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惡性腫瘤的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確,相關研究認為,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空氣、飲水、食物的污染,天然及生物因素,創傷和局部慢性刺激,電離輻射,遺傳因素,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體內激素水平異常等,均可導致和誘發惡性腫瘤[1-3]。惡性腫瘤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五年生存率低,對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巨大的威脅;對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根據患者疾病所處階段及患者身體狀況、腫瘤類型、侵犯部位和范圍,實施包括手術、化療、放療、免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介入治療、微波治療等手段在內的綜合治療措施,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是對惡性腫瘤患者臨床治療的主要原則和目的[4-6]。
手術、放療、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臨床最主要的三種治療手段,手術和放療屬于局部治療,只對治療部位的腫瘤有效;而化療則是一種全身治療的手段,是通過口服、靜脈、體腔等多種給藥途徑,使化療藥物隨血液循環遍布全身器官和組織,從而到達病灶進行治療,因此化療是針對有全身播散傾向的腫瘤及已經轉移的中晚期腫瘤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措施[7,8]。對于接受化療的患者,通常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和便秘等消化系統的反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骨骼抑制,脫發及肝腎功能損害等。因而,對惡性腫瘤患者化療的同時,通過調整飲食提高患者的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在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醫食物療法,以其無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操作簡單等特點和優勢,逐漸被廣大惡性腫瘤化療患者所接受和認可[9-11]。本文對中醫食物療法對化療患者的治療作用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和探討。
作為惡性腫瘤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化療的臨床治療效果得到了廣泛的臨床驗證。但是,化療后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也一直是臨床治療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在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的臨床不良反映中,化療藥物對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會帶來較大影響和傷害,給患者的后續治療造成了不利影響。而中醫食療,對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的免疫力改善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加之食療方式的安全性、簡便易行,受到患者的普遍歡迎。在對化療患者的食療過程中,除注意飲食中以低酯、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為原則進行營養搭配外,還可以根據中醫食療理論,在食物中輔以黃芪、靈芝、冬蟲夏草等。如中醫《藥性歌訣》認為黃芪為“強壯劑,具有益正氣,壯脾胃,排膿止痛,活血醫危的功效”[12,13],使用黃芪與母雞燉湯,可以益氣補虛、護肝養肝、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紅棗可提高血液氧含量、滋養細胞,“味甘性溫、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14],富含三萜類化合物和二磷酸腺苷,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紅棗雞蛋可達到補血養血的功效;而靈芝在抗腫瘤方面的作用,已經得到臨床證實,其可作為免疫功能調節和激活劑,促進白細胞介素-2 的生成,提升人體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細胞的指標水平,抑制癌細胞的繁殖,顯著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藥性考》記載,冬蟲夏草“味甘性溫,秘精益氣,專補命門”[15,16],相關研究及動物實驗證明,蟲草的水或醇提取物可明顯抑制小白鼠肉瘤等腫瘤的成長,對人體免疫功能具有較明顯的增強作用。
在食療的中藥配伍時,應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臨床表現和病情,嚴格遵醫囑使用藥食搭配,防止因配伍不當發生相互反應。
惡心、嘔吐、腹瀉等是化療患者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臨床不良反應癥狀。針對患者胃腸道反應,應對患者飲食進行針對性的調整,注意飲食規律,不宜過飽過饑,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食物應少油膩、清淡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要多吃瘦肉、動物內臟、魚、奶等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同時,還可食用一些具有健脾開胃、理氣化痰的食物,如陳皮、山楂、人參茯苓粥等[17]。針對化療患者出現的腹瀉癥狀,則應選擇纖維含量少的食物,忌食乳制品,并對患者予以補液,以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對在接受化療后發生便秘的患者,一方面應多飲溫水和做適當運動,另一方面,應根據醫生建議增加高纖維食物[18]。
脫發也是化療后的常見臨床反應,患者脫發現象一般在停止化療后3 個月即可恢復,因此不必因此而予以治療。但是中醫食物療法,可在提高患者免疫力的同時,緩解和改善化療后的脫發現象,對于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食療所用的食材中,靈芝可降低化療對患者供血功能的影響,從而減輕脫發的癥狀;而水果、菠菜、芹菜等果蔬類食物,及瘦肉、雞蛋、乳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對提高頭發的韌性、加快頭發生長具有一定的作用;魚類和動物肝臟等食物則含有豐富的鐵、鋅等微量元素,對改善體質、增加頭發韌性也有不錯的效果。在對脫發這一并發癥的食療緩解過程中,患者應對脫發現象有正確的認識,了解這一臨床癥狀會隨著化療的停止而自然恢復,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避免因脫發而出現不良心理,反而會影響對疾病的治療[19]。
對中醫食療的作用和效果應有一個科學正確的認識,既不能忽視食物療法在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的輔助治療效果,也不能盲目夸大食療的作用。應在對患者病情和臨床表現進行充分觀察組和檢測的基礎上,與醫生進行充分溝通,聽取專業醫生的意見和建議,配合臨床的藥物治療進行食物治療的輔助,以充分發揮中醫食療的治療效果[20]。
中醫食療是建立在中醫物證治療的理論基礎上,食物的寒與熱、虛與實、補與泄,需要因人、因食材、因時令的不同,給予不同的配伍,采取不同的烹飪和食用方法。因此,患者在進行中醫食療的過程中,一定要在充分了解食療的效果與自身體質、化療藥物間的辯證關系基礎上,進行食物和飲食的調整,避免盲目使用食物療法而與治療發生沖突,這樣不但達不到輔助治療、提高自身免疫力、減輕化療反應的作用,反而給自身帶來傷害、造成不良的后果[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