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苗 谷岳奕 顧 茜
(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 遼寧 大連 116024)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構建更高水平的三全育人體系,不僅需要學校層面的改革與創新,也需要發揮家庭作用,形成更為強大的育人合力。本文基于高校家校育人的現狀,進一步探索更為有效合理的家校育人模式。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1]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明確提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家校合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家校合作育人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紐帶[2]。當前我國高校在家校育人方面已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完善,但仍需結合現狀開展充分調研,發現其中存在的短板和可改進之處,對癥下藥,探索更為高效、科學、成體系的家校合作育人路徑。
主要采用實證研究中的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
研究前期,通過集體家長會、入戶家訪、電話及網絡家訪的形式,對不同年級、不同生源地(城市生源、農村生源)的家庭進行個體訪談,就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情況與發展需求等方面了解學生及家庭現狀。總結訪談結果,結合三全育人工作理念、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設計調查問卷開展調查,對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在籍本科生家庭進行分層比例抽樣與隨機抽樣調查。實際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77份,回收率94.25%,有效問卷377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對數據利用SPSS17.0進行分析,從生涯規劃、心理健康、學業指導、育人工作了解情況及滿意度四個方面分析家校育人現狀及家庭對學校育人工作的了解及滿意度,探討城市家庭、農村家庭在家校育人方面是否存在差異,從分析結果中總結出目前家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相應的建議與意見,進一步探索提升家校合育實效的有效舉措。
生涯規劃在學生大學四年的成長發展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各類資源平臺和經驗指導;另一方面學生在規劃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時通常也會受家庭的影響。在問卷中,分別就家庭對學生未來發展規劃及家長對學生提供規劃指導情況進行了調查。對問卷結果利用SPSS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城市與農村家庭在以上兩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023、0.002,城市家庭更傾向和學生一起做規劃,并且城市家庭學生更愿意接受家長意見。詳見表1。
基于問卷結果,高校應針對農村家庭提升其家長和學生兩方對于生涯規劃的認知度,并鼓勵學生和家長加強溝通,而學校方面也應加大對農村生源學生生涯規劃意識培養和指導力度。
心理健康是家校協同育人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個性化和細致化,雖然高校普遍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但由于學生數量龐大,高校通常采用心理測評或輔導員一對一了解的方式來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如果學生不主動咨詢求助,很難及時發現每一位學生在心理狀態上的微小變化。因此在學生心理健康關注情況方面,家庭可以發揮其重要作用,補齊短板。

表1 家庭提供生涯規劃指導情況
在問卷中設置了三個問題,以調查學生家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及關注情況,分別為“平日是否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當發現孩子情緒或心理方面出現異常時,通常采取何種措施”“對孩子網絡社交平臺的關注情況”。通過對問卷結果分析發現,農村生源和城市生源的家長普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表示“非常關注”和“有所關注”的占比95%以上,關注孩子的網絡社交平臺的占比77%左右,沒有明顯差異。而在發現孩子情緒出現異常時,占比60%左右的家長都能采取和輔導員及時溝通或者主動進行疏導的方式來進行正面干預,且效果較好,不存在明顯差異。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也可看出這三方面農村家庭和城市家庭不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可得知,農村生源家長和城市生源家長在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以及處理方面都有著較強的意識并且大部分能采取較為正確的處理方法,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對學生提供學業指導,學校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而大部分家長在學生進入大學階段后,難以對學生具體的學業問題進行指導和幫扶。但通過輔導員家訪以及日常工作中和學生家庭溝通發現,出現學業問題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有向家庭隱瞞其學業情況的現象,因此問卷中對家長得知學生學習成績途徑進行調查。
調查的結果顯示,城市家庭中,主動告知家長其學習成績的學生或家長詢問后告知的學生分別占比60.2%、33.8%;農村家庭中,主動告知家長其學習成績的學生或家長詢問后告知的學生占比56.8%、32.4%。由此可見,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但是在家長不主動詢問和詢問后也不告知兩項中,農村家庭占比10.8%,城市家庭占比6%,存在一定差異,詳見表2。由此可見,在對學生學業指導方面,雖然學校起到關鍵作用且大部分家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都較為關注且溝通良好,但還存在部分學生隱瞞學習成績、家長不夠重視學業的情況。因此,應繼續加強學校和學生家庭之間的學業指導聯系,尤其是農村生源家庭,要讓家長對學生大學期間的學業成績的重要性提高認識,并加強三方聯動,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多方面督促學生扎實地學習專業技能。

表2 孩子與家長學業成績溝通情況

表3 家庭對學校育人工作了解情況
良好的家校合作育人是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環,高校在不斷提升育人質量,拓展育人平臺,加強育人實效的同時,也應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并了解家庭對于育人工作的了解和認同程度。在本次問卷中,也開展了“家庭對學校育人工作開展的了解情況”及“家長對學校育人工作滿意度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家庭和農村家庭中,均有占比50%左右的家長表示對學校育人工作的具體情況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其中城市家庭比農村家庭占比高8.3%。由此可見,學生家庭對于學校開展育人工作情況了解不夠,這一問題在農村家庭中更為凸顯。詳見表3。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和家庭育人的共同目標,要使家校合作育人向深入發展,實現更好的育人效果,首先要深化家校合育的思想認同,要認識到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學生自我提升、家庭引導、學校培育的三方共同作用結果。學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承擔起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發揮主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并充分調動學生和家庭的積極性。家庭也需要轉變觀念,摒棄舊觀念,自覺主動地積極參與學生大學四年的成長。學生本人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自己樹立合適的發展目標,并做好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紐帶。
建立并完善有關家校合作育人的規章制度,為家校聯通機制的構建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和保障。暢通聯絡路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入戶家訪、區域家長會、新生家長會等線下溝通平臺,暢通QQ、微信、電話、家長信等線上聯通渠道,通過家長論壇、家長信箱等形式傾聽學生家庭對于學校管理服務和育人工作的意見。豐富家校合育內容,一方面使家長全面了解學校的育人目標、育人機制、育人舉措和學生成才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另一方面,家長也應讓學校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家庭背景、在與學生溝通中發現的學生成長困惑等。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可以看出,農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在生涯規劃指導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這也提醒我們不僅在生涯規劃指導方面,而且在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存在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差異。因此在育人工作中,更要注重分層分類的指導,針對不同學生群體、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結合其家庭資源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比如對于農村家庭的學生,學校要更注重對于他們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和訓練;也需要通過精心的載體設計和日常工作,讓農村學生家長更多了解學校育人工作的理念和開展情況。而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校在幫助這類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同時,更要注重其發展幫扶,通過系列講座培訓或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的機會,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開闊視野、提升綜合素質的平臺。
高校與家庭之間建立良好的協同育人機制,不僅是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環,還可通過學校與家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充分發揮家校育人合力,形成更加完善的育人模式。達到教育內容上相互補充、教育空間上互相拓展,教育影響上互相強化的效果[3],從而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提供更為細致、完整、及時的指導和關懷,為學生成長、學校發展、社會和諧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