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來,宋盈穎,覃建杰,貴磊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各地區中醫人結合前人對疫癘的記載,秉承當代中醫“治未病”和“三因制宜”原則,充分運用中醫療法對新冠肺炎進行診療,對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寒冬迎春之際,疫情暴虐而來;截止至2020年5月10日,我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人數已經超過80000人[1]。在這場防控疫情阻擊戰中,中醫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大作用,在新冠肺炎的治療過程中,處處可見中醫的身影。同時,中西醫結合治療也逐漸成為了被感染患者的首要選擇。
目前西醫確診新冠肺炎及病情分型主要是依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指標確定。主要還是抗病毒和改善呼吸通氣功能為主。具體參照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頒布的最新試行第七版診療標準[2]。
截止至2020年5月10日,海外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逾400萬人,嚴峻的疫情背后,不僅暴露了全球醫療資源和技術的不足,更加能體現出了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必要性。
新冠肺炎,即中醫學概念上的“疫病”,也被稱為“瘟疫”、“時行”、“天行”等。是由于感受“疫癘”之氣而得病的一種流行性傳染病。
中醫學歷史上對疫病的研究早有記載,早在商朝時期,在《小屯殷虛文字乙編》中就有記載“甲子卜,殻貞:疒役(疫),不彳止(延)?”“貞:疒役(疫),其彳止(延)?”這段對話描述的是提問疫病是否會快速在人群中流行,這是中醫關于“瘟疫”流行的最早記載。表明中醫對疫病早有關注。并且表達了疫病是否流行的擔憂。在《素問·刺法論篇第七十二》[3]也記載了“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氣可干,避其毒氣?!边@大概是關于疫病最經典的記載了。黃帝時期就已經發現“五疫”并且對其快速流行,傳染性有了認識,不被感染者,莫過于正氣強盛,邪氣不能入侵體內者。強調了我們要強身健體,增強人體正氣,調理臟腑功能,疏通體內外氣機,達到邪氣不可侵的地步。同時,也要避其毒氣,即盡量避免接觸感染者。明末清初的瘟疫學鼻祖吳又可著作中《溫疫論》[4]記載“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其傳有九,此治疫緊要關節”“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就提出了疫病乃是由天地間一種獨特的“疫氣”感染所發,疾病發生的病因病機可能不同,癥狀迥似,但是都統稱為“疫病”。吳又可所著《溫疫論》,開創了中醫治療“溫疫”的先河,為中醫深入探討疫病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被譽為“第一部中醫論述傳染病的專著”。書中對傳染病的發病、病因病機、證候類型、治療、預防等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理論,對后世疫病的研究影響深遠。
疫病是急性烈性傳染病的統稱。中醫上稱作疫癘、時行、瘟疫等,具有快速流行、癥狀相似、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的特點。人類生存至今,一直在與傳染病作斗爭,從古代的各種“瘟疫”,到近代的流感、霍亂,從03年的非典到19年末的新冠肺炎,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從未停止。此次新冠肺炎爆發及迅速蔓延全球的嚴峻現實一遍遍的警示我們,必須時刻謹慎對待傳染病,任何輕視傳染病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而且也必須為之付出慘重的代價。疫病的中醫治療過程,主要側重兩大原則,一是驅邪外出,二是扶助正氣[5,6];前者就是驅除疫毒之邪,抑制或消滅致病因子,包括細菌和病毒,中藥研究表明,中藥大青葉[7]對細菌有一定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而板藍根[8]甚至對病毒也有相應的抵抗作用。扶助正氣即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疫病發展過程中,基本都會有正氣的耗損,特別是疫病發展后期,正氣不足,滋陰補津成為首選;多用生脈散加減方等中醫湯劑灌服,其中南北沙參、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等都是養陰生津的常用藥物,促進人體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
早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記載:“東方生風”、“南方生熱”、“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濕”。即各個地區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導致同一種疾病,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癥狀表現[8,9,10]。新冠肺炎發病至今,各地區中醫人也根據患者癥狀、體征,結合各地區氣候因素,分析該病的證候特點主要是“濕熱毒淤”,尤其是“濕邪”更是貫穿疾病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11]。以寧夏甘肅等西北地區為例,疫情爆發以來,西北地區醫務人員率先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并且獲得了最高的治愈率[12],此后全國爭相效仿,將中醫理論辯證施治的去診治新冠肺炎。都取得了不錯的療效。西北地區氣候主要以寒濕為主,故證候表現以“風、寒、濕、毒”為主;普通型典型表現為:發熱咽干、干咳、乏力、惡心欲嘔、脈浮弦或浮緩;治法為祛風散寒、化濕排毒;代表方為甘露消毒丹合藿香正氣散[13];而湖北、廣東等華中、華南地區氣候主要以濕熱為主,故證候表現主要以“濕、溫、熱、毒”為主,普通型(濕熱郁肺)典型表現為:發熱乏力、胃脘痞滿、頭身困重、身粘膩、脈滑數或濡;治法以清熱燥濕、辟穢化濁、開達膜原;又根據濕熱的偏重,分為濕重于熱和熱重于濕,前者代表方為達原飲加減;后者代表方為銀翹散合三仁湯加減[14]。
針灸治療瘟疫,早在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就有記載“諸煩熱, 時氣溫病, 灸大椎百壯, 針入三分瀉之, 橫三間寸灸之”,這是針灸治療瘟疫外感熱病的經典語錄,至今仍被用于臨床實踐。在抗疫防疫中,針灸被廣泛用于臨床緩解新冠肺炎患者癥狀,改善患者臟腑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前述新冠肺炎的特點,我們知曉其“疫癘”之氣,當首犯上焦肺部,其次可下傳至中焦脾胃、下焦大小腸,危重癥患者可逆傳至心包,出現呼吸衰竭等危重癥候。故辨經辨證選穴尤為關鍵[15]。初犯太陽病者,邪在太陽,當祛邪外出,選取手太陰、陽明經穴為主,擬用天柱、風門、大椎、肺俞;若出現消化道癥狀,侵及中下焦者,根據五行學說的“培土生金”法,可選取手足太陰、陽明經穴為主,祛邪的同時,注意調理脾胃。選穴擬用足三里、中脘、天樞(隔鹽姜灸法)、肺脾胃俞穴、風門等穴;對于危重癥及恢復期患者,可以適當的選取關元、氣海、神闕等穴位針刺,扶助正氣,調理臟腑,改善患者癥狀及促進康復。
艾灸作為中醫學技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多年來一直在為人類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16]中記載:“斷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佳也?!保磳c燃置于床旁四角,緊閉門窗,此舉有利于“瘟疫”的傳播擴散。今時此刻,我們仍然可將艾灸用于防控疫情加重。另外新冠肺炎以“濕邪”為主,施予熱敏灸[17]于具有益氣溫陽作用的神闕、“培土生金”,固護脾胃的天樞。每次40-60min,每日1次。可有效改善患者胸悶納差、減輕消極情緒,對疫情的控制也有一定的幫助。
中醫六術之首的刮痧,也是中醫治療瘟疫的重要方法。我國第一部刮痧專著《痧脹玉衡》中記載“時逢痧脹流行猖獗,……頃之,癥變而為嗽,嗽甚輕,不半日遂斃;利用錢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挑”。即瘟疫爆發之際,運用銅錢蘸油刮痧,具有一定的療效。此新冠肺炎之際,中醫刮痧防護機體、提高免疫力,驅邪外出等作用。內經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加強防護,有利于防止疫癘之氣入侵,同時,刮痧具有驅邪外出、疏通氣血、排除瘀毒的作用,對于易感人群的防護、改善生活質量也有一定的意義[18]。
此次疫情不僅是醫療衛生事件,也是心理群體事件,對大多數新冠肺炎恢復期和輕癥患者,心理上的壓抑是非常巨大的,江夏方艙醫院開展對這類患者教習中醫傳統功法,低運動量的有氧運動不僅能改善患者消極情緒,同時,具有重要的提高正氣,改善其生活質量和呼吸肌運動能力。更重要的是,廣大疫病易感人群也同樣可以在隔離期間熟悉中醫傳統功法,對于疫情的防控,亦有重要意義[19]。
中醫治療新冠肺炎已經成為防控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根據各地區氣候特點,辯證施治新冠肺炎;同時,發揚地區中醫特色技術防控疫情的擴散。目前國內疫情的防控阻擊戰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勝利,但是海外疫情形勢卻日趨嚴峻;中醫應該抓住機遇,在世界范圍內的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讓世界也知道中醫、了解中醫、重視中醫;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應當與中醫緊密結合,共同應對疫情;相信,再寒冷的冬天,也擋不住中醫人的溫暖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