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敏/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以合作和聯合為紐帶,建立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通過育典型、創品牌、建基地、抓市場、構載體,有效推進了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截止目前,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824 家,2020年進入省名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08家。全區農民合作社帶動農戶數達80%以上,為成員提供經營服務總值達到10多億元,帶動農戶戶均創收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不斷涌現。
“宣傳+引導”,強氛圍。一是多媒體宣傳。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媒體渠道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普法宣傳和典型推介,引導農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十周年成果展,大力宣傳報道30 多家合作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強到特”的典型做法、經驗、亮點及特色,集中在《今日高淳》《高淳新聞》上進行專題宣傳報道。編制《職業農民風采》發至各街鎮及相關部門,擴大影響力。二是考核引導。將合作社示范創建、規范發展等指標納入區對鎮考核意見,立足“一村一品”和區域特色,引導農民合作社圍繞優勢特色產業進行自主聯合,依托“兩湖夾一城”的獨特地貌,“三山兩水五分田”的自然稟賦,借助“螃蟹節”“金花節”“荷花節”系列活動,助推鄉村產業發展壯大,營造業態豐富、抱團合作的經濟發展氛圍。
“輔導+培訓”,強人才。一是加強隊伍建設。緊緊抓住合作社輔導員、理事長、管理人員三支隊伍,強化人才支撐。由區、鎮工作人員,部分合作社理事長、財務人員或技術骨干組成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充當合作社的“宣傳員、指導員、服務員”,輔導合作社研究發展思路,制訂經營策略,規范運營管理、聯絡產銷對接、合理利益分配,促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二是提升隊伍素質。積極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組織合作社理事長、輔導員參加省、市、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及外出考察交流活動,通過現場會、觀摩會、經驗交流會、專題講座等方式學習交流先進經驗,強化政策與法律理解,探討問題與發展方向,提升輔導及管理水平。區每年組織培訓200 人次,培養懂經營、善管理、講奉獻的合作社人才。
“典型+示范”,強引領。一是開展四級聯創。按照國家、省、市、區四級示范社聯創制度,出臺《關于開展“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的意見》,實施“有登記、有場所、有財務、有制度、有民主、有服務、有品牌、有效益、有聲譽、有檔案”的“十有”創建活動,該項工作獲省創新成果獎。二是樹立典型,強化示范引領。通過示范創建,培育一批運作規范、特色鮮明,可復制推廣、可借鑒探索的典型示范社,做到全國有典型,省市有樣板,區鎮有亮點。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發揮龍頭作用,跨省開展聯合,讓“固城湖”螃蟹爬出國門;高淳區淳和水稻專業合作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經驗成為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宣傳推介的24 個典型案例之一;高淳區椏溪國華水草栽培專業合作社把“小水草”做成“大產業”。南京毛胡子禽蛋專業合作社、高淳區蘇峰經濟林果專業合作社等十多家合作社的典型經驗先后在《中國農民合作社》《江蘇農村經濟》刊登宣傳。
“政策+扶持”,強動力。一是充分發揮名錄導向作用。按照“公開公正,優勝劣汰,動態管理、有進有退”原則,擇優篩選合作社進入江蘇省名錄,列入名錄庫的合作社優先享受示范社評定及相關扶持獎勵政策,以此積極引導推進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2020年區進入省名錄的合作社108家,占總數的12%。二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帶動作用。加大財政投入,創新項目補助形式,實行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方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覆蓋面。2019年安排省級專項資金560 萬元、市級專項資金100 萬元,支持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設施建設、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等投入,提升服務能力及規范化建設水平。三是加強對接協調,確保政策落地。加強“銀社對接”,落實好“金陵惠農貸”政策,2019年度為農民合作社提供貼息貸款2000 多萬元,貼息33 萬元,有效解決了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強與工商、稅務、國土等部門對接,為合作社稅收優惠、用水用地政策落地提供協調服務。

南京高淳區淳和水稻專業合作社喜迎豐收
“創新+融合”,強活力。組織層面上,一方面,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原則,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村集體領導原則,村“兩委”成為綜合社建設的實施主體,村干部成為綜合社建設管理的骨干力量;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充分發掘資源、產業優勢,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壯大合作經濟實力。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股份合作。以專業合作社為綜合社建設載體,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資金、資產、資源入股,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主入股,構建集生產、加工、銷售、信息、科技、保險、農機、植保、社區管理等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實體。如高淳區淳和水稻專業合作社2015 ~2019年,年均經營收入800 多萬元,分紅960.29 萬元,其中村集體分紅164.5 萬元,農戶成員分紅795.79萬元,在村社共建、產業富民道路上探索出示范性的“和睦澗經驗”,其做法入選全國典型案例。業態層面上,拓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如高淳區蘇峰林果專業合作社打造“慢主題—民俗文化—美麗鄉村”三位一體的“七彩橋李”。近三年來休閑旅游人數達5 萬人次,帶動戶均增收2000 多元。
“規范+提升”,強質效。做好減法,取精去糟。對無農民成員實際參與、無實質性生產經營活動、因經營不善停止運行、涉嫌以合作社名義套取財政獎補和項目扶持資金、群眾舉報的違法違規線索、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等六類合作社,開展清理整頓。已清理空殼社207 家,切實解決了一些合作社有名無實的問題。做好加法,提質增效。探索建立分類化育社、標準化建社、產業化聯社、品牌化強社等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管理模式,推出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十項標準”,培育一批符合高淳農業發展方向、產業特色明顯、帶動農戶面廣、市場競爭力強、運作機制規范的農民合作社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