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婷,費建平,2*
(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2.常州市中醫醫院,江蘇 常州)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大腸黏膜的非特異性炎癥和潰瘍性病變。由于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且易引起各種嚴重并發癥如中毒性巨結腸、結腸穿孔、下消化道出血等,目前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現代難治病之一。中醫藥內服外治UC,用藥靈活,毒副作用小,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醫雖然沒有UC對應的病名,但是從臨床表現上可以歸納于“泄瀉”、“久痢”、“休息痢”、“腸風”、“腸癖”等范疇。
《景岳全書》記載“凡病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提出本病發生的基礎是脾胃功能障礙。而外感邪氣、飲食不節(潔)、情志不暢、先天稟賦不足均可誘發本病。國醫大師徐景藩認為[1]本病以脾虛為本,傷及肝腎,脾虛濕滯為其病理基礎,病機關鍵為濕熱血瘀壅滯腸腑。
活動期病機以大腸濕熱為主,劉啟鴻[2]等認為濕熱是導致UC的重要因素,應該重視“濕、熱”的存在。余在先[3]認為,本病為慢性復發性疾病,濕熱內蘊日久,必生淤毒,故而應當解毒活血,治病求本。緩解期以脾腎陽虛為本,兼有氣滯血瘀之證。王慶國[4]認為本病發生發展與脾腎二臟關系尤為密切,故在祛邪的同時應當顧護正氣,溫補脾腎。蔣世生[5]認為緩解期溫補脾腎,扶助正氣可以減少疾病復發的次數,延緩疾病的發展。
《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共識診療意見(2017年)》將UC分為大腸濕熱、脾虛濕盛、肝郁脾虛、脾腎陽虛、瘀阻腸絡、寒熱錯雜、熱毒熾盛等七個證型。樊振[6]等通過對475例UC患者回顧總結,將其簡化為5個證型,其中脾虛濕盛證占41.05%,大腸濕熱證23.37%,肝脾不調證16.42%,脾腎陽虛證14.32%,脾虛濕盛兼肝脾不調證4.84%。蔣華[7]等通過對臨床111例UC患者進行統計研究,將證型分為脾腎陽虛證、大腸濕熱證、脾胃氣虛證、肝郁脾虛證、陰血虧虛證、氣滯血瘀證,其中脾腎陽虛及大腸濕熱證患者占比72.92%。
崔茜等[8]采用葛根芩連湯內服聯合白頭翁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大腸濕熱證UC患者,總有效率為91.18%。卜思媛等[9]研究發現,運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大腸濕熱型UC,治愈率為78. 3%。曲玉梅[10]運用當歸芍藥散治療肝脾不調型UC,總有效率為 92.16%。雷娜等[11]通過臨床研究發現,槐花散合桃花湯治療寒熱錯雜型UC,總有效率98.04%。賈育新等[12]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參苓白術散可明顯調節脾虛濕困型UC大鼠病變部位結腸組織內p38MAPK、TNF-α及IL-4基因及蛋白表達的水平,從而促進炎癥修復。姚銳等[13]遵“肺與大腸相表里”的治法,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三拗湯能使UC模型大鼠肺組織AQP1表達上升,減輕肺損傷,改善呼吸功能;同時結腸組織AQP4表達明顯上升,減輕泄瀉癥狀,為肺腸理論治療UC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個新方向。
張亞利等[14]研究發現,口服健脾清腸方(黨參15g,黃芪30g,馬齒莧30g,生地榆30g,白及9g,三七粉9g,木香9g,陳皮9g,甘草6g)治療輕、中度脾虛濕熱型UC總有效率為92.5%。張樹卿等[15]通過臨床實驗研究發現,逍遙煎劑(炒白術10g,炒白芍10g,茯苓10g,神曲10g,薏苡仁15g,薄荷6g,柴胡10g,艾葉6g,陳皮9g,小茴香10g)聯合美沙拉嗪治療肝郁脾虛證UC患者,有效率90.63%,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精神狀態。史英等[16]用結腸止瀉湯(黨參25g,白術15g,山藥12g,茯苓12g,薏苡仁20g,芡實15g,肉豆蔻12g,烏梅15g,訶子15g,枳殼12g,炙甘草3g)治療UC脾虛濕盛證患者,總有效率87.5%。于效力[17]運用黃白蘭草煎(黃芪30g,白頭翁30g,佩蘭30g,敗醬草15g,附子6g,肉桂9g,干姜9g,訶子9g,黃連12g,木香15g,白芍30g,甘草6g)治療脾腎陽虛型UC,總有效率90.32%,能明顯降低患者IL-17和IL-22水平。張雪瑩[18]等通過觀察沈氏達郁湯加減方(升麻10g,柴胡10g,桑白皮10g,橘葉10g,川芎10g,香附15g,刺蒺藜30g,白芍30g,炙甘草10g)聯合五音療法治療UC伴有焦慮、抑郁狀態的患者,總有效率92.86%,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精神狀態。
吳昊等[19]通過實驗研究發現,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抑制T細胞浸潤,從而發揮免疫作用,降低UC小鼠炎癥反應。步楠等[20]也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雷公藤多苷能夠通過JAK2 /STAT3信號通路減輕UC大鼠腸黏膜細胞的凋亡及炎癥。周曉鳳等[21]通過實驗研究發現,黃芪甲苷可能通過調節TLRs/NF-κB信號通路上重要節點蛋白的表達,發揮免疫抑制、抗炎作用,達到治療UC的目的。
2.4.1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是通過將藥物打成細末,然后做成藥餅,固定于治療部位的一種治療方法,可以使藥物更好地滲透、吸收,并減少藥物對肝臟、消化道的不良反應。王燚霈等[22]通過觀察研究發現,潰結寧膏穴位敷貼可減輕UC腸道炎癥反應,對腸道黏膜具有修復作用,其部分作用機制是通過上調抑炎因子Foxp3并下調促炎因子IL-17的水平,恢復Th17/Treg平衡來達到治療UC的目的。譚笑銀[23]通過采用烏梅丸結合穴位敷貼(天樞、中脘、足三里)治療UC患者后發現,烏梅丸結合穴位敷貼治療UC有較好療效。許璐等[24]通過臨床研究發現,以白頭翁湯方(白頭翁15g,秦皮15g,黃連15g,黃柏15g,研末、配合紫草膏調成膏狀)貼敷神闕,有效率高于單獨給予紫芨灌腸液。
2.4.2 灌腸
UC的病變部位以直腸和乙狀結腸最為常見,通過灌腸使藥物進入腸道,可以有效地使藥物被腸道吸收,直接在病灶發揮作用,避免藥物作用被消化酶破壞。彭俊付[25]通過Meta分析數據庫后發現,中藥灌腸療效明顯優于口服美沙拉嗪或柳氮磺吡啶,且具有復發率低,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的優點。張潤[26]等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腸愈灌腸方(黃柏0.5g、白及1.3g、苦參0.5g、仙鶴草0.9g、錫類散0.75g)灌腸治療UC效果優于美沙拉嗪,能使UC大鼠結腸組織Bcl-2 和Bax表達平衡,從而達到修復腸道黏膜的效果。李剛[27]等通過臨床研究發現,中藥灌腸方(白頭翁30g,苦參30g,秦皮30g,黃柏30g,黃連30g,白及30g,木香30g,丹參30 g)聯合化濁消潰方治療UC,總有效率達96.67%,能顯著降低血清IL-17以及IL-23水平。
2.4.3 栓劑
中藥栓劑是通過肛腸給藥,比起灌腸具有方法簡單,操作便利的優點,且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中藥栓劑療效較西藥更佳。裴斌等[28]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榆白栓(苦參、地榆、敗醬草、白及、血竭、三七、青黛、珍珠粉)能顯著降低UC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從而起到消炎,保護腸道黏膜,調整免疫平衡的作用。王雪明等[29]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復方血竭栓劑治療直腸型潰瘍性結腸炎總有效率為81.15%,且不良反應明顯少于美沙拉嗪栓。
2.4.4 針灸
針灸作為中醫外治法,能疏通經絡,調暢氣機,從而修復腸道黏膜,改善臨床癥狀。薛丹[30]等通過臨床研究發現,俞募配穴溫針灸療法(大腸俞、天樞、胃俞、中脘、脾俞、章門),治療效果與口服美沙拉嗪相近,均能使患者血清 TNF-α與IL-6 表達下降。鄭麗紅[31]等通過臨床研究發現,溫針灸(取穴天樞、關元、足三里、陰陵泉、上巨虛、脾俞、腎俞和大腸俞)配合愈腸栓治療UC,總有效率95.93%,明顯優于對照組柳氮磺吡啶栓劑。高玉杰等[32]通過臨床研究發現,扶正平潰湯(炒槐花20g,黃芩20g,當歸20g,側柏葉15g,黃芪30g,蒼術12g,茯苓15g,荊芥穗12g,甘草8g,黃連8g,熟地20g,白芍20g)聯合隔姜灸治療UC,效果明顯優于美沙拉嗪口服。沈群等[33]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隔附子餅灸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濕熱型UC,總有效率96.0%,明顯高于單獨給予美沙拉嗪。王允娜等[34]通過溫通針法治療脾腎陽虛型UC患者,總有效率88.5%,能顯著降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楊玲等[35]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艾灸預處理天樞穴,能減輕UC的炎癥反應,并對UC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2.4.5 穴位埋線
穴位埋線通過使用羊腸線或其他可吸收線體對穴位進行植入,從而在穴位局部形成持久而溫和的刺激,延長并強化針刺的療效,可以調理氣血,疏通經絡。應達時[36]等通過臨床研究發現,應氏奇穴埋線(水海,腸樞,脾脘等應氏奇穴和足三里,三陰交等)配合中藥腸靈散治療UC,總有效率98.0%,明顯優于對照組口服奧沙拉秦。
2.4.6 推拿
推拿通過掌揉、指揉腹部特定穴位及摩腹等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腹部的胃腸臟腑器官,通調氣血,助其運化,使停留在腸道中的水濕之邪得以外出。楊夢凡[37]通過臨床實驗研究發現,推拿聯合美沙拉嗪治療濕熱型UC緩解期的患者在改善中醫證候方面及內鏡下黏膜療效情況均優于單獨給予美沙拉嗪口服的患者。邱建文[38]等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運用駱氏腹診推拿治療脾陽虛型UC患者,總有效率96.67%,能溫陽健脾,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2.4.7 中藥注射液
越來越多的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中藥注射劑在改善UC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方面有積極意義。繆志偉等[39]分析數據庫發現,聯用丹參注射液可以顯著提高西藥單獨使用治療UC的有效率,且能降低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更好地控制炎癥,并改善凝血功能。趙雪芳[40]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魚腥草注射液液輔助常規西藥治療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使總有效率明顯升高。
UC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現代難治病之一,但已有大量研究結果表明,中醫治療UC在很多方面均有明確的效果和一定的優勢。因此,我們應重視中醫特色治療方法,進一步發揮中醫治療UC的優勢,取得更大的研究進展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