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興,洪重陽
(新沂市人民醫院,江蘇 新沂)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胃腸道早期癌癥的診斷率[1]。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變,一般不會引起不適的癥狀或體征,少數情況下,才會引起上腹脹、上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常在胃鏡檢查中偶然發現。胃息肉根據病理類型,分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并部分胃息肉具有惡變潛能,其中腺瘤性息肉有10-30% 的癌變率,并為此,實施有效的治療是相當有必要的[2-3]。直接用內鏡高頻電切術切除胃息肉容易出現息肉殘留,并術中及術后容易并發胃出血、穿孔等并發癥。內鏡黏膜切除術指的是將病變黏膜在內鏡下進行切除的手術,且屬根治性或擇期診斷性手術,此術式的優勢在于無需像開放手術一樣開刀,降低對胃腸組織所帶來的損傷[4]。本研究通過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主要對治療方式、效果進行總結分析。
本研究選擇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進入我院治療胃息肉的80 例患者進行研究。選入標準為經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胃息肉的患者,手術治療前,所有患者均實施常規身體檢查,并排除伴有嚴重心、腦、肺、腎、肝、脾及血液系統疾病。選入的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40 例,對照組40 例,觀察組患者中共計男患者11 例與女患者29 例,其年齡區間在29-7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20±10.30)歲,病程1-12 周,平均病程(5.91±3.14)周。對照組患者中共計男患者16 例與女患者24 例,其年齡區間在31-75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70±12.60)歲,病程1 周-15 周,平均病程(6.52±4.25)周。80 例患者共發現息肉108 枚,觀察組55 枚,對照組53 枚,息肉直徑在1-12mm 之間,平均直徑6mm。具體位置:45 枚位于胃竇部位、15 枚位于胃底部位、6 枚位于賁門部位、42 枚位于胃體部位,根據手術前的病理類別進行分類,其中12 枚屬于腺瘤性息肉、28 枚屬于炎性息肉、68 枚屬于增生性息肉。治療前,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對入選的80 例患者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性(P>0.05)。
1.2.1 術前準備
手術前對于有吸煙史的患者要指導戒煙不低于15 天,存在咳痰癥狀的患者可使用藥物來稀釋痰液,可展開深呼吸鍛煉;避免交叉感染現象的出現,在有必要的情況可預防使用抗生素;手術前1天以流質飲食為主,術前6 小時禁食;做好術前檢查,包含三大常規、血生化、凝血功能、心電圖等;術前要停止使用一切可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比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特殊患者也要給予特殊的術前準備,比如身體狀況不佳與營養不良患者可適量補液治療。
1.2.2 手術治療
手術時,80 例患者均取左側臥位,咽麻,口含牙墊,觀察組采用內鏡粘膜切除術:于息肉基底部針對直徑大小來選擇具體的位置進針,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針尖進入黏膜下方,再朝著病灶中心位置進行注射,注射劑量以病灶大小進行調整決定。在注射后,黏膜逐漸膨脹并分離,再對息肉展開高頻電切除法,病灶<10mm 的息肉可行一次性整塊切除,病灶大的可先圈定,再分次切除掉,以此來確保基底以及其它部位無殘留。對照組直接采用內鏡高頻電切術切除胃息肉。術后將切除的標本送入醫院病理科給予進一步檢查。手術完成后,給予患者質子泵抑制劑、止血藥物進行治療,時間為3 天。
1.2.3 術后觀察及評價
術后觀察:囑患者禁食、臥床,對患者的腹部體征與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觀察是否出現胃出血、穿孔、上腹痛等不良反應現象,如出現嘔血、黑便、腹膜刺激征應即刻進行針對性治療處理。出現疼痛的患者可適當給予鎮痛藥進行止痛治療,并可為患者通過靜脈補液的方式來補給機體能量。手術完全24 小時后,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如果未出現嘔血、黑便、上腹痛反應可逐漸進食,可食用面湯、米湯等半流質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術后評價指標選擇治愈率、息肉殘留率、并發癥發生率,治愈率指患者術后胃部無息肉殘留的比例。息肉殘留率是指切除息肉后該息肉殘留的患者比例。并發癥發生率為胃出血、穿孔、上腹痛發生的比例。
此研究分析的數據全部使用SPSS 18.0 軟件進行處理、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來表示,數據檢驗為“”。得出的結果為P<0.05 時,差異對比顯著,有統計學對比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在治療效果方面,觀察組治愈率100.00%,高于對照組90.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息肉殘留率0.00%,低于對照組9.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中有2 例患者切除的息肉經過病理檢查顯示息肉基底部存在類癌病變,并對這2 例患者擇期行外科手術。
在并發癥方面,觀察組0 例患者出現胃出血,胃出血發生率0.00%;0 例患者出現胃穿孔,胃穿孔發生率是0.00%;1 例患者出現上腹痛,上腹痛的發生率2.50%。對照組2 例患者出現胃出血,胃出血發生率5.00%;1 例患者出現胃穿孔,胃穿孔發生率是2.50%;4 例患者出現上腹痛,上腹痛的發生率10.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的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息肉通常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3 種類型,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因此,必須對其實施積極的治療,如若不然,則易產生惡性病變。據相關研究調查可知,增生性息肉也存在癌變風險[5-6],所以,無論哪種類型都應給予積極的治療,并將其及時切除干凈。隨著內鏡檢查技術的愈加成熟,胃息肉的檢出率也有所增長。內鏡黏膜切除術集合了內鏡黏膜注射術與內鏡高頻電切術的優點,并被臨床廣泛實施于消化道早期癌變與黏膜下腫瘤的治療中[7-10]。在本研究中,共收治80 例胃息肉患者,發現共有108 枚大小不一的息肉病灶,大部分為無蒂廣基息肉,與內鏡高頻電切術切除胃息肉相比,內鏡粘膜切除術切除胃息肉治愈率高、息肉殘存率低,并且胃出血、穿孔、上腹痛的并發癥發生少,安全有效。這是因為胃息肉可歸于黏膜層病變,在對息肉病灶基底部氯化鈉注射液后可將肌屋與黏膜層分離開來,從而預防胃穿孔問題的產生,并降低創口的出血率。在切除術中實施圈套器時,對于相對難套扎的病灶(如幽門部位胃息肉)可在足量注射后再進行圈套,而對于息肉直徑大的需加以注意,一次性圈套易套到胃黏膜深層組織中,同時,由于電凝時間長,局部溫度過高也極易造成胃穿孔問題,為此,可采取分塊摘除的方式,對于胃息肉多的患者可分次進行摘除治療。
由上可見,內鏡黏膜切除術治療胃息肉臨床治療效果好、并發癥少,同時,內鏡黏膜切除術的操作方式更簡單,得到了臨床醫師與病友的大力支持,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