2.3 保護文物與創意設計
對場地采用“構件”保留的方法,例如;在廢棄工廠煙筒的景觀設計時,保留其外形的形態,對內部進行設計,改造成一層層的觀景樓臺,為游客在眺望周圍景色的同時增添幾分工業文化氣息。在舊廠房的設計中;對舊廠房進行內部整改,使“舊廠房”演變為“藝術館”,保留它獨特的紅磚房的造型特色。“構件”保留并非“全部”保留,而是對部分建筑進行整改與利用,對于毫無利用價值的建筑則是將其完全拆除,為場地的合理化利用打下基礎。在“構件”設計中改變的是其功能作用,不變的則是其標志性的歷史文明。
3.2.4 植物搭配與景觀設計
在場地的植物搭配中,無法避免的是將植物進行更替、移植或拔出。在景觀場地的設計中主要種植觀賞類植物花草,采用三層或多層的植物搭配方式,增加植物的觀賞價值,對道路兩邊的植物多采用國槐、雪松、香樟等喬木類種植,在分割場地的同時起到良好的降塵和樹蔭作用,有效地緩解車輛引起的灰塵問題。小組將采用不同的植物搭配,設計應用于不同的場地,實現多層次、多樣化的立體景觀效果,形成生態良好、樹種豐富、結構合理、景觀獨特的綠色網絡體系。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下,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國家通過相關政策的頒布,鼓動了設計師對工業廢棄遺址的設計與改造,推動了景觀再生設計日益走向成熟,在另一方面通過資源合理化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加快了國家發展的步伐。
在社會和生態的層面上:通過合鋼工業氣體廠的項目實施,將城市廢棄工廠舊址進行再利用,解決了城市場地資源上的浪費問題,降低了當地城市的空氣污染指數、水質污染指數和土壤污染指數,推動了合肥市生態發展。
在人群的層面上,滿足了項目基地周圍的人群需要,周圍的人群可以通過對該公園的游賞,緩解工作的壓力,并且在工作之余的情況下,享受公園為他們帶來的愉悅感。
隨著我國的科技文明、生態文明的日新月異,國內的產業結構也將面臨不斷地變化,未來的城市將出現大量的城市工業廢地,它們的景觀再生設計與開發建設將壯大成為一個新型產業。一座工業廠房的興起,將推動著城市工業文明的發展,一座工業廠房的沒落,將承載著一定時期的歷史文明......因此,國家在呼吁工業廢棄地景觀再生設計改造時,應當注重對部分標志性歷史文明的保護,推動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