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454001)崔新華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我院84例退行性脊柱側凸患者(2017年2月~2019年1月接收),治療方案不同分為A組(n=42)與B組(n=42)。A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4.58±7.36)歲。B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26~66歲,平均年齡(43.10±6.97)歲,兩組資料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簽訂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常規對癥治療,術前檢查明確手術指征,擇期行手術治療。B組行選擇性經椎間孔融合聯合后路融合術,麻醉消毒鋪巾,俯臥位,并墊高雙肩,于腰部后正中作縱向切口,剝離椎旁肌至需固定節段小關節突外端,X線下置入椎弓根釘,檢查安裝良好后選擇性開窗椎管狹窄部位,切除關節突,緩解全椎板壓力,髓核鉗刮匙清理軟骨終板至骨面滲血,植入自體骨椎間融合器,凸側加壓,改善腰椎前凸角及Cobb角,沖洗,止血。A組行極外側椎間融合手術,側臥位,明確病變椎間隙位置,腋中線處標記,此處斜向切開(約2cm),間隙腹膜,定位針明確手術節段,置入手術通道,分離腰大肌,將腰椎神經叢脫離手術區,在Neuro VisionEMG系統監護下經腰叢神經進入手術區,X線透視位置無誤后置入擴張器,病變腰椎間盤組織切除,處理軟骨終板,置入自體骨椎間融合器,術區止血,切口縫合。兩組常規抗感染。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②兩組術前及術后3個月疼痛與頸椎功能,以疼痛視覺模擬(VAS)評估疼痛程度,10分制,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價頸椎功能,總分17分,頸椎功能越好分值越高。
2.1 手術情況 A組手術時間(35.69±3.47)m i n 較B 組 (1 6 2.1 0±1 0.1 1)m i n 短(t=76.643,P<0.001);A組術中失血量(52.10±8.69)ml較B組(288.69±25.10)ml少(t=57.725,P<0.001)。
2.2 VAS、JOA評分 術前兩組JOA、VAS分值無顯著差異(P >0.05);術后3個月,A組VAS分值(1.50±1.14)低于B組(2.71±1.01),JOA分值(14.23±1.01)高于B組(10.21±1.56)(P<0.05)。
手術矯正脊柱畸形是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凸主要方式,既往常規選擇性經椎間孔融合聯合后路融合術可達到糾正和改善病變目的,但創傷嚴重,不利于術后功能康復。因此,選擇一種安全性高、創傷小的手術方式對退行性脊柱側凸患者治療尤為重要[1]。極外側椎間融合手術自脊柱側方入路行椎體間融合微創治療,既能確保腰椎體間有效融合,又可減少椎管內組織干擾,對減輕脊柱后方肌肉、韌帶等損傷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結果發現,A組手術時間短于B組,術中失血量少于B組(P<0.05),其原因主要在于極外側椎間融合術中定位針快速明確手術節段,并采用Neuro VisionEMG系統對腰叢神經進行監護,協助術者快速確定病變脊柱,有利于縮短手術用時;同時無需分離神經叢及大血管,并經擴張手術通道及2cm小切口即可切除椎間盤、融合椎體間,具有明顯微創優勢,可顯著減少術中失血量。本研究還發現,術后3個月A組VAS分值低于B組,JOA分值高于B組(P <0.05),可見極外側椎間融合手術可顯著緩解退行性脊柱側凸患者疼痛,改善頸椎功能,可能與術中無需切除椎間小關節,避免破壞脊柱穩定性,可維持脊柱融合節段支撐及支撐穩定性,利于恢復頸椎功能相關。
綜上所述,相比選擇性經椎間孔融合聯合后路融合術,極外側椎間融合手術治療退行性脊柱側凸患者,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失血量,緩解疼痛,改善頸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