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士明
在新課程改革標準實施的大背景下,小學班主任要將小學教學延伸到家庭中,積極引導學生家長正確管理學生的日常學習,配合教師工作,開展家校共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的一生。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和家長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更要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配合和監督指導。小學班主任要指導家長注重教育方法的使用,在家長的積極配合下,共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小學班主任要多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將自身的工作經驗教授給學生家長。小學班主任要讓家長明白自己的行為時刻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家長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例如,家長想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就可以在晚飯后和孩子一起看一些課外書,邊看邊描述書中的場景,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讀完以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談論書中的內容,并說出自己的讀后感,加深孩子對閱讀內容的記憶。小學班主任還要正確引導學生家長對學生進行鼓勵式教育,多表揚學生,增加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和家長不可只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加強學生的德育培養。小學生處在身心發展不完整的階段,他們的思想意識還比較單純,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擾,但是這個階段的學生可塑性較強,需要家長和班主任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例如,家長在要求學生尊重長輩、愛護小動物、愛護公物、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等時,就要先做到這些,在一言一行中影響學生。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家長的道德素養也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小學班主任要積極與家長溝通,通過和學生家長的相互配合,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小學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長會和學生家長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明確學生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監督學生的一言一行,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成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人。
促進家庭文明建設至關重要,也是構建家校共育體系的重要方式。小學班主任要教育和引導家長以身作則,提高自身修養,做到有效的自我約束,讓家長重視自身行為對學生日常生活和心理發展的重要影響。原生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家長要營造一個溫馨和睦、充滿書香氣的家庭環境。首先,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父母雙方要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自然會感到溫馨和幸福。如果夫妻不和,家中經常吵吵鬧鬧,孩子會感到不安、壓抑和焦慮。其次,家長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如利用節假日開展家庭娛樂活動,利用雙休日全家人到大自然中游玩等。孩子生活在歡樂和諧的家庭中,有助于身心健康成長。

不是只有在家里才可以進行家庭教育,孩子和父母共同完成的教育都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對于小學生來說,很多事情都是新鮮的,都有學習的必要,家長也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耐心講解孩子未知的事物。例如,假期家長可以帶孩子出去旅游,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習慣、風土人情;參觀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博物館,讓孩子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等。
家庭、社會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進孩子積極向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性格。班主任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對家庭教育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建立家校共育體系,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