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鑫斌,郭娜娜,連洪燕,周寶娟
(1.安徽科技學院,安徽 蚌埠 233100;2.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下文簡稱為“新標準”)于2018年12月1日起實施,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住區規劃的新階段,自此在住區規劃中的目標定位和思維導向都會相應做出調整[1]。雖然目前在對相關概念的理解上仍存在偏差,但規劃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創造“以人為本”的居住生活環境。這不僅是住區規劃本身的轉變,也為當前住區規劃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2]。
新標準以堅持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宜居適度的基本原則,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設計理念,是為了營造安全、衛生、方便、舒適、美麗、和諧及多樣化的居住環境[3]。針對新標準的要求,在教學中需要通過細化目標,提升學生對住區規劃理論、標準的理解和應用。
按照先理論后實踐的基本步驟,住區規劃的教學安排理論與實踐先后展開,理論教學作為先開設的內容,承擔著傳授知識、規范學生專業價值觀的作用,而實踐教學的開展則是檢驗和鞏固理論課程所學的重要步驟。兩者相銜接,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住區規劃能力。
理論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通過了解住區發展的歷程,更好地理解國家出臺新標準的原因;通過住區規劃設計原理與方法的學習,對住區規劃形成基本的認識;通過新舊規范的對比,加深學生對新標準轉變的印象;通過對相關最新規范和優秀案例的分享,保證學生所學知識的時效性,培養其良好的專業素養。理論的學習會為后續實踐項目的展開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并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規劃理念,進一步鞏固其為人規劃住區的核心思想。
住區規劃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延伸,在課時占比上更多。通過教學活動的展開,使學生可以對住區規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提高其住區規劃設計水平。通過學生對規劃項目設計的全過程參與,整合其所掌握的相關專業知識,提高其規劃設計、方案表現、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以24學時的理論學習及9周的課程實踐為例,結合新標準的要求,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探索。
理論教學中,主要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在具體內容設置上主要分為四部分。
①住區發展歷程解析,了解住區理論發展由來,分析我國城市居住形式從“街坊”到“擴大街坊”到“居住小區”到“生活圈”的轉變原因,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時,指出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住區規劃的指導意義[4]。
②住區規劃基本原理及基本的規劃設計方法,包括道路、景觀、配套、住宅等。
③新舊住區規劃規范對比,從適用范圍、住區分級控制方式與規模、住區用地與建筑相關控制指標、配套設施和公共綠地的控制指標和設置規定、與現行相關標準的對接與協調、術語概念及強制性條文等方面認識新標準的轉變。
④相關規范的更新及案例分享,主要涉及交通規劃、建筑設計等方面的新規范更新及國內優秀住區案例的剖析。
理論教學的方法改革上重點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在上課之前,通過網上小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對住區相關前置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住區規劃的了解程度及感興趣或希望掌握的知識點。綜合考慮課程大綱要求、學生基礎及學習意愿,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對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
這部分的教學步驟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調研分析階段(1周~2周)、方案設計階段(3周~6周)、方案繪制階段(7周~8周)、模擬評審階段(9周),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設計、評價過程。規劃基地為5分鐘生活圈大小的用地。
①調研分析階段(1周~2周)
此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現場踏勘、走訪問卷等方式充分掌握基地現狀條件,形成一套邏輯清晰、內容詳實的調研報告。在任務書要求基礎上,重點掌握基地的用地、基礎設施、道路等已有條件,周圍設施配套、交通情況,居民生活習慣、居住訴求等。通過此階段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調研水平,為后續的方案設計提供有力支持。
②方案設計階段(3周~6周)
方案設計階段要結合前期調研結論,通過規劃手段,在完成任務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形成一套具有更高適應性的方案。方案設計的基礎思路為“結構劃分—空間布局—建筑設計”,統籌安排各類空間和建筑,形成一套規范、科學、合理,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方案。
結構劃分上,在住區規劃理論的指導下,依據新標準要求,采取“小街區、密路網”的交通組織方式,結合周圍道路交通現狀劃分住區,形成由2hm2~4hm2居住街坊組成的5分鐘生活圈,并進一步確定生活圈內部的功能結構形式。
空間布局上,主要安排住宅、道路、綠化、配套設施四部分內容。住宅方面,考慮地域建筑特色,選擇住宅組合及排布形式;道路方面,街坊內部道路要滿足出行、消防、搬家等需要,主要附屬道路至少有兩個出入口連接城市道路,構建連續、安全、符合無障礙要求的步行系統,并應注意與公共交通站點的邊界聯系。同時注意道路機理的歷史傳承;綠化方面,應遵循適用、美觀、經濟、安全的原則,在滿足新規范對綠化面積要求的基礎下,形成空間多樣、方便使用、節水環保的綠化空間,最大程度地發揮綠化空間對住區的正面效應;配套設施方面,綜合考量周圍現狀、任務書及新標準對5分鐘生活圈配套設施要求,形成覆蓋全年齡段的配套服務設施。在空間布局上,建議將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托老所、衛生服務站、商業網點等設施集中布置,形成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滿足300m服務半徑要求,保證居民使用的便捷性[5]。幼兒園的布局以幼兒園相關的國家和地方規范為詳細依據,規劃一處滿足面積、日照、服務半徑等要求,便于家長接送的獨立地塊,建筑形式上要能體現其獨特性,場地設計上要滿足幼兒活動要求。
建筑設計上,主要分為住宅設計和配套設施建筑設計。住宅的設計要考慮當地生活習慣、不同家庭結構,形成多樣、個性化的住宅設計;配套設施建筑設計則要根據不同設施的功能要求,安排內部空間,同時保證不同配套設施建筑形體、風格、體量上的協調。
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中,主要采取教師指導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既可以保證學生方案設計的規范性,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其規劃設計的專業思維和創造力,同時學生的方案溝通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③方案繪制階段(7周~8周)
在前期手繪方案構思的基礎上,通過 CAD、PS、ID、AI等軟件繪制圖紙,可以更準確地體現規劃方案,并通過一系列配套圖紙的配合,充分展現其規劃思想。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專業制圖和審美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一階段,鼓勵學生通過大量的案例學習,逐漸形成自己的繪圖風格。
④模擬評審階段(9周)
作為課程設計的最后教學階段,此階段可邀請其他相關教師作為評審專家參與其中。模擬評審的目的不只是發現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在評審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理論、規范、制圖、現場表現等方面對學生展開更為全面的綜合考核。
面對新標準的出臺,住區規劃教育要作出相應地改變以適應其要求。通過對教學階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適應性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住區教學改革內容。但是整體研究內容有待進一步深化和細化,尤其是如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良性互動,這將是之后要在教學研究中要考慮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