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杰
(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甘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母乳作為嬰幼兒最為理想的食品,其中所含有的豐富抗體與營養成分可為新生兒提供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營養物質,在提高自身機體免疫力的同時促進其智力發育。通過純母乳喂養有助于培養母嬰感情,對促進產婦產后子宮恢復、降低卵巢癌或乳腺癌等疾病風險均有著積極意義。因此嬰兒出生后6 個月內純母乳喂養概念在2002 年被提出與建議,并經由長達十多年的宣傳教育過程中,多數家屬已經充分認識到純母乳喂養對于新生兒生長發育的積極作用;但堅持在出生后6 個月內實施純母乳喂養的占比受多種因素限制仍然較低;尤其是受產婦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我國當前階段的母乳喂養率呈現出遞減趨勢。產后訪視作為婦幼保健工作中關鍵環節,在產婦分娩后1 個月內展開探訪,對于產婦體格檢查、疾病篩查與母乳喂養評估有重要作用,可促進母嬰健康,確保母嬰保健的整體服務質量。鑒于此,在本次研究觀察中,將針對新生兒家庭訪視對純母乳喂養率的影響做出進一步討論與分析。
選擇居住在我轄區內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686 名新生兒,由分娩醫院轉至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包括戶籍和非戶籍共686 名,男337 名,女349 名,日齡3~18 d,平均(13.5±4.5)d,體重2.8~4.6 kg,平均(3.7±0.9)kg,其中順產558 例、剖宮產128 例。產婦年齡22~35 歲,平均(28.5±6.5)歲,初產婦389 例、經產婦297 例;排除產婦妊娠合并癥、嬰兒低體重或先天性疾病者及純母乳喂養禁忌證者,本次研究中所參與產婦與家屬皆知情同意。
(1)收集本轄區內新生兒信息,一方面收集新生兒家屬送至我中心的兒童保健記錄,另一方面從婦幼二期信息系統核實,給新生兒建立兒童保健記錄。隨后在新生兒后出院1周內對其展開首次家庭訪視,于出生28 d 左右展開第二次訪視,了解新生兒日常喂養情況。
(2)在新生兒出院后7 d 內進行家庭訪視,通過問診充分了解新生兒在出生時與出生后不同時間段喂養情況,通過體格測量,比較新生兒在出生后各個階段的生理性體重下降后恢復情況,若未恢復分析原因并給于指導,指導母親學習新生兒正確喂養方法,并告知家屬滿月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新生兒辦理預防接種證,發放相關宣傳手冊,積極宣傳純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的作用與效果,同時加強和母親、家屬的聯系,設立咨詢服務熱線,告知家屬有任何喂養問題可隨時撥打服務熱線,并由專業醫護人員給予指導[1]。
(3)母乳中包含了新生兒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所有營養素。而通過母乳喂養能夠為新生兒提高最早免疫物質,促進其神經系統功能發育;增進母子間的情感;降低成年后代謝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發生風險;促進母親健康恢復;經濟方便。
(4)家庭訪視內容:(1)查看新生兒生命體征、食欲、睡眠及排便等情況,檢查皮膚有無感染、濕疹或臀部紅腫、皮膚黃疸等不良反應,對新生兒身長與頭圍、胸圍進行測量,進一步了解新生兒生長發育情況。(2)加強與產婦交流和溝通,了解產婦心理狀況,通過面色、語言等觀察心理狀態,掌握交談技巧,多給予安慰和鼓勵,指導家屬協助產婦哺育新生兒,使其獲得家庭與社會支持,有效預防產后抑郁發生,確保新生兒獲得純母乳喂養。(3)向家屬與產婦說明環境衛生的重要性,確保休息環境安靜、及時通風換氣,及時更換產婦與新生兒衣物,選擇材質柔軟的貼身衣物,避免衣服對新生兒皮膚與產婦乳頭造成摩擦,增加疼痛感。叮囑產婦避免盆浴,保持口腔干預,定時更換陰墊,促進身體康復,保持母乳充足。(4)指導產婦進行康復鍛煉,在家適當進行產后健身操運動,對骨盆肌肉伸縮能力進行鍛煉,于產后2 周指導其行胸膝臥位起坐,禁止重體力勞動或是下蹲式運動,有效預防子宮脫垂,并對子宮后傾現象糾正;產后1 個月即可恢復正常日?;顒樱⒁庋驖u進。(5)向產婦及家屬發放母乳喂養手冊,詳細說明純母乳喂養對于新生兒生長發育的積極性,并指導產婦正確喂養姿勢與技巧,即保持舒適體位,使新生兒身體與母親身體貼近,一手支撐其頭部與頸部,一手將乳房托起,便于新生兒含接;在含接中注意用乳頭刺激新生兒周圍,幫助其建立覓食反射;經訪視對產婦不正確喂養姿勢一一糾正。(6)多數產婦在出院后存在擔心新生兒喂養不足或堅持純母乳喂養,但奶水不足,面對以上情況,需要醫護人員通過家庭訪視了解新生兒發育情況、產婦乳房情況及新生兒小便次數等,繼而判斷其奶水是否充足,并指導其按需哺乳,通過新生兒有效吸吮可刺激乳汁分泌。教會產婦辨別有效吸吮聲音,以免因缺乏經驗將新生兒吸吮當作吞咽聲,而誤以為小兒喂養不足或過量。(7)了解產婦是否存在乳房腫脹或乳腺管阻塞問題,前者是因乳汁過多,開奶較晚,喂養中新生兒含接差,因此可指導產婦在每次哺乳后將多余乳汁擠出,選擇正確含接姿勢,保證有效吸吮。后者則需指導家屬幫助產婦對乳房熱敷、按摩,或頻繁讓新生兒吸吮,以幫助乳房排空。若新生兒存在拒吃母乳問題,需了解拒吃原因,若因產婦乳汁過多,流速快,新生兒吞咽困難發生嗆咳,可指導產婦以剪刀手方式對乳汁流速進行控制。
通過對686 名新生兒展開家庭訪視,對家屬進行純母乳喂養相關宣傳教育及喂養技巧指導,在首次家庭訪視中,純母乳喂養者為482 例,占比達70.26%;但對新生兒與家屬展開第二次訪視后,其中純母乳喂養者為550 例,純母乳喂養率達80.17%,相比較首次純母乳喂養率得到明顯提高。
促進與支持純母乳喂養是國際社會保護兒童健康的技術對策之一,但目前我國新生兒母乳喂養情況不容樂觀,雖然多數母乳喂養優勢已經被大多數母親所了解,但在計劃或開始實施母乳喂養過程中仍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在6 個月內改變喂養方式,由純母乳喂養方式轉變為人工喂養、混合喂養等;另一方面,由于在母乳喂養過程中,產婦無法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在產前及產后缺乏正確喂養方式指導,且喂養信心不足,這也是導致6 個月純母乳喂養無法堅持的主要因素。同時有研究報道認為,母親身心疲乏、俱乳、乳汁分泌少則是導致其缺乏母乳喂養信心的原因[2]。在我們的訪視中發現有80%混合喂養的新生兒中,并不是因為產婦奶水量不夠,而是家長覺得孩子老哭鬧,覺得奶水不夠而主動添加奶粉。但在臨床研究報道中認為,真正生理性奶量不足僅占據少數人群,但因社會因素致奶量不足者則占比更高[3]。例如母親自身情緒,精神緊張、焦慮抑或是睡眠、休息不足都會直接影響乳汁分泌。因此保證在分娩后情緒的穩定性對于堅定母乳喂養信心有著積極意義。在經家庭訪視過程中發現,多數產婦在出院后不敢抱新生兒,喂養時含接姿勢不正確,導致好多產婦的乳頭發生了皸裂而開始不愿意喂養新生兒。通過兒童保健醫生家庭訪視給予關愛和針對性的指導,手把手教產婦怎樣喂養孩子,讓母親充分感受到母乳喂養并非很難,聯合家屬給予母親鼓勵與支持,幫助其重拾母乳喂養信心,以期達到提高母乳喂養率的積極效果。
家庭訪視是醫院護理服務的延伸,通過建立醫院-家庭互動式社區延伸服務網絡,可建立本轄區特色社區健康教育運作機制,其具備跨越醫院、邁向社區、進入家庭的特征,對于有效解決母乳喂養中遇到的問題有積極作用,且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自身價值,轉變護理服務理念,提高護理質量。因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針對訪視中發現的問題,訪視人員給予分別指導和干預。首先要增強產婦母乳養的信心,是母乳喂養成功的第一步。同時有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環境,使產婦心情舒暢,保證充足睡眠,為產婦營造舒適的休養環境,確保室內空氣清新,及時幫助產婦與新生兒更換衣物,保持干凈整潔;同時在飲食上,注意清淡多樣,保持飲食營養均衡,鼓勵產婦適當活動,促進乳汁分泌;不同時段采用健身操、胸膝臥位起坐等鍛煉方式,循序漸進,可以促進身體恢復,增加乳汁分泌量。同時正確的母乳喂養習慣也很重要,指導正確的母乳養與新生兒含接姿勢,防止乳頭皸裂,加重產婦生理疼痛,并產生懼乳、抗拒等心理。同時在喂養過程中按需哺乳,及時排空乳汁,減少乳腺炎或乳腺堵塞情況發生。指導產婦自行判斷新生兒是否有效吸吮,以保證其母乳喂養充足,并了解母乳供應與新生兒拒吃問題,若存在乳房腫脹或是乳腺管堵塞情況,可采用按摩、熱敷、頻繁吸吮方式以免乳房受傷堵塞;了解新生兒拒吃母乳原因,可通過控制新生兒吸吮中乳汁流速、應用母乳喂養輔助器等方式刺激新生兒吸吮。24 h 母嬰同室,增進母子感情。經過兒童保健醫生對產婦與家屬展開針對性母乳喂養宣傳,將影響母乳喂養不良因素及時排出,第二次訪視新生兒純母乳喂養占比相比較首次有明顯提高。
當前,大部分家屬已經明白母乳喂養對于新生兒的積極意義,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入戶時發現70%的家里都請了月嫂來幫助實現母乳喂養。但是通過家庭訪視時發現,可協助產婦進行純母乳喂養的月嫂較少,主要是因多數月嫂對于純母乳喂養相關知識認知不足,在母乳過程中甚至存在誤導情況,導致純母乳喂養失敗。所以,家庭訪視時,兒保醫生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講解,緊緊圍繞“母乳喂養是寶寶最好的食物”的主題,積極宣傳母乳喂養優勢,讓月嫂給予產婦創造一個良好的哺乳環境,幫助和鼓勵產婦完成哺乳,盡早實現純母乳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