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禎祺,崔昊震
(延邊大學醫學院,吉林 延吉)
自2019 年12 月在我國湖北武漢地區爆發了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國各地迅速采取防控疫情措施,共筑防疫抗疫戰線。國家召集醫療專家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來抗擊疫情,中醫工作者紛紛投入其中。中醫學傳承至今,其發展雖曾遭遇過許多波折和坎坷,但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進,中西醫并重已然成為中國特色醫療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主要途徑。尤其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醫醫務人員不僅日夜奮戰在醫療第一線,為祖國抗疫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還臨危受命參加支援國外的醫療救護工作,為祖國爭得榮譽,為中醫復興之路奠定基礎。
中醫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其理論體系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然基本形成,《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相繼誕生,如砭石、針刺、湯藥、艾灸等治療方法的多樣性和整體觀、經絡學、藏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等特色理論為中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并發揮著深遠影響。
中醫不僅在內科雜病方面有如此貢獻,更是在大面積傳播疾病(溫疫)的疾控方面也作出了貢獻。由于古代自然環境復雜和社會生活水平低下等原因,時常發生溫疫。古代醫家根據溫疫發生的病因病機不同,分為了非時說、運氣說、乖戾說、六淫說、邪毒說等不同的學說[1]。在當時醫療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中醫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驅除疾病,保衛著百姓健康。古代治疫防治方法多樣,在預防方法上有內服、外敷、煙熏、懸掛、沐浴等,在治療上主要是強調辨證論治[2]。
隨著歷史發展和西方醫學大量涌入中國,中醫發展受到質疑和壓迫。特別是洋務運動興起后,西醫學大規模進入中國,使人們對中醫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產生懷疑。19 世紀后,西方近現代醫學在沖擊中醫觀念的同時,中醫界內部也開始出現對中醫自身傳統理論體質的質疑,中醫指導思想“陰陽五行”學說被斥為陳腐玄虛的封建糟粕[3,4]。 而且西醫界借助于西化意識形態氛圍,以“新”與“舊”、“進步”與“落后”、“科學”與“愚昧”等對立性話語對中醫進行大肆批判,使中醫陷入失去時代精神支持的困窘境地[5]。清末國學大師俞樾發表了《廢醫論》,又相繼發表了《醫學說》,提出“醫可廢,藥不可廢”。民國時期,廢止中醫成為了當時“中西文化之爭”社會思潮的一部分,在政界和思想界都爭論不休。在這種種原因之下,中醫不可避免地步入了衰落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醫發展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出臺了許多關于中醫的政策。1982 年,“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6]。并在全國各省份均設立中醫教育機構及其附屬醫院,鼓勵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2003 年“非典”在中國爆發,由于疫情發生突然,病毒傳播迅速,全國陷入恐慌。中醫毅然投入抗非典戰斗中,取得了顯著的療效。2003 年發表的《中國中醫藥報》報道了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臨床觀察結果,單純中醫藥治療非典效果好,中藥有退熱快、不反復、緩解癥狀等特點,在早期干預疾病發展過程中對減輕肺損害有一定作用。治療期間,病情穩定[7]。中醫專家認為中醫藥治療非典的優勢可體現在中醫藥理論與實踐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早期干預,阻斷病情發展;明顯減輕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提高療效等方面[8]。中醫藥治療非典的良好效果受到了WHO 的認可,并認為“中醫治療經驗值得研究和學習”,“如果這種經驗能上升至常規治療層面,那對世界其他地方防治非典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9]
2019 年12 月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醫依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醫專家們通過對新冠肺炎病因病機的分析而運用不同的治療原則,陳瑞等[10]認為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機為濕、熱、毒、瘀、虛,以辟穢解毒為治療原則。趙明芬[11]認為該疾病屬“風溫”,應遵循辨證論治,健脾除濕,芳香化濁,通絡活血。劉子瑄等[12]認為應以扶正祛邪為治療原則。不同的治療原則運用的中藥方劑也不盡相同,但治療效果都甚佳。由中醫研究團隊研制出的“清肺排毒湯”在治療中至關重要,此方有散寒祛濕、清熱化濁、解毒祛邪等功效,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有抗炎、抗病毒、調節免疫的功能,臨床觀察效果良好。范夢月等研究藿樸夏苓湯具有化濕解毒、宣肺透邪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早期新冠肺炎濕邪郁肺患者。施春陽等研究金葉敗毒顆粒具有抗病毒、抗菌、抗內毒素、解熱、抗炎、調節免疫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新冠肺炎。目前,中醫工作者們依然在夜以繼日地研究藥物來救治更多的病人,國家也在大力支持中藥的研發和增加中醫的研制力度。這兩次疫情的救治情況表明中醫將會漸漸復興起來,它會越來越得到中國人民的重視,乃至世界人民的認可,終究會在醫療界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目前,新冠肺炎已經發展為世界性的傳染疾病,多個國家疫情都較為嚴重,中國運用中醫藥治療成功的經驗,在西醫學界反響很大,對中醫刮目相看,并出使了多個國家進行經驗交流。德國病毒學家因德里希·奇納特爾道,武漢建議使用中藥是有道理的,應與西藥結合使用,中醫療法可以防止病毒吸附細胞、病毒復制等。中醫憑借著自身實力打開了國門,正逐步走向世界。
朝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朝鮮族固有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吸收中醫藥理論,結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實踐經驗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四象體質診療是朝醫學的特色,根據稟賦及體質偏頗所致的人體自身的形體特征、性情、易感證的不同,朝醫將人群劃分為太少陰陽之四象人,再根據具體體質歸類進行相應的診療與用藥。在經歷漫長歲月的探索與研究后,朝醫學家們得出了共識,即先辨象,后辨證,辨象與辨證相結合是朝醫診療的特色及優勢。朝醫學雖源自朝鮮半島,但在我國東北地區扎根、發展,明顯有別于朝鮮半島的韓醫學和高麗醫學,在其理論體系中不僅融入了易學思想,還以人與自然、社會之間關系的“天、人、性、命”整體觀為主要醫學思想,并在臨床診療強調先進行人體的“體質辨象”,并推崇“體質一生不變論”,實施“辨象—辨病—辨證”相結合的特色診療模式;根據四象人體質不同,施以“藥乃局限于人”“按象用藥” “藥不可混象”的用藥原則;依據“四維之四象”理論即注重疾病治療,更重視四象人“易感病”的預防與養生保健等。
朝醫藥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持續扶持和幫助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朝鮮族是國內15 個人口逾百萬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內,并散雜居于東北地區、山東半島、長江三角及京津冀等廣大區域。作為朝鮮族人口最集聚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方政府通過頒布《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發展朝醫藥條例》,將朝醫醫療網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健全朝醫醫療保障體系,還要求延邊州內八個市縣的二級甲等以上的綜合性醫院和中醫醫院內設置朝醫科室,以拓寬朝醫臨床診療的覆蓋范圍和影響力。此外,開展多渠道的校企合作項目,由地方政府牽頭,形成醫院—學校—企業“三位一體化”發展模式,不僅推動地方醫療事業與健康養生產業的蓬勃發展,還著力開發長白山天然藥用資源提供有力的人才隊伍和平臺保障。
朝醫藥是中醫學的分支之一,亦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和珍貴的歷史遺產。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雖然都曾遭遇過不少挫折和阻擾,但依然頑強不息地謀求發展和壯大。尤其是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將中醫藥成為重要國家戰略的大好形勢下,中醫藥事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飛速發展時期。經過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又一次得到了國家、社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贊許,中醫藥發展已然成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堅實基礎。朝醫藥發展必然也離不開中醫,隨著祖國醫學發展的不斷深化和推進,朝醫亦將迎來更廣闊、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