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贏 ,湯慧 、2、3
(1.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2.數字化城鄉空間規劃關鍵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湖南 益陽 413000;3.湖南省城鄉生態規劃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 益陽 413000)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后,國內眾多城市的建設發展方向均圍繞生態文明進行了調整,在黨的十八大又將生態文明提升為國家戰略后,結合當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若想建設好生態文明,就必須走“綠色、低碳、集約、智能”的道路,而智慧城市的建設正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這一理念,“智慧城市”這一概念便結合當下技術手段逐漸被人們關注。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發達的信息網絡技術,把云計算、互聯網和大數據等融入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中,以高效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撐,以解決或改善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為目標。結合我國當前背景,智慧城市建設,要緊靠國家發展戰略,順應城市發展趨勢及未來需要,在提高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要不留余力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成健康、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穩步增強的同時,種種不重視生態建設而產生的問題接踵而至,生態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日益加劇[1]。城市是產業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區,高消耗的物質和能量帶來的污染造成城市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生態文明建設直接關系到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生態興則文明興,習近平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2]這一重要講話不僅指明了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進方向也道出了我國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決心,中國未來的發展目標就是要把我國建設成為景色宜人、山清水秀的美麗中國。
益陽市早在2012年便開始智慧益陽建設,智慧益陽建設以整合資源、統籌規劃等十條內容為原則,將2012年至2020年間的7年規劃期分為近期“數字益陽”和遠期“智慧益陽”兩個階段。近期從2012年至2015年,以打造一個云計算平臺和3至4個重點系統為主要目標,結合其他項目共同打造“數字益陽”,為下一階段打好基礎;中遠期為2015年至2020年,該階段進行全行業智慧化建設,真正邁出建設“智慧益陽”的第一步。
益陽市智慧城市建設計劃實施至今已有七年的時間,如今已成立“智慧房產”、“智慧農業”、“智慧交通”和“智慧醫療”等十余項智慧城市項目,同時益陽市建立起云計算平臺,擁有初具規模的數據共享系統。
益陽市在智慧城市項目建設至今,已經可以在實際應用上初展身手。在2020年初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中,益陽市主動出擊,通過智慧交通所搜集到的數據,實時掌控益陽市出入境車輛信息,精準查詢疑似感染者出入境信息的同時,確定疑似感染者的行動路線,將疑似感染者所到之處進行消毒,且對與疑似感染者接觸的人群一并進行隔離觀察。啟用移動遠程會診室后,專家、醫生和患者可以“隔空對話”這讓雙方能夠更加安全地進行會診,進行病歷分析、病情討論,并及時進行治療。
在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可以說智慧城市中的各個項目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益陽市智慧城市項目所提供的便利,使得益陽市在抗擊疫情的戰斗中,更快、更準確地找到病毒攜帶者,更加高效快捷地阻斷病毒的傳播,更加科學地救治感染患者,為保護益陽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益陽市總體規劃中,并沒有對智慧城市提出針對性的建設意見,導致現階段益陽市制定針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缺乏頂層設計,更缺乏在生態文明視野下的頂層設計方案,更多的是借由投資方來決定益陽市要做什么項目,而不是結合益陽市實際情況來確定需求。
頂層設計的缺乏,導致益陽市智慧城市的建設缺乏系統性,由于政府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規劃銜接和頂層統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導致不同企業在不同地方各自為戰、各自發展,僅站在部分企業的角度是無法制定全方位的戰略方法。同時由于益陽市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導致大大降低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進度。
智慧城市的本質并非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而是成熟技術與新興技術疊加的社會無縫銜接。智慧城市建設不是面子工程,它是要為群眾帶來實際的便利。重建設輕運營,在短時間內也許會讓部分項目快速建起來,但因運營與管理的不當會使得該項目漸漸失去用戶,再想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便是難上加難。
就益陽市智慧交通中的公交系統來說,益陽市政府曾在2018年推出“益陽行”APP作為群眾移動端的相關軟件,但因常出現移動端收到的信息與實際不符等現象,漸漸“益陽行”被眾多市場上的大眾地圖軟件諸如“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等APP所替代。這便是運營與管理及實際項目產生了脫節,群眾無法獲得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自然該項目便會漸漸走向下坡路。
益陽市智慧城市在某些項目建設與使用過程中,所建設的智慧城市項目與其他產業對接度并不高,并且疏于后期的運營與管理,導致本應該形成的“應用促進產業、產業支撐應用”的良好環境漸漸瓦解,甚至無法形成。
在進行各項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時,堅持生態文明戰略,絕不以過度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政府需采取有效的手段,加強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政府與群眾雙向結合,共同為實現“生態益陽”而努力奮斗。同時加強頂層設計,分類指導;新一輪的益陽市國土空間規劃中,可增加智慧城市建設專題,結合益陽市人民政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湖南城市學院共建的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的智力支持,在新型智慧城市相關新技術和體系研究與設計,標準規范和標準技術研究,新型智慧城市的規劃、設計、咨詢,新型智慧城市相關的軟硬件設計、開發、集成、運行維護,數據獲取、處理及服務等方面助力“智慧益陽”建設[3]。
無論是智慧城市建設還是生態文明建設,最終都是以居住在該城市中的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更加舒適的環境為目標[4],脫離以人為本的頂層設計,根本無法經受時間的考驗,最后的結果必然會與預估的方向背道而馳,一旦產生不良的結果,就算及時止損也會產生巨大的損失。從頂層設計到方案設計,從工程實施到最后的管理運營,無論哪個環節都要將以人為本作為最基本的設計理念,牢牢記住以人為本的設計初衷,不能為了做出面子工程而放棄其使用價值。當項目進入使用階段后,需定時收集居民反饋,針對所收集的問題進行專項處理,確保居民的使用體驗。
結合益陽市新版總體規劃中的城市戰略定位,同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和資源稟賦,精準分析信息化基礎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最后綜合各方面要素進行科學定位,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規劃與設計。這就要求在方案設計中的每個人員都要對待方案認真負責。方案的每一環都要做到有理可講,有證可尋,最后結合益陽市本身經濟實力水平做到有錢可建。在建設前合理預期項目建設時間,在保證工期正常進行的同時,盡量減少項目對市民正常生活的影響。
以往無論是總體規劃的編制過程,還是各類項目建設的選擇,公眾的參與性都較低。對此可在開展智慧城市總體設計時,廣泛聽取公眾與企業的意見,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做到“意見從群眾中來,建設到群眾中去”。在設計之初應進行多次座談會,從各個層級的居民與企業中了解到人民真正的需求,在方案的審核中也應該留有群眾代表和企業代表的席位,結合專家的專業性意見,共同打造適合益陽市的方案。提高公眾參與度后,既滿足群眾的需求,同時也加強了政府、群眾、企業和設計人員等多方之間的關系,實現各方相互尊重、相互認同和相互理解[5]。
本文從益陽市實際情況出發,透過益陽市智慧城市建設現狀發現現階段益陽市智慧城市建設不足之處,站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對益陽市提出相關建設途徑,總體來說益陽市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完成度較高,在夯實基礎后便可向著更高的階段發起沖擊。智慧城市建設浪潮為益陽帶來了新的活力,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為益陽明確了規劃發展底線,生態文明建設與智慧城市建設協調發展的益陽將會有著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