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中梅,喬英,秦翠青,呂乃達
(呼和浩特市第二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HIV 感染全程管理主要包括:(1)HIV 感染的預防和早期診斷;(2)機會性感染的診治和預防;(3)個體化抗病毒治療的啟動和隨訪,服藥的依從性教育和監督;(4)非HIV 定義性疾病的篩查與處理;(5)社會心理綜合關懷[1]。我院針對艾滋病/HIV 感染全程管理進行了初步探討。
HIV 感染的預防。為預防HIV 感染,在感染科門診區域放置了預防HIV 感染的安全性性行為的宣傳指導資料;為高危人群準備了PrEP 和HIV 暴露后預防的藥物,如整合酶抑制劑的拉替拉韋、多替拉韋,以及復合制劑舒發泰、捷扶康等。并為HIV 感染者盡早啟動了HAART 等。
HIV 感染的早期診斷。我院開設了VCT 自愿咨詢檢測門診,對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提供咨詢服務;開展HIV 初篩檢測,利于HIV 感染高危人群的早期診斷。有條件時做HIV的核酸檢測更有利于早期診斷。
對于HIV 感染進展到艾滋病期,出現多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患者,按照《艾滋病診療指南》[2]進行診治和預防。HAART導致HIV 相關機會性感染和相關性腫瘤大大減少,住院治療的晚期艾滋病病人也大大減少。因此,醫院于2019 年1 月調整了住院病人的管理模式,由專門的艾滋病住院病區改為艾滋病患者與肝病患者在一個病區分病室住院管理;下一步開展艾滋病及其相關疾病的臨床路徑管理模式[3]。對于艾滋病機會性感染的預防,無論住院病人還是門診隨訪患者,只要符合機會性感染預防標準的,均及時進行相關預防治療管理。
患者服藥依從性是決定抗病毒治療成功的最關鍵因素。為此艾滋病隨訪門診,在患者開始抗病毒治療前由艾滋病專科護士對病人進行一對一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包括服藥依從性,治療預后,用藥方案,以及不良反應管理和社會、心理狀態評估[4]。醫院于今春開始對患者進行心理測試,評估其睡眠質量、焦慮、抑郁情況,填寫服藥前依從性咨詢評估單,服用藥物講解咨詢表。所以對患者服藥前先做好依從性教育再啟動HAART。由于存在著個體體重差異、不良反應大小,體內病毒載量高低等,故而在抗病毒治療時也不同于既往的統一治療方案和藥物劑量,而是結合每個HIV 感染者具體情況給予個體化抗病毒治療。如對體重>50 kg 的成人,依非韋倫給予400 mg,1 次/d 口服;對于初治患者病毒載量較高者,使用整合酶抑制劑,更好更快的降低病毒載量。如果患者經濟較差,先用整合酶抑制劑治療1~3 個月,再更換國家免費抗病毒治療藥物。
所謂非HIV 定義性疾病,就是并非由HIV 所導致的疾病,如各種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冠心病、腦血管疾病、非HIV 相關腫瘤(尤其是肝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非酒精性脂肪肝、骨骼疾病等。這些均需按照HIV 陰性者一樣建立慢病管理檔案并按照相關指南進行篩查和預防處理[1]。凡是艾滋病患者所患的疾病,無論與HIV 感染是否相關均需進行全程管理。作為一個傳染病專科醫院,近年新開設了多個臨床科室,如普外科、皮膚性病科、婦產科等。眼科、五官科也在籌建中。對目前尚未開設的科室,有患者需求時介紹他們到本地或外地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治。
AIDS 病死率很高,平均存活期12~18 個月。病程1 年病死率為50%,3 年為80%,5 年幾乎全部死亡[5]。艾滋病治療的最主要方法是抗病毒治療(ART)[6]。抗病毒治療的出現和應用將艾滋病變為一種可以治療但目前尚難以徹底治愈的慢性疾病。抗病毒后長期存活的HIV/AIDS 病人生存質量普遍較差,年齡、收入、合并有其他疾病對其長期生存質量影響較大;年齡越大,收入越低,合并其他疾病者其生存質量越低。因而需要社會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社會互動性支持、情感性支持。我院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為HIV 感染者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心理健康篩查、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如戒煙,戒酒)、生育指導、疫苗接種指導等,幫助病人積極應對疾病。醫院還針對經濟貧困的低保人員,實施貧困艾滋病隨訪患者門診檢查費用減免措施,讓每位HIV 感染者既能享用國家抗病毒藥物免費治療,又能保障按時定期進行檢測,保證治療效果及不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自然也需要地方政府購買社會組織艾滋病防治項目,為HIV 感染者,尤其男男性行為者提供免費艾滋病咨詢,艾滋病病毒快速檢測及轉介、隨訪、關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