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梟梟,韓欣妤,崔麗麗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自行車作為低碳出行最合適,同時也是現下流行的方式之一,近年來深受國內外人的追捧,這種方式一方面增強了國人的體質,達到鍛煉健身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城市環境污染。由此,自行車出游在未來的城市交通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本文將通過桂林主要旅游自行車道線路的發展必要性、現下問題、解決措施及發展預期來探究,最大程度提升慢旅游城市形象,旅游種類和形式的多元化,使得桂林旅游的發展更加完善,在我國眾多旅游城市中脫穎而出,展示出城市魅力。
慢旅游是繼1986年“慢食運動”“慢城運動”后流行起的一種旅游方式。慢旅游是在快節奏工作和生活下人們對自由的反思,隨著近幾年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交通壓力愈演愈烈,各類能源、資源也隨之緊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大多數年輕人開始摒棄以前快速觀光的旅行方式,慢節奏的旅行被人們追捧。與此同時一系列“慢旅游”相關的休閑場所應運而生。當前慢旅游模式在全國各地發展如火如荼,各旅游區也紛紛籌劃與慢旅游相關項目。
目前桂林慢旅游發展主要借鑒學習國外經驗將慢城理念與城市發展結合,分析城市現狀及發展研究模式,但顯著成果不多。同時透過現在旅游市場和當地景區不難發現游客在旅行時,參觀和游玩各處旅游項目和產品設計、線路設計等趨于同類化,這使得各地核心特色文化被沖淡。使游客在旅游中產生視覺疲勞,各處旅游項目千篇一律,游客體驗差,并沒有真正享受慢旅游帶來的旅行樂趣。按這種方式長期發展,這種特色不明顯的區域化“慢旅游”將失去其本身發展的意義。就目前而言,我們的探究圍繞如何通過自行車道景觀的規劃,展示山水城市的特點及旅游名城的壯麗,彰顯桂林城市風貌與特色的自行車道景觀建設,為桂林市自行車道景觀環境系統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①地理區域需要:桂林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桂林作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城市,積攢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在交通上桂林作為連接湘、桂、黔、粵4省區乃至西南、中南、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在這樣的區域條件下,如果能夠改善自行車道景觀,使其能更有效帶動更多的人參與慢旅游中,將大大提高區域經濟發展。
②時代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旅游觀念的轉變,“放慢腳步、走進自然”逐漸使得慢旅游流行于山水城市中。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建設與慢旅游相關設施。桂林作為“環廣西”自行車賽的終點站,每年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及知名人士慕名前往,通過這一國際賽事向世人展示桂林,自行車道沿途景觀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③探究地域文化:旅游城市的自行車道除了要擁有基本的感官體驗、自行車道設計與實際相符合之外,更需要的是對于文化的氛圍構造,一種在騎行中感受城市文化氛圍的縈繞。我國從古開始都宣揚因地制宜,原因就在于古人在造林筑地的時候,十分注重文化韻味和當地歷史的留存。而桂林作為廣西少數民族自治州的一部分,既有美麗山水,又有濃郁的地域文化,如陽朔、象鼻山等世界著名文化景點。自行車道的發展自然成為民族特色的標志,綜上,對旅游城市桂林來說,發展具有自己城市魅力的自行車道景觀是非常必要和刻不容緩的。
就目前而言多數景區都具備了慢旅游的基礎條件,但如何通過慢旅游和自行車道景觀的結合規劃展示讓桂林在眾多旅游城市中能夠脫穎而出,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同時緩解旅游競爭壓力,是我們探討自行車道規劃的重中之重。
由于桂林地理位置的特別,本文主要對桂林周邊重要旅游景區的自行車道進行分析。主要分為靈川大圩古鎮騎行道;陽朔十里畫廊騎行道;雁山草坪騎行綠道;興安綠道。
①通過城市街道調研,現階段桂林自行車道還完全依附于城市其他建設之中,自行車道和人行道混形,未能發揮其主要功能性,也未注意到它的美觀和景觀功能及體驗感。自行車道多為后期慢旅游開展路線的制定改修或搶修,沒有完整的規劃和整體性。例如,大圩古鎮和興安綠道在初期規劃時,往往在道路系統中充當了附屬作用,或者與人行道混行,只有在局部節點或景區開闊地帶設置自行車道,雖然滿足了景區自行車道的需求,但在根本上并沒有考慮到城市空間與旅游特色的緊密性以及與周圍建筑的融合性。
②通過多區域走訪,發現桂林目前關于自行車道景觀的規劃與研究還正處于起步階段,且設計大多都集中在公共自行車站點系統優化和線路發展策略上,對于景觀環境規劃方面鮮有見聞。
③通過居民和游客走訪,現下桂林自行車道缺乏基礎設施和導視系統的完善,桂林很多的自行車道多為后期修建,僅滿足當時的出行需求。關于自行車道的導視牌及區域劃分等更是沒在考慮范圍。同時桂林擁有很多無形歷史文化資源,現有專用自行車道與歷史文化結合有待提高。
針對目前桂林出現的自行車道一系列問題,結合當下區域文化發展和慢旅游景觀規劃的方向,對桂林重點自行車道旅游線路提出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
對當前的自行車道景觀整改的措施應該提高自行車道與周圍景觀環境的契合度,深入旅游城市特色性的剖析。例如,十里畫廊作為桂林著名的旅行地點,由于此段路暢達十里,且兩邊山峰綿延,依托鄉鎮、鄉間土路連接村莊沿線組成景區。自行車道兩側森林、村落及農業水體景觀缺乏連續性和整體感,道路兩側的景觀資源較豐富。但大多呈現區域化,各自并不能整體結合起來,對于突出城市文化內涵和民族區域特色相對缺乏,欠缺整體性。
①自行車道穿過自然景區時,應盡量避免對生態脆弱區造成破壞,針對空間環境特色,在騎行道路中需正確認識到山水景觀的自然屬性與不可再生性,在突出城市特色旅游的同時,注意其永恒性。②將景區風光與鄉村田園風光、農林產業基地串聯起來,形成一條觀光休閑的經典騎行路線。在不破壞生態景觀的同時將山水特色融入自行車道景觀中,把握住游客前來旅游的重心,并能夠使其發揮出最大的觀賞價值。
結合城市特色,在自行車道景觀的設計中,對于桂林來說最大的特點即為山水,山水作為城市特色,把這些要素融合到設計中來,營造自行車道景觀特色。首先,與山體元素結合,將山體元素運用于自行車道景觀的過程中應注意車道方向、寬度、植被等,例如將車道旁植被修建成象鼻山等特色山體形狀,增加游客騎行過程中的趣味性;在騎行道路兩側設置以山形為背景的驛站,供游客休息。其次,與水體元素結合,當自行車道經過水面或與水體平行時,應盡量不設置障礙物,使游客能多欣賞水景。沿河或者沿江區域應考慮風光帶的親水性、開放性,增強自行車道與實地的配合度,可運用噴泉、音樂等形式給游人情景式體驗,在騎行過程中讓游人能享受到沿途自然風光。
桂林作為侗族、苗族、瑤族、漢族聚集地,把少數民族的特色融入自行車道景觀中,將是獨一無二的風景線。首先,桂花作為桂林市花,在植被和沿途樹木的選擇上,可大量采用桂花及當地特色花草,有利于游客加深對旅游城市的氣息記憶;其次,通過搜集少數民族符號,如廣西壯錦的圖案,將其利用于導視牌和廣告牌,能夠增添道路景觀的民族感;在路邊燈飾圍欄等配飾上,可運用少數民族建筑的部分雕花樣式及結構,使用木質材料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隨著時代的進步,自行車已經從往日單純的出行工具逐漸變為運動、休閑出行必備的時尚單品。在大環境下,綠色的生活日益深入人心,慢旅游模式下的自行車騎行已經成為一種潮流,而如何提高人們在騎行中的感受和情感體驗,是我們需要長期探究的內容。希望能在我們的不斷探索下為桂林市自行車道景觀環境系統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傳揚城市文化,促進旅游發展,倡導“綠色低碳”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