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夢竹 喬 斐
閉上眼睛,聽:胡同里,知了在低鳴,樹葉沙沙地響,“丁零”,清脆的,是人力黃包車的腳鈴聲……再聽,盤旋在頭頂的鴿哨聲,院門口的叫賣聲……仿佛時光穿梭,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中。這兒,就是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館里的“館中館”:北京聲音博物館。
作為北京第一家聲音博物館,創始人秦思源希望可以用聲音記錄北京的歷史,他說:“聲音是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這座城市的歷史和記憶,但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我們要記錄下這種獨特的歷史。”目前,館中已有老北京聲音200 余種,5 年內將超過千種聲音,還將開設專門的“網上聲音博物館”,記錄北京的昨天和今天。
秦思源和史家胡同博物館,頗有淵源。博物館所在的史家胡同24 號院,其舊時主人就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華。后來凌叔華的女兒陳小瀅女士將這所宅院的產權轉讓給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這座胡同博物館。
建館之初,街道辦事處的負責人找到秦思源,希望作為知名策展人的他提一些建議,秦思源問道:“愿不愿意開辟專區,展示老北京的聲音?”
“其實這個想法,我在10 年前就有了。”在胡同博物館,秦思源對記者說。
10 年前,他策劃了一個叫“都市發聲”的展覽,請國際頂尖的音樂家、聲音藝術家到北京來,體驗北京的聲音。
這群藝術家在電臺做節目,向聽眾們征集他們最喜歡的北京聲音,“很多聽眾說,他們喜歡那些老的叫賣聲,老的響器的聲音,還有鳥叫聲、鴿哨,但我們發現,這些聲音已經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
在北京的這段時間,這些知名音樂家、聲音藝術家曾幾次激動地對秦思源說:“轉遍了全世界,北京的聲音最豐富!”
“我意識到,正在逐漸消失的老北京聲音,在外國人眼中依舊是最豐富的。而北京聲音,就是北京的歷史。如果現在不記錄下來,那么這種歷史在今后就更難復原?!?/p>
胡同博物館的創辦,為秦思源提供了一個契機。
“2012 年,朝陽門街道辦事處找到我,說利用我外祖母的院子興建胡同博物館,問問我有沒有好的建議,我就想到了,開辦一個聲音專區。”秦思源說。
當時秦思源提出的這個建議,立即得到了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哲的贊同,“眼前一亮,這種方式我們過去沒有想到”。
一拍即合,在博物館的興建過程中,街道辦特意拿出了院子中的一個小房間,裝修成了一個特別的多媒體室。
這間僅有幾平方米的小房間,在裝修時特意加裝了隔音的設施,站在房間里,幾乎與外界聲音完全“絕緣”。里面播放出來的聲音,可以達到環繞立體聲的音質。還有一臺觸摸控屏的電腦,游客可以在這里點播各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設備,都是由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出資置辦的。
“我們最開始的設想,就是設置一個展室,通過錄音、后期制作的方式,重現20 世紀30 年代左右的一些老北京聲音?!鼻厮荚凑f。
專業的設備、專業的空間,這些都是硬件,聲音才是展現的核心內容。老北京聲音,來之不易。
秦思源告訴記者,目前已經錄制好的200多個聲音,每一個錄制過程都歷盡辛苦,“每個聲音都不能糊弄,要讓聆聽者聽到真正的北京聲音”。
老北京聲音中,有一種有特色的聲音——鴿哨聲。為了錄制最地道的鴿哨聲,秦思源和他的團隊前后錄制了小半年。
“不好錄,”他說,“比如鴿哨分不同材質,有竹子的,有葫蘆的。鴿哨懸掛的位置不一樣,聲音也有區別。而且一群鴿子在空中盤旋,和幾只鴿子的鴿哨聲也不一樣。老北京聲音,講究?!?/p>
越講究,越不好制作。為了錄好鴿哨聲,他的團隊找了很多飼養鴿子的人。“但是現在養的多是信鴿,不是觀賞鴿,不同的鴿子,翅膀扇動的頻率不一樣,鴿哨的聲音也不一樣?!彼f。
在找到合適的鴿子后,他又開始找錄制聲音的地方。“好的聲音要純粹,不能正錄著鴿哨聲,旁邊又響起汽車聲?!鼻厮荚凑f。最后,他們找到了遠郊區縣一塊空曠的地方,把鴿子運了過去。
“選用了最專業的錄音麥克風,僅有耳孔大小?!鼻厮荚凑f。歷經半年,鴿哨聲這個項目才算完成。
“行家一聽,就能聽出區別。我們再經過后期的加工,還原出20 世紀30 年代鴿哨的聲音?!?/p>
每一段錄音都精心制作,每一個聲音都較真兒到底,經過一年多的錄制,200 多個老北京聲音,隨著史家胡同博物館的開館,在2013 年正式與游客見面了。
走進古香古色的博物館,穿過1 號展廳,在8 號展廳的西側,就是老北京聲音展室。
“幾乎每個來這里的游客都要進去聽一聽,”博物館的管理員劉平太對記者說,“這么算下來,人數都過萬了?!?/p>
昨天,記者在這里遇到了如今家住豐臺區的劉哲倫?!奥犝f有這個博物館,特意過來看看?!币呀浲诵莸乃浘妥≡跂|四,“我看到這個聲音小屋,就進來聽了聽,這些聲音挺地道,就像回到童年,這才是原汁原味的北京?!?/p>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老北京的叫賣聲,“這些叫賣,在我們小時候,胡同里經??梢月牭剑笥紊虥]有了,聲音也就沒了。再后來,就成了一些藝人的表演。如果這些聲音失傳,就太可惜了”。
而對于年青一代,以及很多外地、外國游客來說,這些聲音為他們打開了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的一扇大門。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遇到了兩位來自武漢的年輕人,他們說:“如果說看圖片、看老物件兒、看模型可以讓我們知道老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樣子,到這間屋子里聽聽,就好像身臨其境。”
對于北京聲音的追尋,秦思源從未放慢腳步。
“我們一直在不斷地增加聲音內容。”他告訴記者,“計劃是在5 年之內,數據庫中的聲音達到上千個。”
“以這個音頻小房間為基礎,成立首座聲音博物館,并通過與院校的合作,讓聲音博物館更具學術研究價值、更加有影響力?!彼f。
“我們除了在錄制和后期制作的環節將更加嚴謹,還將通過定期舉辦北京聲音論壇,召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為聲音進行鑒定,在學術上更加嚴謹?!鼻厮荚凑f,“這樣我們的成果不僅可以為游客展示,還將成為北京歷史、文化的科學記錄?!?/p>
而目前僅有一個展室的展示空間,在未來也將進一步改善。“計劃未來會做成網站的形式,用戶不用親身到博物館來,只需通過網站點擊就可以欣賞這些北京聲音。”秦思源說。
同時,秦思源和他的團隊還將加大對“今天的北京聲音”的記錄。
“其實現在有些北京聲音也很有代表性,我們正在記錄。”秦思源說。近期,他們將分門別類地記錄北京的鳥鳴?!氨本┤藧垧B鳥,但每個時代養的鳥不同,場所也不同,我們這次計劃除了錄制不同品種的鳥的鳴叫聲,還將記錄比如小區里的鳥叫是什么樣的,環路邊的鳥叫是什么樣的,讓其成為今天北京的聲音?!?/p>

每個聲音都有指向性,每個聲音都在記錄一個時間、一個地域的特征。北京聲音博物館在創新和嘗試的進程中,用聲音記錄北京的歷史和今天,用聲音傳播北京的文化。
(摘自2015 年3 月27 日《北京日報》,稍有改動)
◆開心一刻
聰明的狗
周末早晨,妻子對丈夫說:“我們的狗真聰明,每天早上都會帶回報紙?!?/p>
丈夫回答說:“沒啥,很多狗都能做到這一點?!?/p>
妻子說:“但是,我們從來沒訂過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