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鋒
(山東黃金地質礦產勘查有限公司,山東 萊州 261400)
青海省都蘭縣溝里地區整裝項目是2010年青海省九個重點整裝勘查項目之一,本項目為溝里地區整體勘查項目的子項目之一,周邊勘查區有阿斯哈、按納格、果洛龍洼、瓦勒尕等礦區。
達里吉格塘位于東昆侖構造帶東段,溝里整裝勘查區東南角,區內地質構造、斷裂及多期次構造均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地層受斷裂和巖體影響殘缺不全,多以巖片、斷塊形式出現,為一典型的有層無序的構造混雜巖帶,具明顯的造山帶構造特征(楊寶榮等,2003)。
區內地層出露相對較全,本區經多期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頻繁,巖石地層與下伏的地層接觸關系均為斷層接觸關系,區內主體構造線呈近東西向或北西西向。區內的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以壓性或壓扭性斷裂為主。斷裂構造從其展布方向可分為三組:即北西西—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其性質多為壓扭性,具多期活動的特點。其中昆中斷裂是勘查區內最為重要的斷裂構造,同時也是Ⅲ級構造單元的分界斷裂(秦升強等,2019;張占玉等,2012)。
區內巖漿活動十分頻繁,侵入體有前加里東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巖性從基性—超基性到中性及酸性,均有出露。
預查區出露巖石地層主要為石炭紀浩特洛哇組(C2ht)及第四紀殘破積層等。
浩特洛哇組(C2ht):為預查區主體地層,總體上表現為中下部變碎屑巖、板巖、千枚巖、火山巖夾灰巖或大理巖;上部為灰巖或大理巖夾火山巖及碎屑巖,預查區內不同地段有其巖石組合(許長坤等,2013)。
合支龍地區:出露地層為一套中深變質程度的變質巖系,由綠泥石英片巖、絹云母綠泥石英片巖、結晶灰巖及少量大理巖、斜長角閃巖等組成。
昆中斷裂從勘查區北部通過,受其制約,區內構造多呈東西向、北西西向、北西向展布、偶有北東向。東西向、北西西向及北西向構造在區內產出規模較大,延伸遠,延續時間長,活動多期的特點。區內所出露的斷裂構造多具壓性、壓扭性逆斷層性質(祝德成等,2018;范偉順等,2018)。
區內褶皺構造不發育,主要表現在區域主斷裂帶所波及的兩側綠泥石英片巖、變砂巖、板巖及千枚巖中,產生牽引揉皺、小褶曲等變形現象,在結晶灰巖邊部出現片理化帶,形成拖曳式小褶曲,一般規模不大,在構造強烈發育地段零星出現。
區內斷裂十分發育,以壓性、壓扭性為主的斷裂構成主干構造;張性和扭性斷裂居從屬地位。斷裂構造從其展布方向可分為二組:即北西西~近東西向和北西向。
區內巖漿巖較發育,主要有分布于礦區東南部的酸性侵入巖體和印支期侵入巖體;區內出露較多的侵入巖體為花崗閃長巖、花崗巖、石英閃長巖和斜長花崗等。
共圈出含礦破碎蝕變帶6條,圈出7條金礦化體。破碎蝕變帶分布于南北寬2Km,東西長3Km范圍之間,破碎蝕變帶多產于蝕變花崗巖帶內,與北西向區域性構造線一致,近平行,走向為110°,傾向北,傾角70°左右。產于華力西期花崗巖體內及其與布青山群綠泥石英片巖內外接觸帶部位,礦體受構造破碎控制明顯,蝕變主要以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強烈為主,硅化、泥化(高嶺土化)次之。
3.2.1 礦石礦物
主要礦物銀金礦、自然金、黃銅礦、黃鐵礦,少量磁鐵礦、赤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少量絹云母及方解石。
3.2.2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填隙結構、角礫狀結構等。礦石的構造主要有細脈浸染狀構造,晶洞狀構造,斑雜狀、塊狀,網脈狀構造及蜂窩狀構造。
3.2.3 礦石蝕變特征
蝕變以硅化、褐鐵礦、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為主,次為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紅化、褪色化等。
3.2.4 礦石類型
勘查區內的金礦體礦石類型主要為氧化礦石,少量鉆孔發現原生礦石。氧化礦石主要分布于地表,因不同程度的氧化作用,氧化深部不詳。礦石通常為黃褐色~褐紅色,較醒目,與非礦化圍巖辨識度高。
區內礦化體圍巖主要有蝕變花崗巖、斜長花崗巖、鉀長花花崗巖、綠泥石英片巖。礦體與圍巖界線不清楚,近礦圍巖和夾石以蝕花崗變巖為主,在靠近礦體部位圍巖蝕變強烈,巖石普遍硅化、褐鐵礦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少量碳酸鹽化。蝕變現象在空間上為漸變過渡關系,沿走向相互交替現象。蝕變比較普遍,一般受構造斷裂或裂隙控制。
目前僅在達里吉格塘地區發現金礦(化)體,地球化學異常及以發現的金礦(化)體的發現,說明在達里吉格塘地區具較好的找礦前景。區內成礦實事和地球化學異常為下步地質工作提供了依據。
金礦(化)體均產在多次活動的區域性NEE向含金構造破碎帶中。破碎帶主體分布區內大斷裂及在這些大構造旁側衍生的小型次級斷裂構造,近于平行多條分布中;構造運動和巖漿多期侵入活動是成礦作用的熱源;小型斷裂構造為礦體存儲提供了空間。
不同期次的構造和斷裂為區內巖漿和礦液提供了必要的物質運移通道,同時也為成礦創造了良好的沉淀空間。東昆侖地區經歷了多期次開、合板塊構造運動和多旋回造山演化事件,與其相伴的金礦也具有多期次、多類型造山帶成礦特征。
達理吉格塘金礦位于都蘭溝里重要金礦成礦帶上,本區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切已有較好發現,結合區域找礦成果,總結出以下找礦標志,以期能有新的突破。
(1)低密度水系化探異常,是尋找金礦的區域標志。
(2)區域成礦條件受控于區域斷裂,控制著蝕變帶的分布。區域性大斷裂及其伴生次級構造是金成礦的有利地段,金元素異常高值區,是普查區找礦的重要靶區。
(3)本區發現的金礦化體多產于北西西向主斷裂構造和與其平行的次級斷裂構造中,且在構造和地層與巖體接觸帶重合地段礦化較強,因此與區域斷裂構造平行的構造蝕變帶是尋找金礦體的主要標志之一。
(4)地表強氧化帶發育,且具強褐鐵礦化、硅化和絹云母化是直接找礦標志。
(1)預查區處在雪山峰~布爾漢布達華力西~印支期鈷、金、銅、玉石(稀有、稀土)成礦帶東端,成礦地質條件比較有利,預查區所處地段已具金礦田的雛形,其中目前較具規模的金礦有果洛龍洼金礦、按納格金礦等,是東昆侖東段重要的金礦富集區。
(2)1:5萬、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異常、1:1土壤測量異常顯示該區較好的找礦前景。以往異常檢查工作中發現的多條金礦(化)體處于1:5萬水系異常區內,2007、2009年度開展的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1:1土壤測量與現有的金礦(化)體極其吻合,證實綜合異常為礦致異常,從水系異常、土壤異常的分布特征分析,存在較大的找礦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