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光 (常州市規劃設計院,江蘇 常州 213000)
20世紀后期,隨著環境科學的迅速發展和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危機認識的進一步加深,植物在社會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可容納萬千種植物的植物園,也就成為人們共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一個完善的綜合農、林、園藝學等諸多專類要素于一體的植物園,逐漸成為人們開展植物多樣性保護、引種馴化、科普教育和景觀設計工作的理想場所。
專類園在植物園中十分普遍,是一種強調專類植物造景和品種展示的園林形式。現有的專類園類型已超過50種,其中,樹木園、巖石園、水生園、藥草園、生態園和薔薇園等在植物園中比例超過40%[1]。中山植物園從1929年建園至今,已歷經90余年,經過幾代植物園工作者的努力,屬于國內集科研、科普和游憩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的植物園。該園以植物分類學為基礎,結合生態學和美學的相關因素,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植物景觀設計、植物引種馴化和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十七世紀隨著英國邱園的建成,標志著現代植物園的逐步興起。邱園的植物景觀設計不追求主次分明、條理清晰的幾何構圖感,而是融合了中國自然的造景藝術,進而發展出英國的自然式風景流派,被稱為“英中式園林”。所以,這一時期的植物園的植物景觀有一部分是混合式的。在現代植物園中,東西方植物景觀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兩種相互融合,形成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型植物園,如邱園;另一種是兩種植物景觀的藝術風格都出現在同一個植物園內,但是被安排在不同的分區,如西方植物園中的中國園、日本園,和東方植物園中的沉園、臺地園等等。植物園由于自身功能和植物品種的多樣性,也能為植物園的植物景觀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天地。
我國植物園雖然雛形早就存在,但是真正發展是在二十世紀初,因而系統介紹植物園植物景觀的文獻并不多,相關的內容大都集中在各類園林史書、碩博論文或者期刊雜志上。
當前,我國植物園的植物景觀基本上是以自然式為基礎,并融合了西方的花鏡、花壇、綠籬等元素。部分植物園的專類園還應用了西方的建設模式,如北植的月季園采用的沉園的形式。植物園的植物景觀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設計手法的探索、專類園植物景觀的探析等方面[2]。此外,還有對世界著名植物園的深入分析,探討其植物景觀的特點,并提煉對國內植物園植物景觀營建的指導意義[3]。
中山植物園從開始就以植物造景為主,以建筑等景觀搭配為輔。園內的園林小品和建筑物少而精,是必不可少的建筑,如辦公區和展覽館都已將規模壓縮到最低,盡量留出土地用于種植植物。園區外圍由明城墻和大片森林包圍,避免植物園受到外界干擾,保證了植物園規劃用地的完整性。園區內在進行整體布局時,以因地制宜、適地適種為基本準則。大到全園各個專類園的劃分、園路和游覽路線的確定和不同區域植物景觀的銜接,小到植物種類的栽培、季相和空間搭配,都充分考慮到植物園原有地形的特點,結合自身地形地貌特征,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種。中山植物園大部分植物根據科屬、功能等因素的不同,分別配植在不同專類園中。每個專類園還會根據植物自身特點和園林用途的不同,進行色彩和空間上的搭配,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
植物園的植物景觀設計與一般公園、花園的設計不同,它要求利用豐富的植物,本著植物科學的要求,塑造出盡量多的富有景觀藝術的藝術品[4]。植物園植物景觀的營造還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如適地適種、藝術性原則、文化延續性原則和經濟性原則等。植物圍合的空間種類多樣,包括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覆蓋空間、封閉空間、垂直空間等[5]。
植物園不僅僅是植物的羅列,在布局形式、空間組織等規劃方面也十分重視園林造景藝術的運用。在進行植物園規劃時,要遵循“豐富的科學內涵和優美的園林環境”的造園原則,景觀設計過程中,植物是主景,其他的亭臺樓閣、假山雕塑等非植物類元素都是陪景。要始終把植物展示放在第一位,展示植物的多樣性和地方植物的獨特性[6]。景觀規劃一旦決定,就會牽涉到道路和建筑物的定位以及植物景觀的定位,而且以后很難改變。如果植物園在早期規劃時沒有經過詳細周密的分析,很可能會導致各個專類園或功能分區不能很好地協調,甚至互相干擾。植物園的植物造景,基本應符合以下的幾條原則。
①符合植物園的特征。植物園最基本的特征是擁有大量的、種類豐富的活植物,并以植物性景點作為主要內容。中山植物園規劃過程中引種、馴化的植物品種眾多,園區植物景點特色鮮明,被稱為南京的“植物閬苑”,成為開展綠色生態旅游的勝地。
②體現植物園的性質。植物園性質有研究性和非研究性兩大類。中山植物園作為研究性植物園,在整體規劃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試驗區、生產區、苗圃等實驗場所,開展各種植物學實驗研究工作,并開設展覽館、標本館來展示植物學的科研成果,進行科普教育。
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中山植物園在規劃過程中注意保留原有植被,北側臨近紫金山部位建成大面積的自然植被區。根據不同地形條件,在不同生境建立專類園區,如水生植物園、巖石園、森林休閑區等。
①結合科屬分類造景。根據植物品種的科屬分類進行營造,營造的植物景觀既可以顯示植物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和各階段代表性植物的不同,又能同時反映作為同科同屬植物在葉、果、花、形等在季相或外形方面的相似特征,將科學與景觀融為一體,如孑遺園(松科、銀杏科、杉科等)、蕨園、薔薇園、禾草園等。
②結合生態習性造景。依據不同植物對水、溫、光、土等條件的適應能力進行植物造景。選擇適生能力相似的植物搭配種植。比如可以結合耐水濕的特性營造水生植物園,結合耐旱特性營造沙生植物園,結合光照條件營造蔭生植物園,結合攀爬能力營造藤本植物園等。
③結合觀賞特性造景。這類專類園應用形式最為廣泛,主要是將季相效果統一的植物搭配進行種植造景,形成某一特色觀賞主題的植物景觀。如從視覺方面的四季變化考慮,營造冬季開花的冬景園(梅園、山茶園、山茱萸園等)、春季的海棠園、秋季主打的楓葉園等。營造果實奇異的觀果園(蕓香園、殼斗園)。從植物的氣味方面,營造花香四溢的芳香康體園(桂花園、臘梅園等)、奇味園。從聽覺方面利用響葉楊、跳舞草、風鈴草等營造的特色聽覺園。
④結合利用價值造景。根據植物的經濟價值(藥草類、纖維類、蜜源類、花果類等)的不同來營造植物景觀,如具有醫學價值的藥草園,根據地形變化、株形大小、藥性差異或者藥用部位的不同來進行搭配設計。蜜源類則主要考慮根據產蜜的花卉色彩、植株大小、蜜源口感等的不同進行組合搭配設計。花果類則主要結合果實的食用價值、果實形態、掛果時間等要素進行搭配設計。
目前,許多城市隨著經濟和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已經把新建植物園作為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當前關于植物景觀營造的研究還是主要集中于公園、風景區、居住區、校園等地,而專門針對植物園植物景觀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也沒有一套完整的植物園植物景觀營造方法可以借鑒。植物園在景觀營建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很強,導致很多的問題出現,比如:對自然不夠重視,破壞了生態的原生性;部分植物不能很好地和鄰近的建筑物搭配種植,進而破壞自然的風貌;沿用公園等地的綠化手法,過于娛樂化和游憩化,導致植物科普宣教功能的喪失;缺少多樣化的植物品種和特色的植物景觀營造,而只是簡單的植物品種羅列等等。
同時,對于已有植物園的植物景觀改造,目前的理論和經驗儲備相對滯后,一些植物園只是停留在對優美植物景觀的單純效仿,不能根據自身的特色來處理,或者景觀流于形式;或者假借別人的特色;或者對本地的地域特征挖掘深度不夠;亦或是未經過細致挑選和藝術加工,就將本地特征元素全部拿來展示,搞得熱鬧有余、雅興盡失。不但使整個植物園的內容顯得紛繁冗雜,還模糊了植物園植物景觀的地域特色。未來植物園的植物景觀營造,應充分發揮植物園植物多樣性保護的作用,突出植物園的地域特色,注重植物景觀與科普知識的融合,彌補當前的不足,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社會、經濟和科學價值,成為融合科研、教育和休憩娛樂功能于一體的綠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