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飛
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普外科,蘇州 215131
胃癌是一種兼具高發病率和預后不良的惡性腫瘤,全球超過1/3的胃癌病例在中國,超過一半的病例為局部進展期胃癌[1]。最近研究[2]顯示,與單純手術相比,聯合新輔助化療可提高胃癌療效,改善生存。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86例局部進展期胃癌患者病例資料,探討多西紫杉醇、奧沙利鉑、亞葉酸鈣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聯合用藥(FLOT)的新輔助化療方案+腹腔鏡下D2根治術對局部進展期胃癌的臨床治療價值。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普外科收治的86例局部進展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資料,根據治療方案分為FLOT方案新輔助化療+腹腔鏡D2手術組(聯合治療組,n=43)和單純腹腔鏡D2手術組(單純手術組,n=43)。本研究經蘇州市相城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7倫研批第001),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符合AJCC分期(第8版)局部進展期胃癌的診斷標準[3];(2)有可根治切除機會;(3)體質狀況評分為0~1分;(4)具有影像學可評價病灶;(5)無化療相關禁忌。排除標準:(1)伴遠處轉移的胃癌;(2)合并嚴重感染性病灶;(3)體質狀況評分≥2分;(4)伴有嚴重的心臟、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1.2 FLOT新輔助化療方案 第1天24 h內輸注多西紫杉醇50 mg/m2、奧沙利鉑85 mg/m2、亞葉酸鈣200 mg/m2和5-氟尿嘧啶2 600 mg/m2;每14 d為1個周期,腹腔鏡D2手術前行4個周期新輔助化療;如出現NCICTC 4.0標準[4]中的Ⅱ度不良反應,下一周期化療藥物劑量維持不變;出現Ⅲ度不良反應,下一周期化療藥物劑量減少25%,出現Ⅳ度不良反應,下一周期化療藥物劑量減少50%,手術安排在最后一次化療后第4周。
1.3 腹腔鏡D2手術治療方案 根據多學科診療團隊評估,排除手術禁忌證后,均由經驗豐富的胃腸外科手術團隊進行。近端胃癌行經胸食管切除術(Ivor-Lewis手術)并切除近端胃和局部(縱隔和腹部)淋巴結切除術治療1型胃食管交界癌和胃切除術,經食管遠端切除加D2淋巴結清掃術治療2、3型胃食管交界區腫瘤。遠端胃癌,行遠端全胃或次全胃切除術加D2淋巴結清掃術。2組患者術后均按NCCN指南[5]推薦方案行規范的術后輔助治療。
1.4 療效及不良反應評估 每個化療周期前,根據體質量、心電圖及血液學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記錄術后3個月內發生的不良反應,按照NCICTC 4.0標準[4]評估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兩樣本均數的非參數檢驗采用Mann-WhitneyU檢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2組間的生存差異采用log-rank檢驗。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定義為從疾病診斷至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時間。檢驗水準(α)為0.05。
2.1 一般資料比較 結果(表1)顯示: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直徑、部位、分化程度及分期等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臨床特征比較 n (%)
2.2 手術情況及術后病理 結果(表2)顯示:聯合治療組R0切除率高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08,P=0.024)。根據術后病理結果統計:聯合治療組術后的T1+T2分期,N0+N1分期高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77,P=0.017;χ2=10.488,P=0.001)。
2.3 術后不良反應 結果(表3)顯示:聯合治療組與單純手術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近(74.3 %vs55.8%),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2 2組患者手術情況及術后病理特征比較

表3 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n (%)
2.4 生存分析結果 結果(圖1)顯示:末次隨訪時間為2020年3月,86例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54個月。聯合治療組的中位OS為51個月,單純手術組的中位OS為33個月。聯合治療組更有生存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06,P=0.038)。
胃癌的圍手術期系統治療是胃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為局部進展期胃癌提供了新的治療模式,另一方面拓展了腹腔鏡技術的應用前景。局部進展期胃癌的綜合治療模式是以手術為核心,聯合術前新輔助治療及術后輔助治療的全新治療策略[6]。術前新輔助化療可達到腫瘤降期、提高手術根治切除率。同時,新輔助化療可減少腫瘤細胞轉移風險,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通過其療效評價分析,可進一步評判新輔助化療方案的藥物敏感性,為術后輔助化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7]。
我國學者發起的CLASS-01臨床研究[8]結果顯示,局部進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鏡D2根治術有較好的療效及安全性。近年來隨著腹腔鏡胃癌手術的普及,胃癌的圍手術期治療既可發揮新輔助化療腫瘤降期、提高手術切除率的優勢,又可發揮腹腔鏡手術的微創特色。在此基礎上,仍需思考新輔助化療是否會影響后續手術耐受性、是否存在不良反應增加風險等問題[9]。
MAGIC臨床研究[10]是胃癌圍手術期新輔助化療的首個大型隨機對照研究。該研究納入503例局部晚期可切除的胃癌患者,新輔助化療組在術前、術后給予表阿霉素、順鉑和5-氟尿嘧啶(ECF)方案化療3個周期,結果顯示,新輔助化療組的5年生存率較單純手術組顯著提高(36%vs23%)。最近研究[2]結果顯示,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中,圍手術期使用包含多西紫杉醇、奧沙利鉑、亞葉酸鈣和5-氟尿嘧啶(FLOT)化療方案,較ECF方案能顯著延長中位生存期(15個月),而相關不良事件及住院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中,聯合治療組和單純手術組的基線臨床特征較均一,結果提示,聯合治療組有生存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06,P=0.038)。
上述兩項大型臨床隨機對照研究[2,10]還發現,圍手術期的聯合治療可使腫瘤降期,提高胃癌的R0切除率。國內亦有多項觀察性研究[11-12]結果顯示,胃癌的新輔助化療可降低腫瘤分期,提高腫瘤切除率。最近研究[13]也發現,cT3~4+N1~3期的胃癌患者可能是新輔助化療的潛在獲益人群。本研究中,聯合治療組術后的T1+T2分期,N0+N1分期高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聯合治療組的R0切除率高于單純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08,P=0.024),結果提示,聯合治療可使腫瘤降期,且提高腫瘤R0切除率。
曾有研究[14]提出,圍手術期新輔助化療可能會增加肝腎功能不全、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和患者死亡率。亦有研究[15]發現,新輔助化療可能會加重胃周圍組織脆性,促進組織周圍纖維瘢痕形成,進而增加手術難度和影響術后康復。但經過21 d左右的生理性修復可恢復組織韌性,且未觀察到纖維瘢痕增生。本研究中,手術均安排在新輔助化療后第4周進行。同時術中盡量避免鈍性分離,減少牽拉周圍組織,從而減少因組織脆性增加而引起的潛在出血風險。在術中,應根據膈肌運動,選擇恰當時機離斷胃膈韌帶,從而減少膈肌損傷和引發氣胸的風險。同時,結扎周圍動脈血管時,確保動作輕柔,防止血管撕裂。本研究亦表明,聯合治療組耐受性良好,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FLOT方案新輔助化療聯合腹腔鏡D2根治術較僅接受腹腔鏡D2手術治療能有效提高胃癌R0切除率,降低腫瘤分期,延長總生存期,且耐受性好。但今后仍需大型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觀察其對遠期生存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