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黃貴華,林星陽,高松林,范春嬌,黃木圣
( 1. 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2.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最早出現于武漢,傳染源主要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群,傳播途徑主要依靠經飛沫傳播以及密切接觸;2019-nCoV潛伏期大約在7- 14天;該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乏力、干咳、或者出現呼吸困難和 (或) 低氧血癥等,其分型可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可出現中低熱或者不發熱[1]。人類歷史上新出現的2019-nCoV,目前沒有針對性的疫苗進行治療,因此,只能在人類現有的醫療技術上,用現代醫學的手段檢測,從中醫、西醫兩個方面進行治療。基于此,本文就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臨床治療兩個方面的進展進行總結, 為后續臨床應用上的檢測及治療提供參考。
曾鳳霞等[2]分析18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得出結論:CT影像學表現有一定的特征性,X線影像學表現則缺乏特異性,但是結合患者其他癥狀,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診斷具有重要提示作用。鐘琦等[3]將67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分型為:輕型3例,普通型35例,重型22例,危重型7例,分析每個分型的胸部CT影像學,認為所有分型的CT影像學都具有特征性,其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可出現以實變影為主要病灶的影像特征。向穎等[4]探討11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胸部CT表現特征,其分型以普通型居多,重型1例,得出結論:胸部CT影像學表現可以作為COVID-19核酸檢測前的參考。現實中核酸檢查緊缺,并且有假陰性的可能, 因此,可將CT作為新型冠狀病毒疑似感染者的重要篩查手段。
王露瑩等[5]論述了核酸檢測法和免疫學檢測法。核酸檢測法的標本可以是痰液、咽拭子、肺泡灌洗液、血液和環境樣本等,其過程:前期對標本進行處理(裂解細胞和病毒)-提取RNA-基因組RNA-cDNA-進行檢測,其檢測手段包括:基因測序、熒光定量PCR、微滴式數字PCR (ddPCR)、基因芯片和環介導等溫擴增(LAMP)等技術。免疫學檢測法則是利用抗原抗體可以特異性結合進行檢測,包括免疫色譜試紙條、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化學發光免疫分析(CLIA)等技術。主要分為抗原檢測和抗體檢測,其檢測樣本依次分別為咽拭子、痰液、血液和血清、血漿或全血。抗體檢測主要檢測免疫球蛋白M (Ig M)和免疫球蛋白G (IgG)兩類作為主要感染指標。
王云等[6]采取了 80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用來分析,結果表明:SAA、CK-MB、LDH、AST、TB、DB等的數值越高或者WBC、L%、HGB、BUN、UA、CD4+、CD8+等的數值越低其病人患新冠肺炎的危險性就會越高,同時認為實驗室檢測時變化的各項指標對于臨床上早期判斷以及治療疾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并且其檢測結果可以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
申艷慧等[7]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歸于中醫“瘟疫”范疇,認為病位在肺,病理因素有濕、痰、熱、毒、瘀、虛,在發展過程中,易致多臟同病。楊洋等[8]通過分析武漢地域氣候特點,結合發病規律,認為應該從“疫毒夾濕”方面進行治療,臨床上應注重清肺泄熱,健脾利濕,扶正祛邪。詹志來等[9]通過分析中醫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案例,以發熱、咳嗽、呼吸急促、乏力、納差、惡心、胸悶、舌苔等主要證候指標,用來評價中醫藥在治療新冠肺炎中的作用。譚婉瑩等[10]針對治療COVID-19的中藥藥效進行了系統的網絡篩選,得出有治療作用的中藥可能具有以下作用中的一個或者多個:抗病毒、抗菌、解熱、抗急性肺損傷、抗氧化、恢復內皮細胞功能。孫凱濱等[11]通過研究表明小柴胡湯可以治療早期COVID-19,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SARS-CoV-2活性、阻斷SARSCoV-2入侵途徑、抑制炎癥風暴、調節機體免疫等。但臨床應用上應注意辨證用藥,避免造成二次損害。鮑巖巖等[12]實驗表明復方芩蘭口服液可以通過抑制肺組織病毒復制,改善胃腸道功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降低肺細胞炎性因子表達等方式達到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作用。連花清瘟[13-14]、清肺透邪扶正方[15]、清肺排毒湯[16-17]、黃連解毒湯[18]等方劑均有文獻表明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治療作用。
張夢月等[19]總結了現代醫學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方式如下:抗病毒治療、抗炎治療、繼發感染治療、免疫治療、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對癥支持治療等。抗病毒治療常用藥物為α-干擾素、利巴韋林、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瑞德西韋、阿比多爾、環孢素A等;抗炎治療常用藥物有糖皮質激素;繼發感染治療可用抗生素;免疫治療則包括康復期血漿治療、胸腺肽類藥物、間充質干細胞,其中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強大的抗炎和免疫調節功能,可能會成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優先選擇之一。張建紅等[20]認為托珠單抗能阻斷細胞因子風暴,可能成為未來為治療COVID-19 重癥患者的藥物,但還缺乏進一步的機制研究和臨床證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國家的疾病,而是整個人類的疾病,嚴重危害人們生命健康、日常生活。目前,現代醫學的診斷方法以核酸檢測較為準確,但由于不是所有的醫療機構都有核酸檢測的能力,且核酸檢測有出現假陰性的可能。因此,可以將CT、血液檢測等方法作為篩查新型冠狀病毒的初步手段。特異性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還研發中,現代醫學治療方案均以抗病毒、抗炎治療為主,中醫治療雖有一定的療效,但中醫專家們的治療方式皆不相同,沒有辦法進行統一并大規模的推廣,因此中醫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未來不僅要重視疫苗研發,也要充分發揮中醫、西醫的優勢,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來達到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