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七0四隊,新疆 維吾爾自治區 839000)
我國是資源大國,金屬礦產在我國礦產資源開發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在開采過程中也要注意對礦產地質環境的保護,因為過渡開采,極易引發采空塌陷,或者誘發其他的地質災害。另外在開采礦產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對礦產資源的修復工作,確保我國礦產資源開采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為了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戰略目標。我國一直以來都堅持資源開采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國務院曾在重要文件中指出,礦山開采必須要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正確理念,對地質環境加強保護,加快恢復和綜合治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新型社會,維持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礦山治理工作的關鍵。必須要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礦山土地復墾工作的重視程度,形成開發和保護齊頭并進的新格局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必須嚴格執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
首先要明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工作的責任與目標,劃分責任范圍,制定復墾措施,避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發,保護生態平衡,確保我國礦產資源開采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礦山開采會引發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國家相關法律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尚不夠完善,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礦山環境修復方案。依據當前國情,采用新舊礦區分別治理的方法,相應建立了廢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基金制度和礦山環境治理修復保證金制度[1]。同時還要落實礦權人的責任與義務,堅持走綠色產業化道路,以地質環境保護法為依據,不斷完善礦產開采和修復機制,保障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礦產資源的開發極容易誘發相關的地質災害,如: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嚴重破壞地質生態環境。為此,針對這一問題,相關人員需要通過現場的實際調查、勘探測試、模擬實驗等方式,對礦產地質環境情況進行深入研究,找到地質變化的內在規律,分析生態環境周邊的物質形態,遷移方式等,為研發地質環境減災技術提供參考。
礦山地質災害具有隱藏性、突發性和毀壞程度大等特點,像:泥石流、山體滑坡、地面塌陷等都會對礦區的建筑物構成威脅,也為周邊人民的生命健康埋下隱患。建立礦區地質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可以降低突發系數,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利用現代科技和手段,通過通訊設備、遙感技術將信息進行篩選、收集、傳輸和處理,構建安全合理的監測和預警系統[2]。
建立環境監測預警系統的目的:第一,礦產開采過程中,因多方原因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對突發地質災害進行監測和預警可以降低作業的危險系數,保障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第二,金屬礦山重大工程的地質災害往往破壞性較大,是災難性和繼發性的。礦山環境復雜,給地質災害的預防帶來了困難,但金屬礦山的地質災害有明顯的前兆,對地質環境的監測和預警是控制重大地質災害的有效措施。第三,我國目前礦山地質監測體系還未形成,對地質災害控制能力較低,各項預警機制還不完善,對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為我國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理和控制方法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撐。
長期以來,由于管理、技術、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影響,致使礦產開采對周邊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隨即引發各種各樣的地質問題,對周邊居住人民的生命、健康、交通帶來了一定威脅,由于開采技術的落后,也限制了礦產開采企業和當地經濟的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目前無廢開采技術已經在金屬礦產的開發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礦產開采對地質層的破壞主要表現在:排放費石、排放尾沙、地面塌陷、資源浪費等。其中礦產開采中固體廢料的排放占用了大量土地,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如何減少固體廢料的排放量是保護礦產地質環境的關鍵,采用無廢開采技術可以大大減少固體廢料的排放,實現零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又推動了我國礦產資源開采工作的發展[3]。
3.1.1 因地制宜的原則
在礦區土地復墾中,因依照當地的土地資源來確定土地再利用的方向,根據相關要求,應該優先把礦區復墾為農業用地,但實際還是要根據當地的具體需求來制定復墾方向。
3.1.2 全面系統的原則
礦區土地復墾既要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又要考慮到社會環境。既要對土壤、地貌進行勘測,又要考慮當地的種植習慣以及政府的產業導向。
3.1.3 可持續利用的原則
土地復墾對礦區生態環境的恢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乎到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堅持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機結合。
堅持土地復墾三原則可以降低礦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有效的調節了土地的利用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與地的矛盾,對改善生態環境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利于礦區經濟的發展。另外,一方面改善了礦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保障了家庭收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礦區土地復墾的規劃應貫穿于開采前、開采中和開采后的各個階段中,既要樹立全局觀念,又要平衡生態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以宏觀的眼光,制定整個土地復墾的戰略規劃。
土地復墾技術是開展復墾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也是評判和審查的標準,因此,在土地復墾工作中要明確責任與權限,依照相關的政策法規,制定適應本地實際的土地復墾方法、目標和要求。同時也要不斷提高和完善相關的技術標準,發揮土地復墾的最大價值。礦區的土地復墾包括工程整治和生物復墾兩個方面。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一般是根據周邊生態環境和地理條件,選擇復墾成農地、林地、養魚場等適應當地政策并且有利于民的生產生活用地。
3.3.1 工程復墾技術
根據礦產形成的廢棄場地、占用地的地形和地貌,按照規劃的要求,結合自身礦產的特點,對破壞土地通過回填、平整、覆土等綜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工程復墾常用到的技術手段有就地整平復墾、挖深墊淺復墾、梯田式復墾和充填法復墾技術等[4]。
3.3.2 生物復墾技術
生物復墾技術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復、耕地工藝、生態工程、農作物和樹種的選擇等。
土壤改良主要是通過采用各種培肥措施,加快復墾土地的生土熟化過程。針對地表有土的,可以采用施肥和綠色植物種植的方式來實現土壤培肥。對于地表無土的則需要采用易風化的泥巖和砂巖碎礫作為本土,種植耐性植物進行生物風化,達到土壤培肥的目的。微生物培肥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和化學藥劑對比較貧瘠的土壤進行生土熟化,恢復土壤的肥力,在生物復墾技術中對植被的選擇尤為重要。
植被重建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無論是對樹種、草皮的選擇還是種植工藝的選擇都應該依照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土壤質量等綜合因素進行考量,確保重建植被的存活率。在選種之前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實驗的方式篩選出適合的植被,選出的植被一般都具有根系發達、生長快、適用性強、產量高等特點。在干旱寒冷地區,要盡可能選耐寒耐旱,抗病蟲害的植被,更有利于存活;南方則多以耐熱、喜濕為主。在選種時,還要考慮經濟成本,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比對,同時還要嚴格遵循相關的規定執行。
我國講究依法治國,凡事要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只有從根本上完善法律對土地復墾工作的保障,土地復墾工作才能更順利的開展。同時還應該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進來,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還要讓群眾參與到決策的環節中來,聽取人民的意見和要求,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作用,保證土地復墾工作的公開透明。
總之,要將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相結合,不斷完善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的法律法規,制定全局觀念,把土地復墾工作變得更系統化和更有章可循。不斷改良和引進新的土地復墾技術,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保障我國礦區土地復墾工作的質量,促進礦采開發和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綜上所述,金屬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治理是當前綠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采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把修復生態環境作為礦產開采的重點工作去抓,對礦產資源地質環境的有效保護和對礦產土地的修復,既有利于礦區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又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