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曄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地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質化生活的同時,也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這也促進了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國內旅游市場穩步增長,全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1%,這標志著旅游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標志著旅游活動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而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產業中的“后起之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接受,人們逐漸打破了對鄉村的固有偏見,開始向往其所帶來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精神寄托,追求鄉村所帶來的場所記憶以及地域情感。而公共空間作為鄉村聚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更是鄉村文化性與地域性的承載地。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使得鄉村公共空間不僅要滿足村民的日常活動需求,也成為了旅游活動開展的門戶場所,因此面向旅游開發的鄉村公共空間更新設計也就成為了鄉村旅游開發的一項重要環節。
鄉村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鄉村公共空間最早的形成是隨著人的生產活動自發演化而來的,因此伴隨著旅游開發的介入,勢必會對原有的鄉村公共空間產生影響和沖擊,筆者通過歸納和調研,認為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相對于城市尺度,鄉村的空間肌理呈現規模小、密度低的特點,這就使得套用城市空間設計的形式用于鄉村中是不可取的,這種“復制”不僅會破壞鄉村原有的空間肌理,使得空間形態不協調,而且不扎根于實際,也不利于鄉村的長久發展。鄉村空間肌理的演變是生產模式和產業結構決定的,而原有的肌理注定無法滿足旅游開發的需求,諸如街道尺度、廣場空間、停車場地等方面的更新設計,在避免完全照搬城市空間設計的基礎上,也注定會對鄉村原有的空間肌理產生影響。
公共空間的使用主體是人,它承載著人社會屬性的本質需求。尤其是在與城市相比更單一化的鄉村中,廣場、街道、寺廟、集市等公共空間的作用更是尤為重要。鄉村的演化過程也就是公共空間的變更過程,村民作為公共空間的使用主體,在生產生活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和確定性,這是長時間沉積后的結果。而隨著旅游開發的介入,游客也成為了鄉村公共空間的使用主體之一。以旅游為目的的游客行為便充滿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這也就導致了游客與村民的社會行為沖突,也會對鄉村公共空間的原有社會屬性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同時滿足雙方的使用需求和心理行為特征的公共空間更新設計也就成為重中之重。
鄉村旅游開發的根本動力是帶動經濟發展,以此來優化產業結構、減少城鄉差距,是助力鄉村走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但在逐利的浪潮下,如果急于商業開發,而疏于挖掘鄉村的地域文化和本土價值,不僅會造成“千村一面”的不良現象,也不利于鄉村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工業化標準化的生產建設并不能完美適用于鄉村,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注重鄉土精神文化的保護,著力于展現地域性的更新設計也至關重要。
郭家溝位于天津市薊州區北部,地處山區,地形起伏較大,村北為庫容205萬m3的郭家溝水庫,河流沿村流淌。依山傍水的自然特點呈現出與北方大部分鄉村不同的特色景觀,因此被譽為“塞上水鄉”。郭家溝村交通便利,東臨津圍北二線,南臨馬營公路。周邊自然景點眾多,旅游輻射范圍涵蓋京津冀地區。2019年7月28日,郭家溝村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
3.2.1 宏觀規劃
郭家溝村整體村落形態呈帶狀分布,主干道路沿東北-西南方向布置,村落主要建筑集中在中間,道路呈不規則網狀型分布,帶狀兩頭空間較為開闊,東北方向為郭家溝水庫,西南方向為林地及村落入口。因此,根據其空間結構特點,旅游開發中將郭家溝劃分為“一軸,六區,三節點”的空間格局。“一軸”即以主干道路、沿途水域及周邊景觀組成的空間軸線,它形成了郭家溝村的整體空間構架。“三節點”即以郭家溝自然布局為基礎演化而來的入口廣場節點、中心活動節點、水壩娛樂節點,它們構成了郭家溝村的空間重點。“六區”即根據空間資源特點而規劃開發的六個功能分區,即入口觀光區、野趣觀賞區、鄉宿區、文化觀賞區、大壩娛樂區、山體及農田展示區,它們豐富了郭家溝村的空間脈絡。“一軸,六區,三節點”形成了郭家溝村的宏觀規劃。
3.2.2 微觀設計
在貫徹宏觀規劃的基礎上,旅游開發對鄉村的微觀設計也提出了相應要求,如:與旅游活動相配套的公共建筑;可達性更高的道路交通;更符合鄉村環境的空間尺度;為旅游服務的公共設施等。而在滿足必要的旅游開發需求的同時,展現鄉村獨特的地域性與文化性也是重中之重。
在公共建筑方面,首先是對原有建筑功能的更新,郭家溝村在原有老房的基礎上進行更新改造,延續原有的北方民居合院格局,為想進行商旅經營的村民提供民宿設計準則,在防止破壞風貌現象發生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郭家溝村的文化品質,既而打造一批既滿足游客的居住需求,又彰顯鄉村民居特色的精品民宿。與之相似的公共建筑更新設計還有土特產超市和自行車租借處等,都借助鄉村自身的價值——農業種植和自然環境,完善了鄉村的旅游服務。其次參照原有的建筑風格,新建了游客服務中心、公共廁所等配套公共建筑,與原有建筑風貌保持協調。
在道路交通方面,村內主干道為車行道路,它不僅是全村通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與外界相連接的必經之路。而民居間的街巷道路則保持原有的尺度,地面鋪裝采用與村落風貌相協調的青石板,保證村民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對游客具有良好的引導指向作用。同時利用自身依山傍水的景觀優勢,開發了健康步道和登山步道,充分展示郭家溝村的地域文化特點。
在公共設施方面,入口節點處設置了停車場與集散廣場,主干道旁的民宿也留有部分停車空間。村內具有民俗特點的指引牌和垃圾桶也隨處可見,圍繞村中河流所打造的健康步道設有休憩點,布置有休閑座椅。在村落中心節點,也就是民宿民居相對集中的空間,建設有一村民活動廣場,布置有健身器材、乒乓球臺和休閑座椅等設施,是村民和游客休閑聚集的交匯場所,具有良好的互動性、親切性。
在景觀綠化方面,郭家溝村延續了自身高林木覆蓋率的特點,充分利用村內水系和地勢起伏的優勢,打造具備地域文化的綠化景觀。將村內保留的水井、石碾作為景觀節點,并結合郭家溝的地域特色打造景觀小品,以便游客更好的休憩和觀景。同時根據郭家溝的土壤條件,將金銀花、丹參作為主要的經濟作物,并打造了金銀花種植展示園。
總體來看郭家溝村在宏觀規劃的指導下,通過各方面的微觀設計,在充分展現郭家溝地域特色、鄉村文化的基礎上滿足了村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并具備現代化設計和一定的美感。雖然實地調研過程中仍發現了一些問題,但仍不失為一個優秀的旅游型鄉村公共空間更新案例。
鄉村公共空間作為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人的本質需求,承載了鄉村的文化精神。對旅游型鄉村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需要著眼于整體,從宏觀視角理清邏輯關系,再通過微觀視角驗證宏觀規劃。在宏觀層面把握鄉村整體的空間布局、文化基調,以免出現胡建亂建的現象,也為微觀設計定下基準,對保護鄉村地域性和文化性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微觀層面進行具體設計,充分利用周邊資源,協調周邊關系,營造適宜的空間尺度,滿足游客和居民的使用需求,把握好建筑色彩與材質的選擇。深入實地調研,有根據地從整體到局部進行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
公共空間的使用主體是人。公共空間的營造要圍繞人的活動和感知來進行,公共空間的活力決定了設計的成功與否,而人的活動對公共空間活力產生決定作用。在鄉村尺度中,小尺度的公共空間更能拉近人的距離,營造空間的場所感,使處在其中的人感到親切自在。同時在尊重村民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對游客來說公共空間的參與感尤為重要,這種參與是游客寄托情感,鄉村展現價值的重要途徑。并且對于旅游型鄉村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要注重公共空間的使用主體包含外來游客和本地居民,在需求和心理上要達到雙方的動態平衡。
鄉土精神是鄉村旅游的根基,是游客愿意進行鄉村旅游的基礎動力。遠離城市喧囂,遠離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尋一處雞鳴狗吠、柳暗花明,這是農耕文化留在人們骨子里的向往。因此圍繞村落歷史、人文、自然景觀進行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將地域性與現代技術結合,挖掘并弘揚文化內涵和鄉土精神,是增加空間活力,提升村落價值,提高人們認同感的必要途徑。如此的公共空間更新設計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真正有助于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