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民,張鵬
(榆林市中醫醫院陜西省名中醫曹利民工作室,陜西 榆林)
酒文化滲透在整個中華文明史,適當飲酒可改善血液循環、通經活絡、消除疲勞、緩解心情等作用,但過度飲酒會對肝臟、腎臟等身體諸多助臟器產生不利影響及損害。古有云“過飲不節,殺人頃刻”就說明了過量酒精涉入對人體的危害[1]。
飲酒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視。有關中醫藥解酒理論早有記載,最早是從縮短醉酒時間,減少酒后引起的頭暈、頭痛、嘔心、嘔吐等癥狀為目的,但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我們發現中醫藥可以減少肝臟脂質過氧化,蛋白質羰基的形成等作用,從而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本文梳理中醫藥用于解酒治療的治法及中草藥,從中總結規律,為中醫藥在解酒方面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以“酒精”、“乙醇”、“解酒”、“中藥解酒”、“中醫解酒”、和“保肝”、“酒精肝”、“脂肪肝”、“護肝”、“肝功”等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等中文數據庫檢索2000年1月-2019年12月年間發表的應用解酒中藥復方或單味中藥治療的臨床研究研究、個案報道、專家經驗總結、基礎實驗研究,同一試驗的重復文獻按一篇計算。
我們參照第六版《中藥學》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2]對統計中涉及的中藥名稱進行統一規范,如“葛根花”、“粉葛”歸為“葛花”,“茵陳”歸為“茵陳蒿”,“雞爪梨”歸為“枳棋子”,“橘皮”歸為“陳皮”,“風姜”、“良姜”歸為“高良姜”等。
研究最終共納入65篇文獻,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分別應用頻數分析、關聯分析、聚類分析進行數據挖掘。其中聚類分析按中藥出現的頻率取出現5次以上的藥物進行數據挖掘。
酒精進入人體后,主要在肝臟進行代謝,其中肝臟分泌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這兩種酶在肝臟代謝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中醫認為酒為濕熱之品,應用時以清熱利尿中藥為主,如:葛根、葛花、茵陳蒿、相思藤、白茅根、薄荷、黃連、黃芩、澤瀉等。飲酒宿醉者因體內素有水飲,會出現口渴、惡心、無食欲等濕邪中阻,中焦不適等癥狀,可配合生津止渴中藥,如枳子、五味子、黃皮果等。酒食中阻,可用化食消積中藥,理氣消滯中藥,如:砂仁、神曲、山楂、陳皮、木香、青皮。嗜酒太過難免損傷脾氣,脾胃氣虛、可導倒致濕邪中阻。因此常用健脾益氣,健脾化濕,人參、白術、白豆蔻。脾胃氣虛,日久化濕,中陽不振,寒從中生,應用清熱解酒藥同時,可根據情況應用溫里止嘔中藥,如高良姜、干姜等。
中藥應用頻次分析,用于解酒的中藥應用最廣泛的為葛根(52次),應用頻次遠高于其他中藥。《千金要方》中記載以鮮葛根搗汁以用于治療酒醉不醒者。本藥性微涼,味甘微辛,氣味清香,走胃經,具有解肌退熱,透疹,解酒止渴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草根中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調節機體免疫機能,增強個人體質。《本草綱目》描述本藥具有“清熱、降火、排毒”之功,日本《和歌食物本草》描述葛根的功用:“甘淡無毒、除熱、止渴、通便、解酒、養腎”之功效。《千金方》描述本藥可用于治療酒醉不醒者。《藥性論》有言”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煩渴,治胃虛熱渴,酒毒嘔吐。”其次為具有生津和胃,解酒醒脾,生津止渴的功效的葛花(35次)。具有解酒毒功效高良姜(31次),同時本藥入脾胃經,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肉豆蔻(28次)具有溫中行氣,消食化積,固腸止瀉之功。《得配本草》早有描述本藥“消宿食,解酒毒。”枳椇子(24次)具有除煩止渴,止嘔利尿,解酒毒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本藥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及葡萄糖,有助血管擴張增加血容量,適用于需要經常飲酒的人應用。同時本藥可通便利尿,使酒從尿液排出。白扁豆(21次)具有健脾化濕,解酒毒。《本草圖經》對本藥描述,本藥“……兼殺酒毒,亦解河豚毒。”菊花(18次)具有平肝明目,清熱解毒,在解酒方面《藥鑒》中描述本藥“……解醉漢錯迷,易醒,共干葛煎湯。”
通過關聯分析藥物間配伍規律發現,處方中65.48%方同時應用葛花和葛根,應用白茅根的方中有88.72%同時應用葛花;方中60.33%同時應用枳椇子和葛根配伍,應用豬苓的方中有90.62%同時應用葛根;處方中51.25%同時應用高良姜和葛花,應用菊花的方中有88.21%應用了葛根;方中50.36%同時應用神曲和高良姜配伍,應用高良姜的方中有87.11%同時應用白術。
聚類分析得到的結果一:葛花、葛根、白豆蔻、砂仁、澤瀉、豬苓、人參,具有健脾和胃、利水化濕、解酒醒脾之功,主要治療素日久飲,傷及脾胃,脾胃氣虛、中陽不振、濕邪中阻。這一組成與元代李東垣在《脾胃論》所記載的“葛花解酲湯”極為相似[2]。葛花解酲湯以葛花、白豆蔻、砂仁、神曲、澤瀉、干姜、青皮、白術、人參、豬苓、茯苓、陳皮共同組方。方中以葛花為主藥,本藥味甘性涼,具有生津和胃,解酒醒脾,生津止渴的功效。本方標本兼治:其一,散酒氣,以葛花為解酒方主藥,本藥味甘性涼,具有健脾和胃、生津止渴、解酒的功效,并可促使酒濕從肌表而出,以茯苓、澤瀉、豬苓為輔,三藥具有淡滲利濕之功,可促使酒濕之邪從小便而排出。其二,助消化化食積,方中加入理氣健脾,疏理氣滯,化痰消痞的陳皮、青皮、木香、豆蔻、砂仁、白術。同時砂仁、豆蔻又可芳香醒脾、開胃和中,幫助食酒過多嘔吐不止患者,止嘔吐、助運化,同時與神曲相配加強解酒化滯之功,又有消食化積之效。其三,健脾益氣,嗜酒太過難免損傷脾氣,故以人參、白術健脾益氣,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本方亦可能增加肝臟內酶的活性,增加肝臟解毒能力,加快代謝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不但有人參,方中亦有干姜,起到溫中暖胃的作用,因此本方更適用于,素有脾胃虛寒、飲酒后使得中陽不振、濕從寒化者。諸藥合用,共奏消濕熱、溫中健脾之功效,適用于各種常年飲酒脾胃受累之人[3]。但如若為患者表現為濕從熱化、濕熱內盛等脾胃受損,濕熱中生之證,如出現口渴飲冷、煩熱等,使用本方時宜把人參改為西洋參,去干姜、白術、木香等辛燥之藥,加入梔子、黃連等清熱之品。
聚類分析的結果二:葛根、枳椇子、山楂三味藥。這一組合結果與“枳葛飲”相似[4],本方以枳椇子、葛根、山楂、枸杞子四味藥組成。枳椇子味甘性平,歸肺脾胃經,清熱除煩,生津止渴,解酒利尿的功效,民間更有“千杯不醉枳椇子”的說法,是歷代醫家解酒要藥。葛根前面已多次提到,可消酒毒,為解酒方中應用具為廣泛的中藥。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葛根中總黃酮類物質在其解酒毒作用中發揮重要作用。山楂,活血行氣,消食化積,適用于因酒后食積出現噯氣吞酸、脘腹脹滿的飲酒者。同時現代醫學發現山楂還可具有改善血壓、降低血脂的作用,可以改善及保護因長期飲酒而引起的脂肪肝。配以枸杞子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本藥中的主要成分枸杞多糖可調節人體新陳代謝,通過加速肝臟的解毒功能,加快受損肝細胞修復的速度,同時抑制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合成的功能,肝臟中抗氧化作用起到對肝臟的保護和修復作用。諸藥合用,本方起到解酒除煩,護肝降脂的作用,適用于長期飲酒,或酒后煩渴、食積不化、噯氣吞酸、惡心嘔吐等癥狀者。
綜上所述,雖然解酒方應用的藥物組方不一,也要根據患者情況辨證加減,但對文獻的分析研究我們從中發現了一些規律。從解酒中藥應用頻次上看,以葛根、葛花、高良姜、枳椇子、白扁豆、菊花為解酒主要用藥。對常用中藥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具有解酒化濕、溫中健脾之功的“葛花解酲湯”,及具有清熱醒神、和胃止嘔之功的“枳葛飲”兩方是臨床醫師解酒應用最為廣泛的基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