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450000)卞艷煥
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450000)卞艷麗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子宮腺肌癥痛經及慢性盆腔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且按照隨機原則平均分成A、B兩組,每組為31例。其中,A組患者年齡為25~62歲,平均年齡為(44.8±5.7)歲,痛經時間為6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5±0.8)年;B組年齡為24~59歲,平均年齡為(44.2±5.9)歲,痛經時間為8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8±0.5)年。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A組:應用子宮次全切除術。術前對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探查患者子宮大小、活動度、子宮頸情況等。鉗夾兩側宮角,向腹腔外牽拉,在距離宮角1cm處鉗夾切斷圓韌帶和縫扎遠端。在子宮鉗夾切斷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間質部,“8”字縫扎斷端。沿子宮兩側打開和提起闊韌帶前葉及膀胱反折腹膜,在膀胱筋膜和子宮頸筋膜之間疏松組織間隙向下分離膀胱,直達子宮峽部,再沿子宮兩側剪闊韌帶后葉至子宮峽部。于子宮峽部水平緊貼子宮側壁鉗夾切斷子宮動、靜脈和宮旁組織,縫扎殘端。切出子宮和重建盆腹膜,并關閉腹腔。
B組:應用子宮神經去除術。術前對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探查患者子宮大小、活動度、子宮頸情況等。在患者臍下建立氣腹,穿刺后置入腹腔鏡,對會陰部進行消毒處理。將子宮上舉前傾暴露宮骶韌帶并將其腹膜提起,使用剪刀橫向剪開,暴露腹膜下含有神經纖維的脂肪組織,鈍性分離出骶前神經叢,于腹主動脈分叉處下方剪斷,切除神經纖維組織1.5~2.0cm。使用生理鹽水對創傷面進行沖洗,放置盆腔引流管引流,將切口進行縫合并將引流管固定[1]。
1.3 評價指標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應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對兩組患者不同產程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 B 組手術時間為(89.4±10.7)min、術中出血量(142.4±27.6)ml、術后排氣時間(25.7±5.9)h,相較于A組的(106.8±12.5)min、(186.6±43.2)ml、(38.1±7.4)h明顯更優,組間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經過治療后,A組術后疼痛評分(VAS)為(2.3±0.8),B組術后疼痛評分(VAS)為(0.9±0.2),B組相較于A組,術后疼痛評分(VAS)明顯更低,組間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
子宮腺肌癥是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的彌漫或局限性病變,屬于常見的婦科疾病類型,多見于育齡期女性群體,子宮腺肌癥刺激子宮收縮引起周圍神經疼痛而導致痛經,并且容易并發慢性盆腔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和生活質量[2]。臨床對于子宮腺肌癥痛經及慢性盆腔痛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傳統手術治療切除子宮范圍較大,對于患者的卵巢功能影響較嚴重,而且術后對于藥物的依賴性較大。子宮神經去除術則是將兩側子宮骶骨韌帶切斷,并阻斷痛感神經傳導通路,從而達到緩解和治療患者疼痛的效果。在上述研究結果中發現,經過治療后,應用應用子宮神經去除術相較于應用子宮次全切除術,手術指征明顯更優,術后疼痛評分明顯更低,組間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需要注意的是,在行子宮神經去除術過程中要保持動作輕柔,勿損傷骶骨前神經叢,包括腹主動脈分叉處和左髂總靜脈和骶骨前方的骶前靜脈叢,小心輸尿管走向和防止損傷。
綜上所述,將子宮神經去除術應用于子宮腺肌癥痛經及慢性盆腔痛臨床治療過程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疼痛表現,具有操作簡單和創傷性小的特點,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和應用。