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洪燕,吳燕,郭娜娜,梁鑫斌 (安徽科技學院建筑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對分課堂(Pad Class)模式最早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在2014年提出,近些年在全國中小學以及高校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明顯成效[1]。該模式特點是由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共同組成,按照教師講授知識點—學生消化吸收—課堂分組討論的環節進行循環教學[2],改變了傳統授課方式中教師為絕對主角的狀況,讓學生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學效果。
植物造景是風景園林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本校2019級人才培養計劃中設定為專業核心課),該課程是運用不同類型的園林植物(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來營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線條、色彩、形體等觀賞特性,配置成各種立體畫面以供觀賞。
本課程在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學習該課程后能理解并掌握植物造景的相關基本知識,具備較高的植物造景方案設計能力,能結合具體環境作出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植物景觀。
該課程在我校風景園林專業開設多年,課程性質從專業方向課逐漸調整為專業核心課,課程共計36學時(18理論+18實驗),考核方式為考試。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作者發現傳統的授課模式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教師在講授本門課程的理論部分知識時,沿用傳統的授課理念與思維模式,更多將授課作為一項任務,不能結合課程的內容與性質進行創新,雖然也花費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但效果一般。課堂上受限于學時少、授課內容多等原因與學生的溝通互動也較少,提出的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學生的回答深度也不夠,并不能客觀反映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此外,由于本門課程的理論知識理解起來難度不大,且與其它專業課程穿插較多,導致學生誤以為是在重復學習而缺乏興趣。比如第一章內容為園林植物的觀賞特性,與園林樹木學、花卉學的內容有所交叉,雖然教師授課時側重點非常明確,但很多學生憑空感覺“好像學過了”“我已經知道了”,而師生之間缺少有效溝通,最終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并不牢固。
根據我校人才培養計劃,該課程理論與實驗課時占比為1:1,各為18學時。實驗課相較于其它專業課程的實驗而言是“數量多而體量小”,即實驗內容個數多,但每個作業任務量不大,這樣可以在充分結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但是這種經過多年授課經驗摸索出的實驗課授課方式也存在缺點,即過于將其任務化,每個實驗內容開始前教師講解實驗意義、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要求及最后上交的作業形式等,隨后就由學生自行完成作業,期間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最后也會留有一定時間進行作業點評,但因為學生人數眾多而時間有限,指導點評并不能做到充分全面。很多同學因為得不到指導而稀里糊涂地完成作業,需要有哪些改進并不知曉,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升也不明顯。
根據教學大綱,本課程考核方式為最終成績=卷面成績(40%)+實驗成績(40%)+平時成績(20%),其中試卷部分重點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實驗部分主要是實驗作業成績,平時成績主要為課堂表現情況。這種評價方式看似較客觀全面,但學生為了拿到高分,理論課考試前臨陣磨槍,突擊記憶背誦,實驗作業重表現而輕方案,這些都導致學生最后的分數其實并不能真實充分地反映學生的專業能力水平。
結合植物造景課程授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課題組將對分課堂模式引入到教學實踐,經過一個學期的施行考評,教學成果明顯,現將實施過程介紹如下。
對分課堂模式前期在其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已經進行探索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與經驗,為能取得更好成效,本次應用于植物造景課程時,首先制定了施行計劃。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調整,在保證授課內容全面的基礎上加大深度,進一步明確側重點內容。
本次對分課堂采用隔堂對分的形式[3],即教師先進行授課,然后留下課后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完成,下次課以分組討論為開端,教師進行答疑,最后教師再進行下一章節知識點的講述,如此不斷循環。選擇我校2018級風景園林專業(1)、(2)、(3)班作為改革試點班級,教材選用臧德奎教授主編、中國林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園林植物造景》(第二版),該教材主要介紹了園林植物的觀賞特性、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理論基礎、基本形式以及不同綠地環境下植物造景的方法。理論課三個班級合班上課,每周2節,共計9周,實驗課分班上課,每周3節,共計6周,以上每節課均為45分鐘。
在本課程第一次上課時給學生講述課程概況、考核方式及對分課堂如何實施等基本信息,隨后按照施行計劃開始授課?,F以理論部分第四章園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為例(本章授課時間為4課時,兩周完成)介紹對分課堂具體實施步驟[4]。
第一周課程內容由教師重點講授完成,包括講述植物配置的原則、喬灌木配置的基本形式、攀援植物及草本植物的造景方式等內容,明確重點與難點。要求學生課下完成以下任務:①消化吸收本次理論課講授的知識點;②收集查閱資料并進行實地調研(校園內或者蚌埠龍子湖公園等地),然后完成課后題(調研地的喬灌木配置以哪種形式為主,規則式配置和自然式配置都有哪些形式,有無攀援植物造景的形式,各自選用哪些植物及景觀效果如何,你認為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最終將調研結果整理匯總為PPT在第二周上課之前上交,教師在下次上課之前完成批閱。
第二周第一節課先分組展開討論,以風景園林181班為例,該班級共30人,每5人一組,共6組,每組設組長一位。各組先對上周理論內容進行復習,然后結合布置的思考題進行討論,每位組員如有不明白的問題或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都可以提出,并由組內探討,如有不能得到明確答案的問題可進行記錄。此階段時間控制在半節課左右,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踴躍發言,由任課教師督促并隨時就學生提出的問題答疑解惑。第一節課的后半節,由教師對討論過程中共性的問題進行總結講解,對各組記錄的問題進行統一答疑,然后對學生上交的PPT進行點評。
第二周第二節課在完成PPT點評講解之后,開始下一章理論內容的講解,并在下課時適當留思考題由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然后在下一周上課時仍以學生討論為開端,如此循環往復。
以上為植物造景課程理論課隔堂對分的實施步驟。對實驗課而言,本課程共三個實驗內容,每個實驗6課時。對分課堂可以如下方式開展:第一周第一節課,教師分發任務書,詳細講解實驗意義目的、內容及作業要求等內容,第二節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室外調查觀測等任務,第三節課學生獨立完成方案的初步設計,繪制出方案草圖;第二周第一節課前半節分組進行組內成員間方案的相互點評,后半節由教師進行方案的指導,后兩節學生繼續完成作業,師生之間隨時進行溝通交流。
最終成績=卷面成績(40%)+實驗成績(30%)+平時成績(30%),卷面考試采用閉卷的形式,主要體現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實驗成績體現實踐能力水平,成績依據為最終上交的作業情況;平時成績為平時上課的課堂表現,包括考勤、課下作業完成情況及課堂討論表現等。對分課堂的課程考核模式相較于以往傳統的方式來說無疑增加了教師的任務量,但更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水平能力。
對分課堂模式在植物造景課程實施過程中積極征求學生意見與建議,對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細化調整。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摸排學生真實想法,以對后期對分課堂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與經驗[5]。調查問卷采用匿名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問題:①你認為對分課堂模式與傳統授課模式相比在提高課程學習興趣方面有沒有明顯作用;②你認為對分課堂模式是否真實提高了你的專業能力;③你認為對分課堂模式值不值得在其他專業課程中推廣;④你認為對分課堂模式還存在哪些問題,并寫出建議(文字反饋)。
該調查問卷共發放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調查表明,95.3%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模式在提高學習興趣方面有明顯作用,92.9%的學生認為通過這種模式的學習能較好地提高專業水平能力,90.6%的學生認為這種模式可在其他專業課程中加以借鑒推廣,總體來說學生對對分課堂模式接受度高,適應能力強,滿意度較高。此外學生也提出了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建議,比如課后問題可以少而精、小組討論時間可根據問題多少及難易度靈活確定時間等,這些都對后期其他課程的改革實踐提供了參考。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植物造景課程應用之后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一方面改變了過去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固有思維,轉換為師生共同為課堂主角,這也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另一方面切實加深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再是“分數高而能力低”,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此模式可在風景園林專業其他課程中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