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博,張治祥,黃楠
(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雙心疾病即與心血管系統相關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心律失常、心絞痛、心力衰竭等)聯合不良情緒因素如抑郁、焦慮等從而引起以心血管疾病相關癥狀為主的一類疾病。目前西醫治療雙心疾病主要通過治療其基礎疾病同時配合抗精神病類藥物,其治療有服藥量過大、副作用多、肝腎負擔加重、患者依從性差、精神類藥物易成癮性等局限,而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傳統醫學對雙心疾病的預防、保健及治療有一定的優勢。從中醫角度來看,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包括人與環境之間、心理與生理之間、以及內在臟腑器官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所謂“五臟之氣,皆相貫通”若任一臟、腑功能紊亂,皆會影他臟之氣血暢達,從而導致相關疾病。因此從五臟一體觀論治雙心疾病意義重大。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報告:目前心血管疾病仍是引起我國居民死亡率的首要原因,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近年來其患病率及死亡率無明顯下降趨勢。目前被大眾所熟知并認可的中國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吸煙、超重/肥胖、缺乏體育鍛煉、不合理飲食習慣等等。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高速提升, 民眾的基本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年輕群體高速運轉,日夜顛倒,工作壓力大,大多數老年人處于留守狀態,缺乏關愛,在這種背景下心理問題越發突出,嚴重影響國民健康。根據相關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抑郁是冠心病患者人群中非常常見的臨床癥狀[1],因此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過程當中對于心理問題的關注及治療應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因素。除了焦慮和抑郁以外, 有研究表明[2]如憤怒、悲傷、憂慮、工作生活壓力等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而有明確的生活目標, 具有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將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概率。孫紅蓮[3]通過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抗焦慮、抑郁治療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B 型利鈉肽,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黃鳳形[4]等通過對160 例空巢老人高血壓病患者雙心治療干預后,其血壓控制達標率明顯優于干預前。
早在我國古代,許多醫家就提出了心理干預療法治療相關疾病,華佗《青囊秘錄》:“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其次則醫其病”。從古至今,情緒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中醫雖并未明確提出有關雙心疾病的名稱,但從心主血脈及主神明的理論基礎來看其與西醫所論述的雙心疾病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樞.本神》亦指出:“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充分說明了心為心理活動的中樞,心是各種心理活動的主宰,對各種心理活動起著整體調節作用。另一方面,從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來看:心能夠生成血液和推動血液在脈管中的運行以營養各臟腑器官,維持各臟腑器官功能的正常發揮。結合相關文獻[5]得出五臟一體觀在雙心疾病的診治中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以心為主宰的五臟一體觀為基礎對雙心疾病進行辨證施治,圍繞心肝腎、心脾腎在發病中的核心位置,抓住疾病的本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3.1 心肝腎為治療雙心疾病的關鍵。張治祥主任醫師經過30余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雙心疾病的病因病機復雜多變,氣滯、血瘀、痰濁、熱毒等病理產物相互交錯,但其總的病機不外乎虛實夾雜,以虛為本,尤以腎虛為其根本。故張治祥主任醫師認為雙心疾病的治療關鍵在于活血祛瘀、益氣通脈、寧心安神。腎虛則各臟腑功能低下,腎與心之間的關系表現為腎水上濟于心,資助心陰,以使心陽不亢,心火下降于腎,以助腎陽,使腎水不寒。心腎二者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行;肝氣疏泄調達在五臟功能正常發揮之中亦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長時間不良情緒因素的干擾極易影響肝之疏泄功能的正常發揮,肝失疏泄,肝氣滯而不暢,郁久化火生瘀、生痰,痰火進一步阻滯氣機,并煎熬津血精液,瘀血得生,氣滯、痰濁、瘀血痹阻心脈,心脈不通,痰火上擾,心神不寧,則導致雙心疾病的出現[6]。另一方面肝火過旺,以強凌弱,脾的功能受到過分抑制,脾失健運,則水谷精微難以化生氣血,從而心脈、心神失養,出現胸悶、胸痛、心慌、氣短、失眠、悲慟欲哭等癥。憂思、惱怒過度是引發雙心疾病的因素之一,而雙心疾病的出現亦會導致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7]。
3.2 心脾腎為治療雙心疾病的基礎。張治祥主任醫師認為氣血不和,百病叢生。腎脾兩臟分別為先、后天之本,在水液代謝、氣血運行方面至關重要。相關研究認為痰濁阻絡、瘀血停滯在雙心疾病患者中廣泛存在[8]。鄧乃哲等人所應用的益氣活血養心湯能夠明顯的改善雙心疾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改善其臨床癥狀[9]。血不利則為水,凡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等各種原因所導致的血瘀皆可導致水濕內停,水飲停滯,阻塞脈道,則聚而成痰,痰濕亦可進一步加重瘀血。從脾腎二臟來說:先天以資后天,腎陽不虛以助脾陽,若腎陽虧虛,久之則脾陽漸虧,脾陽虛衰無力運化水濕,水濕內停 ,聚而為痰,痰 濕 也 可 產生 血 瘀,致心脈瘀阻而發病。脾陽虛亦可致脾的運化功能異常,從而導致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等,終將發展成為痰濁阻絡、瘀血停滯,雙心疾病由此而發。張治祥主任醫師常說:三分靠醫,七分靠己,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避免過度焦慮。老師在臨床中常應用養心湯治療此類疾病,效果頗佳。王穎、郭志等人采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此類冠心病,取得不錯的療效[1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及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各種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吸煙、飲酒、飲食不規律)及情緒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雙心疾病人群不斷增加,尋找能夠有效治療雙心疾病的治療措施迫在眉睫。目前西醫治療雙心疾病主要配合抗精神病類藥物,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醫藥在治療“雙心”疾病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通過使用中醫藥手段治療雙心疾病療效滿意。目前多數醫家從調暢肝氣論治雙心疾病,療效尚可,但雙心疾病患者大多病機復雜,虛實夾雜,病癥多變,從五臟論治更為系統全面。五臟不和則氣血紊亂,百病叢生,治療雙心疾病應以五臟為其核心以期取得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