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改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河南 鄭州]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和進步,人們不僅對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高,而且對患病治療過程中所接受的醫院護理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對患者實施有效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更好的護理服務,不但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而且給予患者優質的臨床護理感受,減少醫患、護患矛盾,獲得廣大患者的認可,是所有醫護人員共同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優質護理模式,是以患者為本的現代護理與臨床護理實踐的結合,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服務方法,這種護理模式,通過對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提升,除基礎性護理措施外,在心理、日常生活及康復活動等,給予了患者治療全程、全方位的優質干預措施[1];不僅有效地提高了臨床療效,而且能讓患者通過護理人員耐心細致的護理服務,獲得優質的臨床護理感受。在對腎內科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優質護理模式的應用,使患者愿意并且能夠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的臨床治療,有效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2]。現結合筆者自己的臨床實踐,對優質護理服務在腎內科疾病護理中的應用,做如下討論。
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臨床護理操作能力,是優質護理模式順利實施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優質護理模式格外強調對護理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尤其對于腎內科的護理工作,因腎內科的疾病種類多、患者病情復雜,對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操作要求較高,因而優質護理模式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和綜合素質提升,是該護理模式的重要方面。通過對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培訓、組織專業知識講座和相互交流,才能夠讓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和運用這些技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3]。可以說,優質護理需要一支優秀的護理人員隊伍,一支優質的護理隊伍是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保障。
溝通技巧是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患者入院治療后,護理人員首先應通過與患者及家屬的有效溝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過往病史、藥物過敏史等相關資料,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心理狀態,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4];其次,護理人員在溝通過程中,應著重關注患者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為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臨床治療措施及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方面的宣教,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病情,并對接受治療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對于那些已經有了恐懼、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的患者,護理人員要予以耐心細致的心理安撫,排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引導患者主動進行心理調整,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措施;另外,在與患者的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還要注意了解患者的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況等,以便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采取更加容易被患者和家屬接受、認可的護理措施實施方式。通過有效的護患溝通,一方面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有利于醫護措施的順利實施、提高治療效果[5];另一方面,通過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還能夠極大地緩解醫患、護患矛盾,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和效率。
首先,根據本院護理人員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的排班制度,根據腎內科所接收的患者類型、病情,特別是危重患者的臨床實際情況,進行值班人員的配備,并增加護理人員的巡視、加強巡視過程中對患者的觀察。
其次,嚴格執行護理文書的記錄和交接班制度,防止因交接過程中護理文書出現漏記、誤記、錯記的現象,避免因此對患者的治療造成不利影響[6]。
第三,建立定期病房的清潔和消毒制度。腎內科所收治的患者,一般病程較長,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住院治療,因此,護理人員要注重保持病房環境的整潔、舒適,確保病房的溫度、濕度、通風、光線、噪音等適于患者的休息,以利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讓患者有充足的體能接受治療。
第四,規范護理操作流程,嚴格執行護理操作的無菌化。醫院感染是對腎內科患者較嚴重的并發癥,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臨床治療均會造成不良影響。在對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意相關操作的無菌化,以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第五,建立健全應急處理流程。針對腎內科患者病程長、治療難度大、患者風險較高的特點,應針對各類腎內科疾病可能發生的危急情況,提前制定出應急處理規范和流程,以確保在患者出現異常或緊急情況時,護理人員的應急處理操作更加準確、專業、有效,有章可循,從而爭取到更多的搶救時間,提高臨床搶救的成功率[7]。
最后,對已有的相關制度和規范、流程,在嚴格執行的基礎上,應不斷地進行完善,結合臨床實踐,定期組織相關醫護人員進行探討和總結、交流,隨時對相關制度和流程進行改進、補充,以讓制度更加健全。這樣,通過完善的制度約束,讓護理人員責任更加明確、護理操作更加規范,從而樹立起為患者服務、以患者為本的護理理念,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護理服務意識。
腎內科患者臨床疾病種類多、病因復雜,對患者原發病、合并疾病的針對性護理,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和運用針對不同疾病的基礎護理操作,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對癥護理干預。
腎內科患者受病情影響,對飲食和營養攝入的針對性要求較高,護理人員在實施臨床護理時,應針對患者的病情和臨床表現,指導和協助患者進行針對自身狀況的膳食結構調整。對發生水腫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建議患者減少鈉鹽的攝入、適當補充水分,以維持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避免飲食不當而加重病情[8-11];對飲食不振的患者,應指導患者少食多餐,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對出現乏力、精神萎靡的患者,應注意調整患者的睡眠,并增加優質蛋白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等[12-14]。
腎內科患者臨床常伴有其他合并癥狀,臨床護理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對患者原發病和并發癥的治療藥物和措施,避免沖突。如腎衰竭患者常伴發心血管疾病、感染、高血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在臨床飲食護理和藥物指導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相關并發癥予以充分考慮,避免在對并發癥的治療時使用腎毒藥物,從而加重原發病病情,貽誤了治療[15,16]。
優質護理模式在腎內科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通過對護理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護理管理和操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和針對患者病情、病因的有效干預措施,能夠提高對腎內科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護理質量[17],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