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正/江蘇省淮安市農業農村局
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江蘇省淮安市對鄉村治理體制機制進行了豐富的實踐探索,積極開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示范村創建,創新行之有效的做法與經驗。全市鄉村治理體系初步形成,鄉村治理現代化能力不斷提升。
淮安市開展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提升工程,縣鎮村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達標率分別達100%、95%和92%以上,連續兩年獲評江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盱眙縣馬壩鎮被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淮安區車橋鎮盧灘村、山陽街道南灣村、淮陰區劉老莊鎮劉老莊村等6 個村被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各地進一步健全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機制,累計發展調解類社會組織326 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經驗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洪澤區“無訟村居”創建經驗在全國法院“楓橋經驗”研討會交流推介,被列入全國治理典范。盱眙縣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印發《關于開展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位的村民自治試點的實施方案》等文件,規范村民小組理事會議事運行機制,提高村民小組事務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水平,該縣254 個村居都設有法律顧問、綜治辦、警務室、人民調解委員會,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加大農房改造,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淮陰區劉老莊鎮劉老莊村從2010年開始拆遷,340 戶農民安置新居,規模種植特色林果,建了食用菌廠和服裝廠,該村通過抓黨建促進社區治理,10年來沒發生違法犯罪案件。
深化農村基層黨建引領作用,逐步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質。一是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功能,加強組織與溝通,通過各種宣傳、宣講、教育等實踐活動,使群眾認識與黨組織保持一致,引導更多村民參與到農村公共事務治理當中,共同做好鄉村治理工作。二是進一步規范村“兩委”民主選舉,使一大批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農村能人被選進村“兩委”領導班子。引入外部力量,尤其是吸引企業經營者、農業科技人才、鄉村教師、鄉村醫生等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使“兩委”群眾基礎進一步扎實,村干部素質與能力得以明顯提升。三是提高村干部報酬,增強對年輕人尤其是鄉村能人的吸引力。對村“兩委”主要干部、農村會計工資可參照鄉鎮公務員工資標準,由縣區財政給予保障。優化鄉村管理職能、完善干部考核激勵、建立減負容錯機制,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的活力。
構建城市人才入鄉機制,破解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障礙。一是適當降低鄉村人才準入門檻。在招聘鄉村人才時,適當降低門檻、放寬學歷要求,進一步簡化招錄程序,對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的畢業生,或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人員,愿意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村農技農經崗位工作的,可通過面試考核后直接引進,待取得相應執業資格后納入編制管理。二是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保障,鼓勵和倡導城市各行各業人士,包括文化、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的退休人員返鄉,充實和提升鄉村振興人力資源的規模和質量。與省內院校合作,推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免學費,對口培養畢業后到農村工作,解決鄉村振興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三是加大鄉村振興人才創新創業資金扶持力度。增加財政專項投入,扶持高層次人才在鄉村創新創業,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鄉村人才信用貸款,加強鄉村人才創新創業金融扶持。設置鄉村人才特殊津貼,提高鄉村人才工資待遇、獎金福利,建議與市直同行業人才待遇持平或略高,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向鄉村一線流動。
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一是加強對農村自治組織相關知識的宣傳,讓村民認識到農村自治組織與自身利益的相關性,提高參與積極性。發揮村民主體作用,讓村民自發主動地參與到鄉村治理當中,并從中受益。建立暢通參與渠道,為村民建言獻策提供平臺,提升農村治理的民主性。二是創新村民自治有效形式,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積極推行公益創投、購買服務、設置社工崗位等措施,引導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參與村居自治。積極推行“院落自治”“樓宇自治”等“微自治”,充分調動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發揮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三是明確村委會職責,管理好村域內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限制鄉鎮政府將日常行政性事務下移給村委會。深入推行減負增效,把基層干部從一些繁瑣的事務、考核、臺賬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民服務和鄉村治理中去,使村民自治組織真正回歸自治本位。

邊 晉/攝
優化農村法律服務資源,有效化解村民各類矛盾糾紛。一是做好農村普法宣傳,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如兩微一端、抖音快手小視頻等,擴充宣傳渠道,構建具有普惠性的法律宣傳體系。通過建立常態宣講教育、普法教育、公益講座等機制,在農村普及法律常識,幫助村民樹立法治理念。優化法律服務渠道、調整法律產品供給,切實圍繞農民群眾需求分配資源。探索推動法律服務終端向基層派出所、司法所、醫院等服務需求集中區域投放,全面延伸服務觸角。在村、社區加強法律服務微信公眾號、服務小程序等移動端產品推送,讓村民隨時隨地都能用上法律服務。如淮陰區司法局推出的“指尖調解”小程序,只需輕輕一點,便可實現人機互動交流場景,打通人民調解工作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腿”。二是鼓勵公眾參與,具有法律知識的社會人士應主動參與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為村民提供法律服務;鼓勵和支持村民主動學習法律常識,在生產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懂法、守法意識,提高運用法律的技能。堅持依法治訪,營造守法依法、風清氣正的法律服務環境。三是對于法律服務資源,特別是律師資源相對稀缺的欠發達地區,積極整合基層法律服務資源,充分發揮其貼近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優勢,借鑒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橋大叔工作室的經驗,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法治宣傳,參與糾紛調解,零距離開展工作。著力做好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工作,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由低保人群擴大到低收入人群,讓法治建設成果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