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全,韋莎莎,梁小紅,韋小燕,宋靜,何慧
(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廣西 南寧)
先天性舌根囊腫是一種少見病。囊腫位置隱蔽,呈膨脹性生長,向后擠壓會厭。依囊腫大小不同,輕癥表現為喉喘鳴、張口呼吸、吸氣性鎖骨上窩凹陷,還有的表現為吃奶嗆咳、間斷性嘔吐等,重癥表現為小兒吸氣性呼吸困難、缺氧或大腦功能障礙,嚴重時有時危及患兒生命。因此,確診后手術治療是最根本的措施,對于有效救治患兒十分重要,而術后護理預防出血和感染非常關鍵[1]。現將本人就1 例舌根囊腫在2019 年11 月7 至2019 年11 月20 日在本院圍手術治療期間護理體會進行總結。
患兒:覃小弟,男,4 月10d,住院號:21900000,因呼吸不暢2 月余。于2019 年11 月7 日10:51 擬“舌根囊腫、鼻竇炎”收入本科,患兒家屬代訴患兒2 月余前無明顯誘因下開始出現呼吸不暢,呈間斷性,夜間睡眠平臥是加重,伴飲奶嗆咳,伴夜間睡眠不安,伴鼻塞流涕、偶有咳嗽咳痰,無惡心嘔吐,無畏寒發熱,無氣促、呼吸困難,無抓耳、耳流膿流液等不適,曾于當地醫院就診,診斷“喉軟化癥”,予藥物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之后到本院耳鼻喉門診就診,行纖維喉鏡檢查提示鼻竇炎,舌根腫物性質待查。自患病以來,患兒一般情況好,飲食、大小便未見異常,體重與同齡兒無明顯差異。
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史,否認外傷及手術史,否認先天性心臟病。
體格檢查:患兒體溫36.5℃,脈搏128 次/min,呼吸30次/min,體重5.6kg。發育正常,營養良好,神志清醒,精神狀態好,自主體位。全身皮膚無發花,未見皮疹,無出血點。頭、頸部、胸、腹、脊柱、四肢、淋巴結和心臟未見異常。
診斷:①入院初步診斷:舌根囊腫、鼻竇炎。②補充診斷:舌根囊腫術后、鼻竇炎、雙側分泌性中耳炎。
遵醫囑予完善入院相關檢查,并進行術前評估,患兒目前一般情況可,有手術指征,無手術禁忌證,擬擇期行經直達喉鏡檢查術+直達喉鏡下會厭腫物摘除術,于2019 年11 月11 日特邀PICU 老總吳麗娥主治醫生和麻醉科陸燕燕主治醫生會診,評估術后治療和麻醉風險。會診處理意見:患兒術后轉PICU 治療,呼吸機輔助通氣,待病情穩定后轉耳鼻喉科病房。2019 年11 月12 日患兒在全麻下擬行經直達喉鏡檢查術+直達喉鏡下會厭腫物摘除術,術后直接轉PICU 治療,予呼吸機輔助通氣,加強氣道護理,密切注意神志、口唇、面色及氣管心電、指脈氧的變化。于2019 年11 月16 日病情穩定予氣管導管脫管后轉回耳鼻喉科病房,回房后繼續遵醫囑予鼻導管輸氧、指脈氧、心電監測、保持氣道通暢,以及抗感染、止血、霧化等治療[2]。
3.1.1 手術前根據門診纖維喉鏡和頸部增強CT 的報告結果、囊腫大小、擠壓會厭程度,并結合患兒的臨床癥狀,對手術時間進行確定。如果出生時就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發紺、喉梗阻癥狀,就考慮急癥手術;如果出生后喉鏡顯示囊腫較大,盡管沒有嚴重的臨床癥狀,也應該盡早進行手術治療。因囊腫日益增大,導致2 個月來呼吸不順暢而收住院。
3.1.2 對患兒的呼吸、脈搏、面色及末梢循環情況進行密切監測,遵醫囑給予持續吸氧、心電、血氧飽和度監測并認真記錄。
3.1.3 充分做好術前準備:①完善術前相關檢查。遵醫囑予皮試、抽血、心電圖、胸片檢查等,查看有無手術禁忌證,將氣管插管以及其他搶救設備準備好,如有囊腫破裂誤吸或囊腫突然增大窒息情況出現,應積極與醫生配合實施搶救。②做好術前備皮更衣的準備,并交代好禁飲、禁食等注意事項。③做好術前宣教。疏導患者家屬心理,緩解其術前緊張情緒,從而能夠對治療和護理工作更加配合[3,4]。
3.2.1 病房環境保持安靜整潔。由于患兒年齡小,有著較弱的抵抗力以及對手術的耐受性,易發生感染情況,所以,術后將患兒安排住單間病房,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對病房進行按時消毒,減少探視,降低感染發生率。此外,溫度、濕度適宜,按病房標準設置,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光線柔和,避免噪音,保證患兒的休息和睡眠[5]。
3.2.2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確保呼吸道暢通。術后因麻醉作用的影響,患兒會有惡心、嘔吐現象出現,容易導致誤吸或窒息等情況,所以,為確保呼吸道通暢,術后需保留氣管內插管。留置氣管導管時要防范氣管內插管阻塞、脫出、脫管。術畢安返病房后由麻醉師和責任護士對氣管插管的位置正確與否進行檢查,聽診雙肺呼吸音,對氣管插管是否在氣道內進行判斷,對氣管插管與門齒的距離進行測量,并將插管深度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上,行班班交接,保證管路通暢,氣道通暢[6]。再則,氣管插管要固定牢固,如患兒時有煩躁,將其四肢用約束帶固定好,防止其出現意外拔管;如躁動頻繁,報告醫生,遵醫囑給予鎮靜藥物,以避免因躁動或頭部擺動而使插管發生移位。床旁備有呼吸機、氧氣裝置、監護儀、吸痰機及吸痰用物,嚴密觀察患兒面色、呼吸、血氧飽和度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3.2.3 密切觀察患兒傷口出血情況。手術后出現的一系列并發癥中,出血最為常見,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一般是發生在術后24h 內,多與術中手術止血不徹底有關,而繼發性則是常與術后患兒哭鬧和醫務人員操作不規范有關,因此,術后盡量避免患兒煩躁哭鬧不安,導致傷口因張力作用而裂開。對患兒鼻腔和口腔進行觀察,看是否有滲血,選擇合適型號的吸痰管進行吸痰,動作要輕,負壓要適度,且不能觸及傷口,以免引起再次出血。同時報告醫師,遵醫囑進行止血藥物輸入,給予鎮靜劑,快速止血[7]。
3.2.4 預防感染。影響患兒術后恢復的關鍵因素就在于感染預防是否做到位,感染一般情況下多是局部創面感染,其次是患兒年齡小,抵抗力低下,受不良因素影響也很容易造成其他感染,比如小兒肺炎等。因此,要注意對感冒進行防范,尤其要注意切口感染的預防,以及護理好各種管道,對患兒的體溫進行嚴密監測,如有發燒及時報告值班醫生,遵醫囑處理。
3.2.5 保證營養的攝入。術后傷口的疼痛會影響患兒的舒適和進食,為了使患兒的營養得到保證,不斷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加快疾病的康復進程,術后給予氨基酸營養藥液補充以促進傷口愈合,術后前3d 為防止嗆奶、吐奶而致使發生吸入性肺炎,遵醫囑用粗細合適、質量柔軟的胃管留置鼻食牛奶,每3h 1 次,2-3d,依據患兒大小確定奶量,確保患兒有充足的營養和能量攝入。術后3d,病情穩定、自主呼吸強烈遵醫囑拔管,如傷口較好的愈合,沒有出血情況,吸吮要求強烈,可以慢慢經口喂奶,少量多次喂,避免吐奶嗆奶現象。
先天性舌根囊腫并不多見,發病原因在于甲狀舌管發育異常,囊腫位于舌根底部,位置隱蔽,呈膨脹性生長,向后擠壓會厭,會影響患兒吞咽和呼吸,依囊腫大小不同,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吞咽和呼吸困難。臨床要加強對此疾病的了解和認識,以防出現診斷錯誤的情況,對于確診病例,必須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在此疾病治療中,手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術后通常會有并發癥出現,實踐證明,治療過程中配合以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對并發癥的減少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又能夠增加患者及家屬的依從性和信任感[8]。就本次病例常規復診1、3、6 個月,為臨床治愈,疾病沒有復發,且未出現并發癥。由此看出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減少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并取得較好的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