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廣東 深圳)
根據相關研究發現,腫瘤患者在進行化療期間其免疫力能力會大大降低,在后期階段其營養狀況也并不樂觀,主要會出現營養不良、身體虛弱、活動能力減弱等現象,從而將會造成腫瘤患者的傷口增多,例如壓瘡、燙傷、皮膚潰爛、竇道等,并且該種類型的傷口通常情況下難以正常痊愈,因此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病痛折磨以及較大的醫療花銷。腫瘤患者產生的傷口較難痊愈,也被稱為難愈性傷口,該類傷口即使經過一系列的治療之后仍然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在期望時間內有效愈合,有些甚至會逐漸加重傷口病癥并轉變成其它病狀,如慢性潰瘍、傷口多重耐藥菌感染、皮下脂肪液化等。一般情況下,臨床專家學者將經過6-8 周治療的尚未痊愈的傷口創面稱為慢性難愈性傷口創面,而比這更久才愈合的傷口稱為難愈性傷口。
研究指出,年齡大的人群其組織細胞再生能力明顯降低,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其相應的細胞生長周期、增殖周期與年齡小的相比顯著增長,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來說,其自身的細胞再生能力更是大大減弱。與此同時,老年人還存在免疫調節能力降低、血管老化等問題,導致老年腫瘤患者的傷口難以在一定的時間內高效愈合。
營養狀況對于身體健康情況有著顯著的影響。人體正常的生長發育需要各種營養素的支持,只有充分攝入并吸收營養,才能保證身體機能、生理功能、組織修復能力等處于正常狀態。人體最重要的六大營養因素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若是其中任何一項因素出現異常情況都將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損壞。同樣的,對于腫瘤患者來說,其營養不能得到及時的補給也能夠大大降低其傷口愈合效率,從而出現難以愈合的情況。
腫瘤患者為有效的減輕病癥通常會采用化療藥物實施化學治療。但在術后化療時因多種因素影響可能會出現炎癥,極有可能會對患者的身體產生進一步的傷害,在這期間使用化療藥物將會大大降低中性粒細胞數量,從而致使炎癥期延長,減慢傷口愈合速度。除此之外,抗腫瘤藥物也會對血管產生抑制,主要是因為抗腫瘤藥物的使用分解了血管中的纖維蛋白陳兆亮,使得血管功能出現異常,如擴張速度減緩或者不擴張,進而延長炎癥期。
癌細胞的不斷滋生及擴散會逐漸破壞患者免疫系統,降低其免疫能力,使得患者在本身惡性腫瘤的影響下會面臨著其他病毒的威脅[5]。
除常規化療治療外,也會依據實際情況采用放射治療的方法,在進行放射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輻射,這會導致患者微血管基膜明顯的出現降解現象,并且還會大大增加其血管通透性,使患者體內的血漿成分不完善,甚至有可能形成血栓。若是長時間接受放射治療,不僅僅會嚴重抑制內皮細胞增殖,還會加強對血管的損壞,使患者產生缺血、缺氧的狀況。除此之外,患者在長期放療后,其白細胞數量也會比正常數值少,這一系列的情況極其容易致使傷口受到感染,阻礙患者的恢復。
從某種角度來說,傷口屬于應激源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同的腫瘤患者會對其存在不同的看法,若是過度在意傷口的愈合效果有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產生極其嚴重的負面心理,并促使人體分泌較多的兒茶酚胺、白介素等,這些物質會致使微血管的收縮加重,從而導致局部傷口的供氧量、供血量大大降低。
傷口狀況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首先,若對創面較大的傷口實施常規護理,將不能有效的促使傷口快速愈合。在此類情況下,采用點狀植皮的方法可以解決部分問題,有助于傷口加快愈合速度。其次,患者傷口存在較多的異物雜質也會對愈合效果有著嚴重的消極影響,會阻礙新生肉芽的生長[4]。再次,傷口創面分泌物較少、滲液量分布不均或者是過大都將會影響傷口的正常愈合,同樣的若是傷口過于干燥,肉芽組織并不能擁有有利的環境生長,在此條件下,上皮組織也不能得以健康生長,進一步影響傷口的愈合效率。最后,相關醫護人員在清理傷口的過程中,未合理采用清創方式、敷料、藥物等,也會致使傷口愈合效果不良。
一般情況下,相關專家認為當每克組織中含菌量超過標準數額時就意味著其傷口出現感染的現象,這一因素將會對傷口的愈合造成惡劣的影響,部分人員認為其是影響傷口愈合最關鍵的因素。若是出現感染現象,其相應區域中的中性粒細胞在消滅細菌后,會釋放大量的蛋白酶、氧自由基,這兩者會對組織造成嚴重的破壞,并且還將導致滲出物數量顯著增加,傷口局部張力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最終延長傷口的愈合時間。
在以往治療腫瘤患者的難愈性傷口過程中,相關人員往往會采用干性治療方法,可以使創面充分的接觸到高氧環境,抑制厭氧菌的生長,同時為創面組織提供大量的氧氣,使細胞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生化反應。保持干燥的環境有利于患者傷口盡快結痂[3]。但是采用干性療法也具有較大的缺陷,首先患者傷口所處的愈合環境存在缺陷,并且其極易致使傷口脫水而形成結痂,這種結痂產生的方式將會使患者感到較劇烈的疼痛。其次,干性療法容易導致患者創面上不具備原有的生物活性,愈合速度也會因此受到一定的阻礙。再次,相關護理人員在進行換藥、敷料的過程中,會發現原本的敷料與傷口存在黏連現象,更換操作中易破壞傷口愈合效果。最后,采用該種措施,傷口表面與外界環境并沒有阻隔,因此會大大增加患者傷口出現感染。
濕性療法主要是通過應用敷料以及藥液將患者傷口保持處于一個相對濕潤的環境,其能夠促使傷口在此環境中較為快速的愈合,這一環節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敷料用藥的成分,通常情況下其主要含有水凝膠、泡沫類、藻酸鹽等,這些成分對于治療腫瘤患者的傷口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可以有效的治療乳腺癌患者在術后出現的壞死皮瓣傷口,從而大大降低患者因此而承受的痛苦程度。除此之外,濕性療法對于治療腫瘤患者的壓瘡也有明顯的幫助,可以極大的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愈合效率得到提升[2]。
現階段,封閉負壓吸引治療方式在我國得以迅速發展,這主要是因為其可以有效的促使腫瘤患者的難愈性傷口加速愈合,是一種新型的愈合方法。在臨床治療上對腫瘤患者的難愈性傷口應用封閉負壓吸引治療方法,不僅僅降低其受感染的機率,還能夠有效的加強傷口愈合的速度以及質量,在此基礎上結合相應的護理干預將會取得更顯著的成效。除此之外,與以往的質量方式相比,應用封閉負壓吸引治療方法還有助于患者傷口部位肉芽的生長,其相應的上皮組織也能因此而加快生長速度,進一步推動傷口快速愈合[1]。由此可見,該種類型的措施對治療難愈性傷口有著重要的作用,相關人員應加強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力度。
除上述的治療方式外,還有許多其它類型的護理治療措施,例如:電刺激、電磁療法、高氧療法等,這一系列的護理治療方式通常不用于腫瘤患者的傷口治療,尤其是在臨床上的應用更為少見,因此,相關專家學者需積極研制多種有效治療方案,幫助腫瘤患者難愈性傷口得到及時的治療。
目前,隨著部分腫瘤患者病癥情況逐漸變得復雜化,其難愈性傷口護理過程中會涉及到更多的內容,特別是將會關系到其它治療領域,這一現象給護理進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同時也意味著相關腫瘤患者難愈性傷口的護理進展會向著專業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因此,相關護理人員應該切實的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牢牢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念,不斷學習先進的難愈性傷口護理措施,并積極采取合理的方式變革傳統的護理方式,將循征護理方法應用到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去,尤其是加強其在難愈性傷口護理的運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