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蔣濤
(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蔣濤主任是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國醫大師李業甫工作室成員,現任安徽省針灸醫院推拿科主任,榮獲“安徽省名中醫,江淮名醫”等稱號。蔣濤主任從事推拿臨床、教學、科研工作 30 余年,在治療腰椎疾病、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方面累積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和治療成果,在繼承傳統中醫推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具有獨特的診斷和治療的思路,開創了名為“蔣氏推拿五步法”的手法用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筆者師承蔣濤主任門下,在對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方向受益良多,現將該病治療經驗總結如下。
神經根型頸椎病由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鉤椎關節或上下關節突關節增生或由肥大的骨質增生、骨刺向側方突出,刺激相應水平的神經根,出現一系列相應節段的神經根刺激而產生功能障礙,臨床以頸肩及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為主,其發病因素與年齡、性別、職業、睡姿等有關[2]。根據臨床癥狀可知,神經根型頸椎病歸屬與祖國醫學中的“痹證”“眩暈”“骨痹”等范疇[3]。祖國醫學對該病的認識具有悠久的歷史。《素問·長刺節論》記載:“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4],認為其病在骨,而寒邪侵襲是其致病因素。《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4],《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頸項強,皆屬于濕”,“濕淫所勝,……病沖頭痛……項似拔”[4],均明確提出,本病并非只由寒邪侵襲導致,與風、濕二邪亦有相關。《素問·痹論》著:“五臟皆有舍,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4],所以痹證亦與人體五臟有關。除與外感邪氣、素體內虛外,本病也與慢性勞損有一定相關,如《證治準繩》記載:“項痛頭暈非是風邪,即是氣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說明慢性勞損的出現亦可導致本病,且與肝腎的虧虛有關。《類證治裁·痹證》著有:“諸痹,……良由營衛先虛,……風寒濕趁虛內襲,……久而成痹”,指出本病由正是正虛感受外邪而發,且為本虛標實之證[5]。綜上,中醫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病因主要為感受外邪、勞逸不當、年老體虛、稟賦不足,病機為感受風、寒、濕、熱、痰、瘀等外邪,留滯肢體,導致筋脈痹阻,氣血不通,病在筋骨,與肝、脾、腎等有關,病之初起以邪實為主,病程長久者,以正虛為主,中醫治療方法以祛邪通絡為基本原則,根據虛實偏正,辨證施治,同時不忘養血活血,治療方式多樣且有效。
蔣濤主任非常重視中醫的四診合參,為準確辯證,每個病人的望聞問切都會準確觀察和記錄,不遺漏細節,蔣主任解釋神經根型頸椎病在臨床較為常見。患者常常是由于脊神經受到壓迫或者受到刺激而發生神經根型頸椎病,常表現肌力障礙、頸部酸痛以及腱反射發生改變,較為嚴重的患者可表現麻木、上肢疼痛等[6]。現今醫學檢查十分先進,x 線、CT、MRI 等檢查方式可以十分清晰地展現病灶,為診斷提供精準的依據。蔣濤主任首先會讓病人做 X 線檢查,再選完善 CT 等檢查,以提高準確率。 X 線可以清晰的展現脊柱外在形態,有助于判斷是否有棘突偏歪、卵圓孔變形等外在形態疾病,可以更好地鑒別診斷。而CT 檢查可以更好地將神經根型頸椎病更好地細分為 5 類,分別是骨質無增生型、側位增生型、斜位增生型、側位斜位增生型 以及合并正位外側增生型[7]。有些患者頸椎影像學表現可能與癥狀、體征不符合,需要綜合患者癥狀及影像學檢查,才能準確找出病變神經根,盡早發現與治療。蔣濤主任指出,現今的臨床診斷除了要求中醫本身的望聞問切的整體診斷,也要結合先進的現代科學的檢查方式,綜合各種診斷方式和病癥因素后可以總結出最適宜的治療計劃,有利于患者配合與疾病的康復。
推拿作為一種簡便廉驗的中醫外治法,一直受到患者的推崇。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患者,臨床上則多主張推拿治療,推拿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的作用。而且推拿手法在現今臨床中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廣泛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蔣氏推拿五步法”是蔣濤主任30 年來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經驗總結,其手法是對于傳統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經驗總結,在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有著獨到的針對性,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松肌法:患者端坐,醫者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扶按于患者頭額者,另一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分開,其余四指起扶持的作用,術者的意與力集中于拇指之上,進行自下而下作頸項肌的捏拿,以緩解頸項肌緊張,施術時要著重對患側肌肉進行放松,便于接下來的治療。
(2)調曲法:醫者一手扶住患者頭額,另一手按于頸項部,將患者頭頸作前后曲伸,反復6-8 次。
(3)正骨法:(以向頸椎右側正骨為例)患者坐位,醫者立于患者右后方并囑患者將頭部前屈,放松兩側頸椎肌肉。醫者右手托住患者左側下頜骨處并固定,左手先找準神經根受壓病灶,右手輕輕用力活動患者頭部,并帶動頸椎活動,當左手感覺到病灶處關節有棘突活動、關節隙張開時右手活動時停止,保持當前動作。再將左手扶與患者右側頸椎與右側臉頰交界處,雙手協調用力,斜向患者右上方慢慢旋轉,當遇到阻力時輕輕活動數次后以巧力寸勁做一個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此時一般可聽到“咔”的一聲彈響。
(4)平衡法:定點旋扳結束后,繼續上勢,患者坐位,醫者立其后,醫者右手掌托住患者左下頜,同時向右旋轉,左手扶住右側顳部,患者低頭到所需的角度,并將頭轉向右側,保持角度,用右手托患者左下頜向右旋至最大限度時,雙手協調配合,做不定點頸椎斜扳,以達到平衡正骨,調節頸椎關節紊亂。
(5)理筋法:患者端坐,頭微前屈,醫者一手扶持于頭部,另一手拇指自上而下,作與頸肌走行方向相垂直,反復作左右方向的分剝。緊接著醫者以單拇指或雙拇指自上而下作反復疏理結束手法。
以上五法可根據患者病情緩急合理選擇,避開推拿禁忌。神經根型頸椎病由于有著不同區位的神經根受壓出現不同癥狀的特點,所以在使用“蔣氏推拿五步法”時要注意針對病變位置,有針對性的治療,切不可對未病變位置使用正骨法,以防加大小關節的錯位而引起不必要的關節改變。推拿作為中醫的一種治療方式一定要根據中醫的理論進行治療。補虛瀉實是中醫推拿治療的基本治則之一。根據醫生手法力量大小、頻率快慢及方向的改變等給機體適量的刺激,促使機體整體與局部發揮調控功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以此影響神經的傳導功能,激發人體自身調節作用,從而達到補虛瀉實,扶正祛邪的目的[8]。只有準確辯證患者的證候,合理運用補泄分明,調整陰陽到達平衡,癥自除,正如《傷寒論》中記載“凡病,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在中醫理論體系中,椎間盤、髓核、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可歸屬于“筋”的范疇,椎間盤突破纖維環等病理變化歸為“筋出槽”。髓核突出后打破了脊柱周圍的平衡,以至于脊柱兩側小關節、軟組織力量失衡,表現為棘突的偏歪和脊柱小關節功能紊亂,即“骨錯縫”[9]”蔣氏推拿五步法”可以糾正“骨錯縫,筋出槽”的狀態,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中醫的治療除了治療病癥發生時對癥治療之外還注重病前預防和病后調理。蔣濤主任同樣特別重視病人的病前預防和愈后調理,臨床上很多痊愈病人的病情短期內會出現反復的情況,多是因工作生活勞累、受涼、姿勢不當及飲食不節等原因發生。蔣濤主任把保養調護總結為“適當運動、勿久坐久站,注重保暖,舒暢情志,改善飲食”等方面,“注重保暖”表現為不可貪涼,注意頸部保暖,尤其是季節變化之時不可忘卻頸椎的保暖,因為如受風寒侵襲時將會突然發病或加重病情。“舒暢情志”包含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保持心態樂觀,積極配合治療和愈后調護,防止情志內傷。“適當運動、勿久坐久站”表現為每天要進行必要的活動,在工作和生活時不可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防止姿勢的不當引起病情地反復。所以要進行一些必要的鍛煉,例如頸椎操、聳肩式或者加入傳統的中醫導引之術,例如五禽戲、健身氣功八段錦等“改善飲食”是最基本的護理,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如雞魚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及易于消化的食物,從而增強個人體質。良好的病前預防可以減少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幾率,愈后調理調護可以維持治療效果,防治疾病復發,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可以被忽視。
患者陶某,男,47 歲,2018 年11 月6 日初診,主訴:偶受風寒后頸項部疼痛一周,加重伴右上肢麻木兩天。初診時體檢示頸項壓痛伴肩胛區放射痛,并向右上肢小指及環指,右手握力弱于左手,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右側(+)、擊頂試驗(+)、頸部拔伸試驗(+)、右手環指及小指痛覺和觸覺減退。納少,夜寐欠安,舌紫,苔白膩,脈弦。中醫診斷:項痹(風寒阻絡),西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治以針刺加上“蔣氏推拿五步法”治療,每日一次。
2018 年11 月13 日二診,頸項部疼痛明顯減輕,右上肢麻木癥狀稍減,其余體檢示: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右側(±)、擊頂試驗(±)、頸部拔伸試驗(+)、右手環指及小指痛覺和觸覺稍有恢復。納少,夜寐安,舌淡紅,苔白,脈弦。續以之前治療方式,每日一次。
2018 年11 月20 日三診,頸項部疼痛消失,右上肢麻木癥狀消失,其余體檢示: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右側(-)、擊頂試驗(-)、頸部拔伸試驗(-)、右手環指及小指痛覺和觸覺稍回復如常。納可,夜寐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續以前治療方式鞏固一周。
2018 年11 月27 日回訪,諸癥消失,體力及精神轉佳。囑正常作息,保暖、避風寒,堅持每日一次頸椎操,用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