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尹洪順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四川 南充)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五號)自1995 年5 月1 日起開始施行,文件中提到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機構或組織應當按照醫師執業標準,對醫師的業務水平、工作成績和執業道德進行定期考核[1]。2007 年2 月,衛生部關于印發《醫師定期考核管理辦法》的通知(衛醫發{2007}部令66 號)。2017 年2 月28 日,頒布《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第43 號),自同年4 月七日起施行,辦法中提出醫師的主要執業機構以及批準該機構執業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醫師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更新定期考核結果,對考核不合格再次培訓仍不合格的醫師及連續2個周期未考核的醫師辦理職業證書注銷注冊。其他規范性文件《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醫師定期考核管理工作的通知》(衛辦醫管發{2010}208 號)、《關于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中也指出醫師多點執業的資格條件中必須包含最近兩個周期醫師定期考核無不合格記錄[2]。醫師定期考核是國家法律、法規確定的對醫師進行執業準入后的監管、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醫師整個執業過程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師執業注冊制度的延伸,是醫師執業資格再認定的重要依據,也是醫師管理與國際接軌的一項重要舉措。
2019 年,某三甲醫院作為考核機構,采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師定期考核信息系統登記管理系統”的改版升級系統(文中簡稱新系統),完成了2018-2019 年度醫師定期考核工作,分別對臨床、口腔、中醫和公共衛生執業類別分類考核。醫院共完成報名醫師共1035 人,其中一般程序635 人,一般程序免考190 人,簡易程序361 人。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醫師定期考核管理辦法》有關精神,更好的推進醫師定期考核工作開展,醫院制定《關于醫師定期考核委員會成員調整的通知》,成立由院長、書記為主任委員的醫師定期考核管理委員會。負責指導、部署及監督全院醫師定期考核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設在醫務部,具體負責考核工作的具體實施。全面負責醫師定期考核日常工作,確保考核工作規范進行。
參照衛生部《定期考核管理辦法》及《中國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等相關規定,完善我院《醫師定期考核工作制度》、《醫師定期考核工作實施細則》等文件內容,下發《關于2018-2019 年度醫師定期考核的通知》。按照全省定期考核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內容,落實定期考核工作進度。
今年首次使用改版升級系統,醫師端下載“醫師服務”app 進行進行用戶注冊、醫師認證、定考賬號綁定、個人信息等相關信息的填報。通過“醫師服務”app 完成人文醫學及專業知識的考核。業務水平測評由全省統一采用“互聯網+”測評模式,由省醫師定期考核辦公室統一組織,考核機構在規定時間內組織醫師到指定考場完成測評。
根據四川省《關于2018-2019 年度全省醫師定期考核工作安排》相關規定,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對醫院醫師的職業道德、工作成績、業務水平等各項內容進行考核。
1.4.1 執業行為記錄
執業行為記錄包括良好職業行為記錄和不良行為記錄。良好行為記錄重在考查醫師在執業過程中受到的獎勵、表彰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不良行為記錄重在考查醫師在執業中是違反行業紀律,是否因違反法律法規受到行政處罰、處分的,是否涉及醫療事故且負有主要責任的。
1.4.2 工作成績
工作成績包括工作數量和工作完成質量。根據院內的實際情況對醫師的工作量及完成情況進行評定,包括接診病人量、手術量、檢驗/檢查量、查房次數,在執業過程中是否能夠完成政府和醫院的指令性工作情況,包括日常醫療、科研教學、醫療保障、衛生應急、對口支援等。首先由本人進行填寫,上傳相關證明材料,由醫師定期考核辦公室進行審核,最終做出評定。
1.4.3 執業道德評定
職業道德評定重在考查醫師日常工作中醫德醫風、醫患關系、依法執業等情況[3]。由本人對自己先做出自我評定,最后,由定期考核辦公室收集整理相關職能部門的投訴、表揚等意見對醫師職業道德做出最終評定。
1.4.4 業務水平測試
包括一般程序(含一般程序免考)和簡易程序。具有5 年以上執業經歷,考核周期內有良好行為記錄,或者具有12 年以上職業經歷(執業經歷均不包含執業助理的時間)可以采用簡易程序。在考核周期內按規定通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通過晉升上一級專業技術職務考試可以采用一般程序免考。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免考可免考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測試包括人文醫學和專業知識。人文醫學試卷50 道題,專業知識測試100 道題,考核時間60 分鐘。考試方式由醫院集中組織,醫師登錄“醫師服務”App 進行。測評過程中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監考,手機隨機進行監考抓拍。考試完畢后,通過系統機構端可監督是否存在違紀情況,出現違紀情況則屬于考核不合格。
評定結果最終上報省醫師定期考核辦公室,對于因特殊情況需要延考的名單也上報省定期考核辦公時。職業道德、工作成績、業務水平考核中任何一項未通過評定,即考核結果不合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考核不合格的醫師,暫停執業活動3-6 個月,接受繼續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后,進行再次考核,考核合格的醫師可繼續進行執業,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由衛生行政部門進行注銷注冊,收回醫師執業證書[4]。
醫師定期考核的目的是加強執業管理,提高醫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保證在執業過程中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通過醫師定期考核工作,促進醫師在取得醫師執業資格之后繼續保持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保持應有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有重要意義[5],實現了對醫師準入后執業過程的監管。醫師定期考核工作目前已經實現與執業注冊的結合,下一步將著力推進與繼續教育、專科醫師制度、醫師執業信用評價的對接。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持續改進,細化量化考核指標,開展執業記錄記分,建立長效獎懲機制,將定期考核開展成體系化、常態化的一項工作,促進依法執業、以德潤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