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冉 (林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安陽 456550)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我們國家的新城市化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各種生活設施和交通設施的建設極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發展速度快,對城市的生態資源帶來了極大的負荷。再者,早期的城區規劃設計要求不夠科學嚴密,采用的標準低,一到雨季城市就產生內澇,嚴重影響居民的出行。海綿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論的創新和發展[1],是新時期治水思路的豐富和完善,對于解決我國城市水資源短缺、內澇頻繁發生、水生態惡化等突出問題,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加大城區的科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新世紀初,我們國家的上海、青島、廣州等沿海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的思路,對于雨季出現內澇的現象開始研究分析。這樣有助于給我們國家其他城市的發展做出借鑒,吸取先前的不足,改善方法、積累經驗,從而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雖然海綿城市已經提出來好多年,但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因而住建部《指南》[2]和仇保興發表[3]的《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一文中,這兩者對“海綿城市”提出了明確的含義。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3]。通俗地說,海綿城市就是在使城區排水安全的同時,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人工操作與大自然相結合,在雨季內澇時加大城區積水的排放,促進雨水資源的使用和生態資源的防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海綿城市是一種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轉變城市傳統的開發模式,從粗放的建設模式向生態綠色文明的發展方式轉變。根據《包頭市海綿城市規劃》,包頭市規劃采用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等多種手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實現徑流總量控制、徑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標,最終實現生態海綿城市、彈性海綿城市和活力海綿城市。
“雨季一來,城市看海”,反映的是不少城市脆弱的排水能力,而時下流行的“海綿城市”概念,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對策。“海綿城市”就是要通過一系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來解決雨季城市面臨的內澇災害問題[4]。近年來,包頭市城鎮化頻率逐年提高,城鎮人口和城鎮建設用地不斷擴張,出現部分水生態空間逐漸減少,城市硬化比例高,暴雨徑流加大等現象。加之雨水管網標準不足、覆蓋率不高等原因,老城區發生內澇的頻率高、積水深、范圍大,影響了城市正常運轉。同時,包頭市作為缺水城市,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率還比較低,河道生態用水、城市綠化用水仍使用黃河水以及自來水等寶貴的水資源。
在《包頭海綿城市規劃》中提到,到2020年,包頭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在新建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85%;老城改造區不低于80%。內澇防治達到30年一遇,發生30年一遇降雨時,能夠真正做到積水不會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和交通出行產生較大影響,使得海綿城市建設區域內的河湖水系水質不低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V類標準,且優于海綿城市建設前的水質。
包頭在建設海綿城市中首先要創新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同時要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融入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中,統籌布局雨水。另外要劃定重點建設示范區,示范先行,全面推進,最終使包頭實現生態海綿城市、彈性海綿城市和活力海綿城市。
城市的海綿建設不是單一的一門學科就可以建設,它是需要我們多部門、多學科、多渠道共同建設。像德國、日本、美國等先進發達國家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已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案,我們國家仍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外來的經驗不能一成不變、生搬硬套,要吸取它們的精華,在結合我們國家國情的基礎上轉化為我們自己的經驗。針對包頭市海綿城市建設應重視以下研究。
①加強公眾參與,營造全民支持海綿建設的氛圍。海綿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公眾參與的過程,是各類利益團體沖撞、融合、協調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科學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②加強研究,建立務實的海綿城市建設支持體系。建設海綿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重大創新,也是包頭城市提質轉型升級的一次重要契機。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強研究,構建務實的海綿城市建設支持體系。首先,要加強海綿技術標準體系研究。要根據包頭市的現實情況,加強城市像海綿一樣“自然吸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利用海綿技術,進行自然釋放、自然分流的技術研究,提出包頭技術指南,促進研發新產品、新材料,創造包頭“海綿體”“海綿材”“海綿料”,實現包頭城市硬質建材向柔質建材轉變,支撐海綿城市建設。其次,加快海綿產業建設。一要積極組裝以水資源為主的經營性項目,把優質水資源商品化,賦予現金流,經過政府特許,引進民營資本或企業資本,一起開辦公司,共同管理,按社會需求進行生產投資。二是要建立技術部,以研發海綿城市相關技術為指導,建立產業園區,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投入生產使用,并鼓勵相關企業進行研發、創新,嚴格規范標準,創造出質優價廉的高性價比產品,更好地為城市建設海綿城市而作出貢獻。
③堅持規劃先行,規范海綿城市建設的行為。強化海綿體建設規劃指引,在我市控制性詳規中,合理布局海綿體建設區域,嚴格規劃實施,避免出現海綿項目建設碎片化、盲目化和不遂性。建議根據不同功能區合理規劃海綿體建設的強制比例,通過規劃管控,保障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性、合理性、聯動性。針對城區內的住宅區、辦公樓可以實施雨水和污水分開管理的辦法,在雨季將雨水回收儲藏,通過適度人工干預進入海綿體,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可返流、可利用的目標。
④用好政策導向,推動我市海綿城市的可持續性建設。政府出臺一項好的政策,可以極大地鼓勵企業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海綿城市建設的健康發展作出重要指導作用。作為政府機構,要適時適宜的制定出符合我們城市建設的政策,對我們優秀企業要給予獎勵、優惠,刺激企業不斷地創新,形成長效機制,為建設海綿城市作出貢獻。現階段我市海綿城市的建設雖然處于初級階段,但也要立足長遠,放眼國際,借鑒國內外同類經驗,開展雨水排放征收政策的調研,為今后適時開征雨水排放,保障海綿設備的養護維護資金,做好戰略理論儲備。
越來越多的城市在雨季出現內澇災害,嚴重影響著居民的生活水平,而海綿城市的建設可以有效緩解內澇災害,同時還可以減少雨水徑流污染、水消耗浪費嚴重等情況,給城市生態資源帶來極大的改善。在城區內的公園、道路兩旁的綠化以及濕地,通過海綿城市的滲、滯、蓄、凈、用等技術,增加城市綠化面積,降低風沙侵襲,極大地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
我國水資源短缺,其中淡水總量僅僅占全球總量的6%,隨著現在城市的建設,用水量急劇增大,加上城區建設中道路硬化使雨水外流,沒有合理利用,過度使用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廢水的排放,加劇了河流污染,使得水資源的匱乏日益嚴重。雨水是一種優質的再生資源,受環境污染較輕,回收處理也相對較容易,因而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回收雨水的一種有效途徑,使雨水能重復利用。在雨季,將雨水收集儲存起來,再通過凈化處理將合格的雨水輸送到需要的地方,比如道路綠化、公園濕地等,這樣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大大降低了自來水的使用,從而實現“開源節流”。
近年來城市內澇頻發,無數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暴雨內澇,造成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在城市建設當中,新建的基礎設施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和水文,使得雨水不能及時滲透,加上排水設施的不足,極容易在城市內產生洪澇。而建設海綿城市之后,可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建設方針中的“滲”就是充分采用滲透和綠地技術,從源頭減少徑流;“滯”是通過植草溝、滯留帶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匯集速度,延緩洪峰出現時間,降低排水強度,緩解降雨時的排水壓力,達到降低地表徑流量、控制城市內澇的目的[5]。
近些年,水資源污染越發嚴重,其中面源污染是最常見的形式之一。面源污染是城區降雨時通過雨水的沖刷而形成,主要是在降雨時,雨水將地表、污水管道里的垃圾沖刷上來,流入儲蓄池,產生水污染。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主要步驟“凈”,就是經過人造濕地等方法將水中的污染物過濾篩選掉,從而降低面源污染,達到保護城市水資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
建設海綿城市作為一種新的理念被提出,是城區建設的一次新改革,是一種新思路與新方法,是對水資源匱乏、雨季內澇等的一種有效解決措施,既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還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包頭市海綿城市的建設,城區內雨水“自然吸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一體化系統,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