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剛,周彥池,王劍,徐璐,曾彩瓊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采購供應部,四川 瀘州)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出現新型冠狀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肺 炎(以 下 簡稱“新冠肺炎”)疫情,隨后,全國多地、世界多國相繼報道出現感染病例,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其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1]。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病人以發熱、干咳和乏力為主要表現。因病毒傳播力強,“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治盡治[3]是戰勝疫情的關鍵。
醫院是抗擊新冠肺炎的主戰場,醫務人員是主力軍,保護關愛醫務人員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保障[4],藥品是抗擊疫情的有力武器,相關防護、消毒產品能為醫務人員構建有效屏障,這些應急醫療物資的及時供應是臨床開展救治工作的前置條件和重要保障,一個完善的、能持續運轉的應急醫療物資管理體系必須在醫院內部建立起來,否則將導致臨床工作癱瘓,阻礙抗疫進程。
本研究以新冠疫情的物資短缺和應對策略為模型,結合本院應急物資保障實踐,對醫院建立和完善應急醫療物資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闡述,并對國家健全統一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
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力極強、波及面極廣,嚴重損害公眾健康,然而,醫院抗疫藥品、防護物資、消毒產品等應急醫療物資庫存在迅速消耗的同時卻得不到及時補給,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巨大挑戰,是必須正視和及時解決的難題。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在春運期間,人們社交距離近,遷徙距離遠,加劇了病毒的傳播;另一方面,疫情爆發正值春節前夕,眾多生產、銷售、物流企業都已放假,廠家庫存物資有限,供應商余貨不足,物流停運,導致采購任務難度加大。
新冠肺炎爆發初期,感染、公衛和臨床專家對COVID-19的認識有限,臨床缺乏防護物資合理使用指引,對物資選用不夠準確,一定程度上會加劇物資的短缺。
客觀來講,醫院在春節前都會按照經驗較平日成倍儲備醫用物資,保障日常診療所需,以應對供應鏈上各企業休假。然而,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相關藥品、物資消耗量遠大于自身承載能力,庫存量顯得捉襟見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醫院這個主戰場,醫護人員作為主力軍,其安全離不開醫院物資保障部門的服務。醫院可成立應急指揮部,編制和發布應對預案、制度和流程,以院長為總指揮,指定分管副院長指導物資保障組,負責應急醫療物資保障工作。
克服困難,保障醫院應急醫療物資持續供應。首先,優化流程,結合疫情發展和防控策略,依法依規對醫院應急醫療物資采購流程進行優化,“特事特辦”“專項專辦”,以確保及時供應。其次,多方詢問,將應急醫療物資原有的指定供應商拓展到所有合作供應商,并積極在網上尋找貨源。再次,多方下單,與所有滿足供貨條件的供應商同時下單,盡全力采購。
在應急物資采購愈發困難的情況下,可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如實反映應急物資采購量、庫存量、日用量、預用量。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醫院可落實專人負責統計和報送數據。在接到政府部門下發的調撥單后,在第一時間委派專業采購
人員到指定地點驗收、交接、轉運調撥物資,并做好登記,及時反饋。
社會愛心力量慈善捐贈是防護物資的重要來源,也是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的一個重要體現。1月24日起,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武漢周邊就有多個地市的40余家醫院在網上發布接受社會捐贈公告[5],其后,全國各地多家醫院也在其官網發布接受捐贈公告。在自行采購和政府調撥都無法滿足抗擊疫情的物資需求的情況下,醫院物資保障部門可參考其他單位做法,向醫院應急指揮部建議,依法發布接受捐贈公告,公告內容主要包括物資需求清單,詳列名稱、規格、標準、聯系人等信息。
為做好疫情期間應急物資管理工作,規范其使用,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應,避免浪費,醫院可根據疫情特點,結合本院實際成立應急醫療物資管控組,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
為最大限度發揮好應急醫療物資的作用,醫院可建立管用機制,制定領用制度和流程,由應急醫療物資管控組對各類抗疫應急醫療物資采取專用流程、專用賬冊、專人保管、專人發放、專人登記的“五專”管理模式,每日在工作群內發布入出庫和結存數據。其中,接受捐贈的物資由醫院應急指揮部統一歸口管理,定時發布公告,接受審計和監督。做到所有物資來源清晰,去向明了。
醫院可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范圍指引(試行)》[6]編撰院內防護物資使用指引,并在院內工作群發布,根據各科室特點合理配備人力資源及應急物資,在各病區指定專人領取和發放,并如實做好登記,避免物資的浪費。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醫院可制作宣傳防護物資正確使用的圖文、電子資料,或者錄制宣教視頻,并在醫院公眾號和工作群發布,既能保障員工安全,又能疏解患者和醫務人員心理壓力,還能物盡其用。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復學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但世界范圍內的疫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防疫物資緊缺,這已成為多個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目前,疫情已擴散到21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向16個國家派出15批、共149人的醫療防控專家組[7],同時捐贈大批藥品、物資和設備。
“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已成為當前應對疫情的主要防控策略,應急醫療物資保障已成為醫院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如何確保該體系能及時、有序、持續響應臨床一線需求是應當重點關注的課題。建立健全先進的適應當前醫療發展的醫療產品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完善物資應急預案,不僅對于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對我們未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理論意義。
實踐表明,政府資源儲備及配置是影響現有傳染病防控體系功能發揮的主要因素之一[8-9]。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是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當前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的薄弱環節。健全統一的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是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面前的共同課題,也是未來醫療體制改革目標之一。如何理解“統一”是正在面臨的問題,如何做到“統一”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堅持黨委統一領導,強化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10]。其次,出臺和完善統一的國家法規政策,如修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及《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將應急物資管理體系納入其中,并按照平戰結合要求,建立滿足重大感染性疾病和相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工作要求的應急醫療物資戰略儲備制度[11]。再次,堅持統一調度,建立區域應急物資儲備中心,統籌各方力量,讓應急醫療物資供應鏈生產、儲備、調配各環節形成合力。最后,堅持信息管理平臺統一,與各醫療機構的數據互享互通,整合各級應急醫療物資管理部門的信息資源,明確應急醫療物資的精準需求和詳細信息,包括物資品類及其標準、各地物資儲備庫存量和需求量、企業產能等[12]。
綜上所述,以醫院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為模型,健全統一的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既能有效化解疫情期間醫院應急醫療物資短缺問題,又能加強國家和整個社會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有助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也有助于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