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醫院(472000)關紅艷 許麗紅 曹江麗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2017年1月~2019年3月),實施常規護理3 6 例為對照組,其中女16例,男20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57.12±4.26)歲。實施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路徑36例為觀察組,其中女17例,男19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58.03±5.10)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 >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均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簽訂知情承諾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肺等其他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者;伴有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溝通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急救護理,護理工作以醫生治療為主導進行,首先由醫生評估患者病情,護士根據醫囑給予護理支持,包括組建靜脈通道、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監測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血壓等指標,采取吸氧等干預措施。觀察組實施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路徑,組建優化急救護理小組,培訓組內成員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路徑具體步驟、護理工作方法等,使其熟練掌握。①完善院前急救:急診科人員接到急救電話后,需保證盡快出診(5min內),救護車上醫護人員應與患者家屬保持緊密聯系,指導其進行正確急救操作及步驟,掌握病情變化情況;待救護車抵達后,立即給予心臟負荷減緩工作,采取給氧、輸液等措施,并安撫患者家屬,及時向院內醫護人員告知患者病情;使其提前備好除顫儀、氣管插管等搶救設備;②首診責任制:入院接診實施首診責任制,急救護理人員盡可能在輕、快、柔條件下完成轉運、安置工作,給予吸氧、組建靜脈通道(采集靜脈血、檢查血常規)、心電監護等干預,并經由詢問家屬快速明確患者藥物過敏史、既往病史等,其中初步評估病情應于2min內進行,心電圖監測需于5min內完成,0.5h后明確常規檢查結果,以確診病情;③心理護理:急救過程中貫穿心理護理,通過深呼吸法、語言溝通法、轉移法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不良情緒;④優化接診交接:待患者病情確診后,與臨床醫護人員保持聯系,提前告知患者疾病類型、病情程度及相關注意事項,于第一時間移交給臨床,交接時持續心電監測,注重細節護理。
1.3 觀察指標 急診室急救時間;預后不良事件。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 檢驗,P <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診室急救時間 觀察組急診室急救時間為(40.18±5.73)min,對照組為(62.46±7.05)min。兩組比較,觀察組急診室急救時間較對照組短,有統計學意義(t=14.715,P<0.000)。
2.2 預后不良事件 觀察組再發心肌梗死率(5.56%)、心絞痛發生率(5.56%)較對照組的27.78%、22.22%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高發病率、致殘率、致死率,加之其病情進展較為迅速,需及時采取有效救治措施。目前,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環節在于把握時間窗,對搶救成功及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
急診救治具有涉及環節眾多、醫護工作繁雜等特點,常規急救護理雖具有一定輔助作用,但無法明顯提高急救工作效率,可能延誤治療時機,影響病情康復。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路徑是一種新型急救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優化、規范護理流程,遵循路徑執行護理路徑,可有效減少急救護理工作重復性操作,避免浪費不必要時間[2]。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急診室急救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路徑可顯著縮短急診室急救時間。本研究經由完善院前急救、實施首診責任制、心理護及優化接診交接等步驟,實現急救護理流程優化,不僅有利于加快急診救治,還有助于及時控制病情進展,為改善預后情況提供有利條件。本研究數據還顯示,觀察組再發心肌梗死、心絞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路徑可明顯減少預后不良事件,改善預后情況。
綜上可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優化急救護理流程路徑可顯著縮短急診室急救時間,減少預后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