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
(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保健醫療中心,廣西 南寧)
早產兒的身體各項機能發育尚不成熟(如體溫中樞),其出生后1h 內為黃金小時,該時間內,其生存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同時出生后可能需要進行復蘇、機械通氣、建立靜脈通道、轉運至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center,NICU)、實施靜脈置管等,因此這一系列過程中常常會發生低體溫(體核溫度<36.5℃)。低體溫可導致早產兒的并發癥發生率升高,如新生兒呼吸暫停、寒冷損傷綜合征等,并可造成其一些重要器官功能損傷,甚至直接導致死亡。為此,需要做好早產兒黃金小時的體溫管理。我國關于黃金小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的創傷急救中[1],對早產兒黃金小時的研究較少。本文主要綜述了早產兒黃金小時入住NICU后進行體溫管理的相關情況,為降低早產兒并發癥,保障早產兒健康安全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1973 年,Cowley 等根據成人創傷轉運提出了“黃金小時”這一概念,即創傷后1h 內進行有效救治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直接影響預后[2]。而隨著時代發展,黃金小時的概念在NICU 中也有越來越多的應用。早產兒黃金小時是其從產生至入住NICU 的1h 內。早產兒黃金小時需要通過產科、新生兒科進行跨學科合作,通過有效溝通、團隊協作,共同做好對早產兒的救治工作[3]。研究表明,早產兒黃金1h 可以使其低血糖、低體溫、低氧血癥等在短期結局得到最大程度改善,并可以改善慢性肺疾病、顱內出血等遠期結局[4]。把握好黃金小時,會使早產兒并發癥率、死亡率明顯降低。
早產兒身體發育不健全,肌膚十分嬌嫩,皮下脂肪層很薄,溫度中樞功能不佳,因此出生后由于巨大的環境差異使得熱能快速丟失,導致低體溫的發生。研究顯示,我國早產兒中有6.29%-66.3%會出現低體溫,而國外報道早產兒到達NICU 后有51%的初次體溫在36.5℃以下,有46.6%在36℃以下。研究顯示,在早產兒出生后15min 內,可以出現0.9℃的體溫降低幅度,出生后1h 內降低幅度可達2.5℃,而中性環境溫度下早產兒體溫恢復正常水平的時間約為6-8h,且在之后的1-2d 仍處于不穩定狀態。早產兒出生后熱量丟失的方法主要是蒸發、傳導,另外輻射、對流也可導致熱量丟失。若保暖措施不能及時到位,早產兒生后體溫可迅速下降。
早產兒低體溫會導致其生理上發生一系列的改變,使新生兒循環系統的建立延遲。早產兒出生后受到寒冷刺激,使得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加,血管收縮、無氧代謝及酸性代謝產物增多,并進而促進肺血管收縮,增加血液粘稠度,減少了心輸出量,并使其出現酸堿平衡紊亂、凝血功能障礙、休克等,血流量發生改變使早產兒發生嚴重的腦室內出血、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5]。
當前對早產兒體溫進行測量的工具有水銀體溫計、耳道式體溫計、膚溫傳感器、紅外線體溫測量儀。其中傳統的水銀體溫計安全性不高,在讀取數值時常常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在使用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缺陷存在。而紅外線體溫測量儀與傳統的水銀體溫計所測結果有一定的差異,需要對其進行校正或是進行深入的研究改進,因此,在早產兒體溫測量中不適宜使用。耳道式體溫計測量速度快,同時測量的結果較為準確,在黃金小時早產兒的體溫測量中十分適用。此外,遠紅外線輻射臺或暖箱自帶膚溫傳感器,這樣可以持續監測早產兒體溫,不會對早產兒造成過多的打擾。
新生兒體溫測量的部位主要包括肛門、腋下及腹部皮膚。直腸內的溫度與機體中心體溫較為接近,能夠對機體體溫進行準確的反映,但是采取肛門測量會產生排便反射或是造成直腸損傷,尤其對于早產兒以上情況的發生率更高。同時測量肛溫對于護理人員來說也較為困難,因此,該部位的測量不適用于早產兒。早產兒的皮下脂肪少,使用體溫計時與腋下皮膚接觸不佳,固定方法不好掌握,因此,對早產兒進行腋下溫度測量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腹部相對來說具有較大的表面積,在暖箱中早產兒會裸露腹部,也就導致體溫測量結果不準確,因此也不適用于早產兒中。近年來,常選擇的新生兒體溫測量部位主要有肩胛、頸部、背部、腘窩。早產兒黃金小時可以用多種體溫測量工具,在多部位進行體溫測量,且各種工具、部位各有優缺點。目前對于新生兒黃金時間體溫測量沒有對測量工具、測量部位做出明確規定。臨床應結合早產兒的胎齡、日齡、體質量、病情、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測量體溫的方法。另外,早產兒的生理情況比較特殊,可以將膚溫傳感器貼在早產兒腹部進行持續體溫監測,如果沒有膚溫傳感器,用耳道式體溫計也是較好的選擇。
在黃金小時內,僅做好保暖措施還遠遠不夠,還要同時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如減少散熱的屏障,增加外在發熱源等。早產兒黃金小時內保暖措施除了產房里的保暖之外,還應做好轉運至NICU 途中和入住NICU 后的各時間段、不同環境下的保暖。而早產兒黃金時間實施集束化管理能夠實現更優的體溫管理效果。
3.1.1 通過預熱或“袋鼠式”肌膚接觸進行保暖
在早產兒入科之前準備好暖箱,并提前預熱好鳥巢、毯子和帽子。在此基礎上采取額外的保暖方式,如“袋鼠式護理”?!按笫阶o理”是指讓新生兒和母親通過皮膚接觸,類似于袋鼠媽媽的育兒袋,將早產兒環抱在懷里,只給其穿尿片,戴柔軟舒適的絨帽,然后將其放在母親裸露的胸腹部,通過肌膚接觸,使母親的體溫傳導給早產兒[6]。但是由于一些早產兒出生后需要進行復蘇,轉入NICU,該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預熱、“袋鼠式護理”均能夠減少早產兒的輻射散熱和傳導散熱,促使其體溫盡量維持在安全狀態。
3.1.2 用聚乙烯袋進行包裹保暖
研究顯示,在早產兒出生后給其身體裹上塑料薄膜可以減少散熱以及水分流失。對于極低出生體重兒來說,在其出生后不用將皮膚擦干,即刻包裹保鮮膜覆蓋全身,只露出頭部,給其創造一個微觀濕化環境,有利于減少水分流失,并保障早產兒所需熱量,防止發生低體溫,并且該方法安全有效,無明顯副作用。
3.2.1 胎脂保暖
新生兒在出生以后,皮膚表面有一層皮脂腺分泌和脫落表皮形成胎脂,早產兒也是如此。以往認為胎脂的功能只是防止羊水浸漬胎兒皮膚和分娩時潤滑,因此傳統做法是在新生兒出生后立刻將其全身擦干。而隨著研究增多,發現胎脂還能夠保護新生兒皮膚不被微生物入侵,并能夠防止體溫流失,且出生后8h 會逐漸自行吸收,48h 后只殘余少量胎脂。國內有研究將早產兒分成兩組,一組出生后立即將頭部、全身皮膚擦干并進行油浴(對照組),另一組則僅擦干頭部羊水、血跡,延遲處理胎脂,給予其撫觸(試驗組)。結果顯示,試驗組早產兒的散熱更少,體溫恢復更快,說明延遲處理胎脂對于維持新生兒安全體溫十分有利[7]。
3.2.2 暖箱的調節
早產兒入住NICU 后需立即置于已提前預熱的輻射臺,或根據早產兒胎齡、體質量設置合適的溫、濕度的雙層暖箱內接受更進一步的處置。暖箱濕度高于50%有助于維持新生兒機體的水電解質平衡,并有利于保溫。打開暖箱門之后,箱內濕度會降低,研究顯示新生兒體溫5min 內會下降1℃左右。為了減少開暖箱導致的早產兒體溫波動,Knobel 等建議將暖箱的最初濕度調節為80%左右。這樣,即使打開暖箱門也能保持箱內60%左右的濕度。
3.2.3 減少包裹的開啟
早產兒的溫度中樞調節功能不佳,其到一個新的環境之下,或是環境中的空氣溫度改變,要適應新環境,實現熱平衡,常需要30-60min 甚至更長時間。NICU 早產兒每天需要接受較多的醫療活動和護理,暖箱、包裹頻繁打開,會使其處在的較好的微環境被破壞,使其熱平衡被打破,從而影響機體的保溫保濕,導致低體溫情況發生。為此,早產兒出生后30-60min 應盡量保持其包裹狀態完好,盡量避免打擾早產兒,促進其機體建立熱平衡。
3.2.4 護理、治療操作時的保暖
給早產兒輸血輸液時,使用加溫裝置,使輸注到早產兒體內的液體能夠保持在比較恒定的溫度(36℃-37℃)。對NICU 早產兒實施加溫輸液,能夠避免常溫輸液給其造成的不良刺激,并且能夠提升早產兒舒適度,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發生低體溫。注意操作時應當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污染輸液管而影響早產兒的輸液安全,導致發生不良反應。
在入住NICU 后的1h 內,不可避免要進行臍動脈、臍靜脈置管等相應的護理。進行這些操作時,到達新生兒體表的熱量有限。為使操作時間減少,應當保證操作人員經驗豐富,技術嫻熟,同時做好保暖,如在早產兒身下放置保暖墊或開啟暖箱風簾,使早產兒體溫流失能夠盡量減少。
3.2.5 進行氣道支持時的體溫管理
給早產兒吸入的氣體應當進行加溫加濕處理,保證3min內達到37℃。在使用有創或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時有濕化裝置,更容易實現氣道加溫加濕。而對于常壓吸氧氧流量大時,通過空氣對流,體溫喪失多,且常壓吸氧的氧氣濕化瓶均無加熱功能,為此應在早產兒頭部佩戴帽子或小毛巾將其頭部遮蓋,減少散熱。
早產兒黃金小時入住NICU 后需要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預防其發生低體溫,這樣能夠使早產兒生命質量得到提升,使臨床結局得到改善。如采取胎脂保暖,暖箱調節,護理、治療操作時保暖,氣道復蘇保暖等措施,聯合應用以上多種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早產兒出現低體溫情況,保障其安全以及預后[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