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劉小利
(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重慶)
望、聞、問、切是中醫臨床的四診要求,幾千年來為中醫辨證提供翔實豐富的依據,是中醫臨床療效的有力保障。而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小兒疾病譜的加速更新,傳統四診日益顯現其局限性。望、聞、問、切、查,五診合參,有利于全面認識小兒疾病;應用于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更有利于提高現代中醫的診斷和臨床實踐能力,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中醫“四診法”是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即望、聞、問、切,是中醫在無解剖、無顯微鏡、無影像儀器時代,在不傷害人體的情況下,通過活體的“外像”,認識體內變化,以“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等方式認識疾病、診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中醫辨證的基礎。但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西醫對疾病的不斷深入認識,傳統四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辨病模糊,可重復性、可推廣性差,不能滿足現代人對疾病診斷的要求,容易造成醫療的疏漏。在辨病明確的基礎上辨證論治即“辨病為先,辨證為次”的現代中醫臨床思維模式才是現代中醫的特色。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指出,應結合現代醫學優勢去發揚中醫,采用西醫查體、理化檢查等手段診斷疾病,從而豐富中醫臨床辨病辨證內容,主張現代中醫要“望、聞、問、切、查”五診合參[1]。國醫大師干祖望教授亦提出,150 年前的中醫診斷依據,只能依靠望、聞、問、切捕捉得來,現在有了條件,應該再加上一個檢查的查診,發展為五診[2]。夏克平教授主張,在望、聞、問、切四診基礎上加用儀器檢查,包括內臟檢查的視觸叩聽和影像、超聲、心電圖及實驗室檢驗等[3]。
查診,即:西醫的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病理檢查等。將查診納入五診范疇,擴大了中醫收集辨病辨證資料的手段。特別在俗稱“啞科”的兒科診療中,患兒無法說出或說清癥狀,數位家長眾說紛紜,往往讓醫者難以收集有益的病情資料,以便清晰辨證用藥。而運用查診,以迅捷的方式,對疾病進行直觀的反映,有助于醫者能夠準確把握疾病證候狀態,繼而進行有效干預治療。
小兒輪狀病毒腸炎(Irve)是嬰幼兒較常見的一種急性腸道疾病,其主要病原為A 組輪狀病毒,由于多在秋季發病,因此又稱小兒秋季腹瀉[4]。患兒臨床表現以大便次數多、便質異常為主要癥狀。而小兒大便異常的常見急性腹瀉還有痢疾。因其年齡小,難以將病情資料完整收集,僅依靠患兒尿布殘留的大便、或家長帶來的宿便進行肉眼辨別,無法明確辨病。辨病不清,診治無狀,易致患兒病情向危重發展。此時借助實驗室檢查,對患兒大便進行常規及輪狀病毒篩查,能盡早明確疾病診斷,有針對性進行治療,有效控制疾病,促進患兒康復。
運用查診中的實驗室檢查,明確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辨病診斷后,結合傳統四診,可進行精準的辨證施治。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好發于6-24 個月嬰幼兒,在中醫兒科學,屬小兒”泄瀉”范疇。《中醫兒科學》[5]將“泄瀉”分為常證與變證。常證有:傷食瀉,治以消食化滯,運脾止瀉,方用消乳丸合大安丸加減;風寒瀉,治以疏風散寒,化濕止瀉,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濕熱瀉,治以清熱利濕,安腸止瀉,方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脾虛瀉,治以健脾益氣,助運止瀉,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脾腎陽虛瀉,治以健脾溫腎,固澀止瀉,方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趙坤教授將小兒秋季腹瀉常證分為寒濕瀉、濕熱瀉、傷食瀉、脾胃虛弱型四大類[6],分別使用藿香正氣散、葛根黃芩黃連湯、自擬健脾止瀉湯、參苓白術散或七味白術散加減。彭學禮名老中醫將嬰幼兒秋季腹瀉分為濕熱兼滯瀉癥、寒濕兼滯瀉癥、脾虛兼滯瀉證[7],分別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痛瀉要方、七味白術散加減治療。
西醫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發生、發展、傳播、演變及預防措施理論已臻完善。其主要病原為A 組輪狀病毒,經糞--口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感染而致病。在流行季節,住院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極其常見[8]。該病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無明顯感染中毒癥狀。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亦可侵犯多個臟器,可產生神經系統癥狀,如驚厥等;50%左右患兒血清心肌酶譜異常,提示心肌受累。
患兒明確辨病后,按照糞--口傳播疾病進行管理,能有效保護易感小兒,杜絕疾病的傳播擴散,減少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運用查診,根據病情對患兒適時進行血常規、電解質、心肌酶譜等的檢查,及時判斷疾病的進退,通過正確施治,能延緩或阻斷病情向重癥方向發展,縮短治療時間,減輕患兒痛苦。
縱觀中醫2000 余年的發展史,是一個不斷吸納新知、取長補短、海納百川的過程。中醫“五診”理論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吸收現代科技的成果,把先進的技術為我所用,對提高中醫整體的診療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特別在兒科疾病的診治中,運用“五診”理論,對提高辨病辨證能力,保障兒科醫療安全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中醫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