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中的高危因素之一為高血壓,不僅會導致產婦的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同時還會導致產婦發生中風及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在產科中,早產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早產的定義可根據1961 年世界衛生組織大會中所提倡的內容進行定義,即在妊娠28~37 孕周分娩的為早產,而在該時間段出生的各身體器官未完全發育成熟的、體重1~2.499 kg 的嬰兒被稱為早產兒。早產兒的吸吮力也較差,難以喂養。早產不僅對新生兒的健康影響較大,同時也會影響產婦的健康。
導致早產發生的原因較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則為感染,產婦在發生感染后,出現早產的風險大大增加。其次胎膜早破、子宮過度膨脹、宮頸機能不全、子宮發育異常也會導致早產的發生。一些產婦在妊娠期發生一些妊娠并發癥及合并癥等也會造成早產的發生,如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妊娠合并肝炎、妊娠合并慢性腎炎等。還有一些產婦妊娠前有長期的吸煙史、飲酒及吸毒,都會導致早產的發生。有研究發現,產婦的吸煙越多或飲酒過多,特別是烈酒等,會導致產婦的早產率上升。
懷孕對女性身體的要求較為特殊,在懷孕期間,產婦的體內激素水平會出現程度不同的變化。且隨著產婦懷孕時間的推移,產婦的身體負荷也會隨之增大。產婦妊娠期并發癥,如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相關高血壓疾病等都會導致產婦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的增加,有新研究發現,這些疾病發生風險的增加與早產也有著緊密聯系。根據一項關于對早產產婦的調查中,通過對1000 多位不同城市的早產孕婦進行長達25 年的追蹤調查,根據其收縮壓水平劃分為了正常組、低水平組與中度升高組三組。在這項研究中發現,中度升高組中,經心臟CT 掃描顯示,有超過38%的產婦發生冠狀動脈鈣化的情況發生。在低水平組中,發現出現冠狀動脈鈣化的人數占12%左右。與血壓低且足月分娩的產婦對比,中度水平組的冠狀動脈鈣化風險是其2 倍,而冠狀動脈鈣化的出現影響著心臟病的發病率,因此可得出早產會對產婦的心臟健康造成影響,增加了產婦的心臟病發生風險。據此研究發現,冠狀動脈鈣化風險與妊娠高血壓的關聯更強,但也并非所有的早產產婦都會罹患心臟病。只有早產發生的同時,產婦于產后幾年內血壓依然持續升高才會造成心臟病風險的增大。
產婦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產檢,告知醫師自身的各項信息,如是否曾有早產情況發生,或妊娠期間是否發生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等情況,以此使醫師能更好地評估產婦發生心臟病的風險。若自身為心臟病風險較高的產婦,則應監測自身的血壓變化情況,可購買血壓計在家自行進行檢測,以便及時發生血壓升高的情況,采取相關措施減少心臟病的發生風險。除此之外,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是減少心臟病發生風險的關鍵。發生早產的產婦更應當注意自身的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平時可多食用一些維生素含量豐富的水果、多食全谷類食物及蔬菜,減少對油膩食物的攝入,能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出現。同時,戒掉抽煙、喝酒的習慣,平常注意加強鍛煉也能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出現。
導致早產的發生原因較多,早產的出現不僅會對新生兒的健康造成影響,同時還會影響產婦的健康。尤其是早產的產婦更容易出現血壓持續升高的現象,這種現象會造成產婦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對產婦的心臟健康影響較大。產婦在發生早產跡象后,需及時到醫院就醫,分娩后應保持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