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隨著我國對藥物耐藥性問題的重視,逐漸加強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與管理,并建立抗菌藥物的相關條例與機制,通過精細化管理以及醫囑評析等方式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醫院通過對病歷醫囑抽查點評,了解患者住院期間抗菌藥物使用合理性[1]。文中對我院一年住院醫囑進行評析,匯總其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為抗菌藥物使用與管理的合理性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在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每月抽取我院當月已出院患者的病歷進行點評,病歷的抽取遵循隨機性原則,并涉及到各個科室的住院醫囑,其中抽取的病歷中符合研究要求的份數共有3542 份,對其進行回顧性評析。
在住院醫囑點評過程中,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參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相關權威性抗菌藥物的管理與使用文件,并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詳細進行分析,探析病歷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的歸屬問題。
在3542 份出院病歷中存在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的病歷有409 份,不合理率為11.5%,其中涉及到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的醫囑數有581 條,涉及到的常見問題類型有11 種,常見問題分別為:①給藥頻次不合理;②用藥療程過長;③用藥指征不足;④用藥劑量不合理;⑤選藥品種不合理;⑥醫囑劑量單位不規范;⑦聯用藥物不合理;⑧用藥時機不合理;⑨抗菌藥物未及時送檢;⑩重復用藥;配置濃度不合理,其中涉及的醫囑數依次為145 條(25.0%)、127 條(21.9%)、113 條(19.4%)、92 條(15.8%)、44 條(7.6%)、25 條(4.3%)、16 條(2.8%)、10 條(1.7%)、6 條(1.0%)、2 條(0.3%)、1 條(0.2%)。
①給藥頻次不合理是指患者使用抗菌藥物頻率過高或過低,如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的使用,其使用說明中為1 日2次,但患者無感染性心內膜炎情況,其使用頻率為1 日3 次,在醫囑中存在使用頻率過高情況;②用藥療程過長是指患者使用抗菌藥物的療程過長,手術時間<2 h 的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次數為1 次,清潔手術時間在24 h 內,但醫囑中存在過長使用抗菌藥物情況;③用藥指征不足情況存在患者未出現感染癥狀,感染指征不足,但醫囑中使用抗菌藥物;④用藥劑量不合理;⑤選藥品種不合理是指患者存在輕度或中度感染情況,但治療中使用了高級別的抗菌藥物,或當患者存在較大的出血風險時使用了誘發出血的頭孢哌酮等抗菌藥物,增加了患者出血風險以及治療風險;⑥在處方管理中對藥物的使用劑量有明確的規定,并包含有明確的使用單位等,但在住院醫囑中存在醫囑劑量單位不規范情況,其劑量單位使用了瓶、支等單位[2-3];⑦在患者的抗菌治療過程中單一的抗菌藥物使用效果可能不顯著,需要聯合使用藥物達到合適的治療效果,但聯用藥物需要注意合理性,住院醫囑中存在聯用藥物不合理情況,影響用藥效果,或在使用聯用藥物時使用了藥物說明書中不推薦聯用的抗菌藥物;⑧用藥時機不合理是指患者未出現感染癥狀或檢查結果未顯示感染時便對患者使用抗菌藥物。術前用藥有明確規定,但醫囑中存在未及時給藥情況;⑨藥物的微生物指標對于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但存在抗菌藥物未及時送檢情況,未按要求做好抗菌藥物的微生物指標檢測;⑩重復用藥是指在患者治療中使用了類似治療效果的抗菌藥物,導致出現重復用藥情況;配置濃度不合理是指醫囑中存在抗菌藥物濃度過高或過低,未配置出抗菌藥物最佳使用濃度。
針對住院醫囑中存在的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的改善措施主要從醫師能力培訓、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監督、醫院層面上進行討論。對于醫師能力方面,需要定期對相關醫師進行培訓考核,完善新進藥物的認識,強化醫師對抗菌藥物使用認識,提高抗菌藥物的使用合理性。另一方面,加強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可成立專項監督小組,小組成員由交叉科室人員組成,并要求熟知抗菌藥物使用細則,定期抽查整改,降低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率。同時針對住院醫囑中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設置獎懲制度,對于未出現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情況的醫師進行獎勵,根據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率進行合理的懲罰,激勵醫師重視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問題,不斷完善抗菌藥物的使用認識,加強自身管理,自發降低抗菌藥物的使用不合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