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黎明



11月6日,作為首屆數字國際熊貓節重要內容,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通過數字國際熊貓節官方網站線上發布、推介《關于推進全民自然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由省林業和草原局、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廳、財政廳、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游廳、共青團四川省委員會、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八個部門聯合印發。
《意見》指出,發展四川全民自然教育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培育和傳承生態文化,創造和提供質量更優、數量及形態更豐富的生態福祉,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自然教育全域、健康有序發展,建設全民自然教育示范省、國際自然教育目的地,為四川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格局作出新貢獻。
《意見》要求,在發展全民自然教育過程中應堅持生態優先、科學發展,文化引領、協調發展,公益優先、全民共享,全域推進、共建共治。
根據《意見》,到2020年末,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自然教育推進機制更加穩定。到2025年,全省自然教育公眾參與水平顯著提升,機制科學、體系健全、參與廣泛、運行高效、國內領先的全民自然教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幼兒園、中小學自然教育參與度達90%,自然教育市民認知度達到80%,以基地為主體的各類自然教育場域達到500處、各類自然教育主體500家,培育認證一批自然教育服務機構、自然教育導師、自然教育課程和優質品牌,將四川建成全國自然教育示范省和國際知名自然教育目的地。
為實現上述目標,《意見》提出未來五年五大任務。
一是推進全民自然教育行動。建立長效協同機制,倡導和推進全民、全齡自然教育行動。實施自然教育“進家庭、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城市、進鄉村”的“六進”行動。鼓勵各校(園)實施“將自然帶進課堂,將孩子帶入自然,將自然教育價值取向帶給家長和社會”的多維度教學,統籌推進綜合實踐課程與自然教育融合發展。
二是建設自然教育開放空間。鼓勵因地制宜,規劃發展建設各類自然教育場域和設施。推進自然教育公益行動。科學引導自然保護地、科普場館、博物館、動物園等國有自然保護和宣教單位,有序推進自然教育公益服務建設,組織開展面向社會的自然教育活動,或提供一定場所供自然教育機構開展自然教育公益活動使用。
三是強化自然教育示范建設。開展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先行試驗區建設。持續推進自然教育標準示范體系建設,加強自然教育示范單位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打造一批具有顯著四川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精品課程和線路。開展“綠色小衛士”“熊貓少年”和“熊貓課堂”等自然教育活動和課程品牌建設。
四是培育多元自然教育主體。鼓勵基金會、社會組織、民辦非企業和各類志愿者參與和開展自然教育工作。建設融核心產業要素于一體的自然教育產業基地、產業園區與產業集群。鼓勵農民合作社開展自然教育。培育壯大一批帶動能力強的自然教育服務領軍機構和領軍企業,促進自然教育市場體系不斷發展壯大。
五是拓展自然教育交流合作。推動國際國內合作,加強與北上廣地區、港澳臺地區和滇甘鄂渝地區以及同德國、日本和英國等自然教育成熟的國家在自然教育理念、技術、模式與經驗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學會(協會)及各類公益組織間在自然教育學術理論研究、自然教育技術和課程研發與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
《意見》指出,要繼續實施“最受歡迎自然教育導師”評選,孵化培育自然教育創新人才。《意見》明確啟動“自然教育周”宣傳計劃,把每年3月第二周作為四川省“自然教育周”,持續舉辦中國(四川)自然教育大會、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研討會和自然筆記大賽等各類推廣普及活動,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和參與自然教育的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