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異常疾病,由各種因素導致胃黏膜出現慢性炎癥,男女老少均可發病,但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老人多于小孩,發病時間長、易反復發病,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很難徹底根治,缺乏特異性癥狀,部分患者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包括餐后飽脹、噯氣、惡心、腹部輕壓隱痛、食欲不佳等,進一步還可能會發展成為急性胃炎,對人們的健康安全威脅很大。近幾年,人們因生活節奏變快,從而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飲食不合理,導致免疫功能失調,使胃炎患者越來越多。
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較多,具體如下:(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最近幾年有研究表明,慢性胃炎的最主要誘發原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代謝產物與胃酸中和,從而使細胞受損,導致上皮細胞釋放炎癥介質,最終出現免疫反應。另外,急性胃炎后,由于胃黏膜病變不愈轉變為慢性淺表性胃炎。(2)刺激性食物,長期飲酒、喝濃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會將人體胃黏膜的保護屏障損壞,進而發生慢性胃炎。(3)藥物刺激,部分藥物包括消炎痛、水楊酸鹽等會造成慢性胃黏膜損害。(4)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反應使壁細胞數量降低、減少胃酸分泌。(5)膽汁反流,膽汁中的膽鹽能將胃黏膜屏障破壞掉,遠端消化道梗阻等引起反流,進而引起慢性炎癥。(6)環境變化,當環境、氣候變化時,若不能及時適應,就容易使胃的神經功能失衡,產生胃炎。(7)其他,老年人胃黏膜發生退行性改變,會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胃黏膜修復功能下降易導致胃腺體萎縮等;其他病變如潰瘍性結腸炎的影響引起慢性胃炎。
飲食養生是慢性胃炎防治的關鍵,慢性胃炎患者需注意營養均衡,在日常飲食中應以清淡、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為主,食物中需包含植物蛋白、脂肪、維生素、無機鹽、糖類等,包括豆腐、雞肉、胡蘿卜、乳類、魚蝦類,注意比例適合,保證營養元素充足,防止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注重飲食搭配,少食多餐,吃飯時細嚼慢咽,刺激唾液分泌,忌冷熱辛辣,忌暴飲暴食,忌煙酒,保護胃腸粘膜。針對萎縮性胃炎急性患者選擇易消化、無渣的半流食,避免食用粗糧,適量攝取膳食纖維食物,促進消化吸收,加速修復胃黏膜。而對于有少量出血的患者可食用米湯、馬鈴薯和牛奶等食物,有助于恢復胃黏膜。高胃酸的患者需少吃易產酸的食物,避免飲用原味濃湯,飲食清淡,優先選擇烹煮類食物,減少胃酸分泌,利用無糖、堿性食物中和胃酸。而對于胃酸過少的患者,則需多食用糖醋類食物、濃汁、肉湯、山楂等,刺激胃酸分泌,并在飯前喝湯,促進消化。針對貧血癥狀嚴重的患者要多食用魚類、動物血、瘦肉、蛋白質等,補充血紅素鐵和蛋白質,此外還要注意維生素B 和C 的補充,選擇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促進鐵的吸收。
注意保暖,當天氣驟降時,冷空氣入侵腹部后引起胃收縮,產生痙攣性痛,導致惡心嘔吐,所以在天氣轉冷時,患者要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患者病情不重時可適當活動,勞逸結合,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力。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使心情舒暢,注意休息。
胃病屬于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病情易反復發作,與個人的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慢性胃炎患者實施飲食養生護理在臨床治療慢性胃炎及預防發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慢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時定量進餐,細嚼慢咽,避免加重胃消化負擔。患者還需要保持心情舒暢,進行適當活動,促進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