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疾病是特指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發病原因多樣,未能找到病因的疾病被稱之為原發性神經疾病,其主要病因有:(1)感染:包括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寄生蟲侵染、真菌感染等;(2)中毒:包括動物毒、細菌霉素中毒、金屬中毒等;(3)遺傳因素:如代謝性疾病、變性病等;(4)營養障礙:如維生素A 中毒或是缺乏都可以導致顱內高壓癥,另外缺乏維生素B 可以導致神經系統受到影響,比如缺乏維生素B12時,可以引發亞急性聯合性退行性變;(5)代謝紊亂:除了先天性、遺傳性的代謝病,后天獲得性的代謝疾病。神經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頭暈頭痛、震顫、下肢癱瘓、行走不穩、半身不遂、抽風、肢體麻木以及無法控制大小便、肌肉萎縮、無力等癥狀。
肺部感染是神經重癥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手術麻醉、創面侵襲性感染等原因都可造成患者肺部感染,根據患者的痰培養、細菌檢查結果等進行靜脈給藥、霧化吸入抗生素可有效治療。
心肌梗死為腦梗塞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目前對于該癥的發病機制尚未有明確定論,較多的患者在渡過急性期后,可改變缺血表現,而另一部分的患者則可發展成為心肌梗死。故應當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一旦發現伴有心肌梗死的情況,應當對相應心腦血管病癥采取同時治療。
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以及出血性中風患者,常出現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該種并發癥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一大因素。
腦梗塞發病后,患者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激增,使患者處于一種“應激狀態”,容易導致腎動脈收縮,對腎血流量形成影響,此外,治療中應用的許多藥物如各種抗生素、甘露醇等也會對患者腎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會留置導尿管,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風險,甚至引發大小便失禁。良好的護理可以降低尿路感染的風險,此外,應用西藥抗生素對于細菌性尿路感染的治療效果較可靠。
出血性以及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后,在患者渡過急性期后,腦部的病灶可留下“瘢痕”,若此瘢痕產生異常放電,成為放電灶,即能引起癲癇的發生,一旦患者發生繼發性癲癇,應當聯合抗癲癇治療。
患者長期臥床未能得到良好有效的康復訓練,由于長期未對肌肉產生刺激,可能引起患側肌肉形成廢用性萎縮,在肌張力升高與肌肉萎縮的共同作用下,導致患者的關節無法得到正常活動,久而久之,導致患者的關節變形,發生攣縮,且產生劇痛。
該并發癥在臨床上十分常見,病人在恢復期時長期臥床休息,若未能及時翻身,患者的部分骨隆突部分將對固定的肌肉組織形成壓迫,患者身體局部被長時間壓迫引發局部性缺血和壞死,即是褥瘡的形成。因此,在對患者進行照護時,應當及時為患者翻身,防止壓瘡和褥瘡。
該癥是腦血管病的最嚴重并發癥之一,對患者的生存形成了很大威脅。目前多數認為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與視丘后部、前下部、灰白結節以及延髓內迷走神經核有關聯性。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常見并發癥,是指患者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在數周以及數年內,發生腦室擴張的情況,該癥的發病原因較多樣,是常見的臨床綜合征,也被稱為低壓力性腦積水、隱匿性腦積水。
腦卒中后產生的認知功能下降等精神科問題,現已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有相關報道稱,腔隙性缺血灶與血管性的癡呆有相關性,相當一部分患者可出現廣泛的皮下質動脈硬化、梗死。
神經重癥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應當做好護理和早期防治工作,盡可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